
专题三 剩余价值理论.ppt
74页江南大学贾淑品,专题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历程,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把握《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了解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期间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学习重点: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基本过程和革命意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 学习难点:《资本论》及其手稿实现的政治经济学革命,《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1、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科学时期 这是从1843年底到1845年初在巴黎时期的经济学研究,也可以称作《资本论》的史前期主要文本是《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特点是经济学批判的主要理论工具是哲学人本学,理论出发点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主要理论成就是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的原因:,一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学(人本主义历史观),从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必然陷入“应有”与“现有”的对立; 二是因为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否认其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是肯定人的真正劳动的价值,而只是肯定了异化劳动的价值),否定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他们认为,全部经济学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都是为私有制辩护)。
2、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科学时期这是指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时期的经济学研究及其理论成果其最初成果是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的《雇佣劳动和资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向科学时期转变这个时期也可以叫做《资本论》的孕育期称为科学时期的原因:,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制定并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是因为马克思这时对劳动价值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前一个转变是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实现的,后一转变则是以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完成的第一阶段,从1850年9月到1859年1月,主要成果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一草稿),在草稿的基础上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59年),并写了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生前未出版)以及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个阶段可以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熟。
第二阶段,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主要成果是《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二草稿) 第三阶段,从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重新对手稿进行加工和补充,形成了《资本论》第三草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最接近《资本论》的稿本第四阶段,是1866年1月—1867年9月,马克思详细地修订《1863年—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第一卷,形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并于1867年9月出版 第五阶段,从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出版到1881年 马克思对《资本论》其它各卷进行补充和修订,特别是增加了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关于俄国社会最新发展的材料二、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一,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对商品的研究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如前所述,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并没有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这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的一个伟大贡献就在于,进一步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把价值和使用价值看作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或基本因素。
第二,首次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没有进一步分析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没有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与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二重存在之后,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马克思明确地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具体说明了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三,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理论,对于拜物教意识,马克思把它看作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的主观映像,这种映像通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意识形态家的加工,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货币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物当作神来崇拜)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
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第四,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初步阐述,,第二阶段 扩大价值形式,第三阶段 一般价值形式,第四阶段 货币价值形式,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一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关键 (二)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四)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Mehrwert)这一科学用语,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来源第二节《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在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和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生产使用价值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追求剩余价值是生产本质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根本规律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进行考察,说明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提出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是以资本对劳动者的野蛮剥夺的残酷形式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第三,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历史前提,但与简单商品生产有本质区别这表现在:前者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后者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前者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完全分离为本质特征,后者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为特点;前者以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生产,后者以分散的个体小生产;前者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后者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基础2、科学评价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世界历史”,发展出人们之间的全面交往和联系,人们的联系突破了地域、血缘、民族、语言等自然限制而呈现出全面性,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们的需要的全面性3、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灭亡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日益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本积累与无产者的贫困积累的同时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客观条件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培育和锻炼了有组织的无产阶级队伍,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社会力量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明和重大发展 《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著作它的伟大哲学意义在于列宁所总结的:它把唯物史观应用于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这就是最发达、最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使得唯物史观在得到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检验的同时,又得到深刻的理论证明。
因此,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全集2版112页 ),1、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第一,生产关系的经典定义: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第二,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第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四,用“社会存在”范畴代替《形态》中的“生活”概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揭示唯物史观的实质:“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第六,“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第七,关于历史分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关于五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论争.doc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论争,2、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方法,(1)对生产力概念的精确规定和科学分析 (2)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等重要论断二)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发展,1、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2、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 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和革命的——《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选集》2/112页,3、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的总方法1)抽象与具体概念的含义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从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