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英语有效作业.doc
4页一年级英语有效作业1A M1 U3 My face 1st periodAssignment:Oral work:1. Read five new words after the tape for 5 times:eye、mouth、face、nose、ear2. Read the article after the tape for 5 times:This is my eye/mouth/face/nose/ear.※3. Read the article in Unit 2 by yourself for 3 times.※※4. Try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your parents,using‘This is my ……’※ ※※5. Try to spell these five news words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上是我针对第三课第一课时,所布置的作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5个新教词汇(eye、mouth、face、nose、ear),和一句短语(This is my ……),并且激发他们对于说英语的欲望。
所以,从上课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以及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同时依照教学目标,我分层设计了这5项作业对于作业一和作业二,都是基础作业,跟读录音读5遍新词和课文短句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是英语口语打基础的阶段,必须跟读录音,读出正确标准的发音,并且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才能够为他们日后的长段长段的英语口语做好准备虽然动作可能有点重复性,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有些枯燥无聊,但这是学英语的基础,也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是也必须要考虑到我们体校学生特有的特点,可能下午训练完回家都比较累了,再去重复这些枯燥的重复性动作,也许效果也不好所以在方式上,我可以把这两项基础作业放在学校里完成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先跟着录音读两遍,再跟着老师读,最后还可以由发音较好的学生领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要读准英语单词的欲望,小学生都比较有一种争强的心理,都想上台领读,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准英语单词、句子的契机第三项作业是自己读第二单元的课文由于我们学校一年级一周有5节英语课,跟其他学校比起来虽然课时比较多,但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可能相对弱一点,所以要及时做好复习巩固的工作,不能学一点新的,忘记一点以前的旧知识这点,我也可以安排在学校里完成。
先是集体读,然后自己读,最后,也是因为我们班级小班化的特点(一共5名学生),可以让他们一个一个上台读,其余学生评价读的好不好,不仅激发了他们读英语的欲望,同时在听他人读英语的过程中,自己也一遍又一遍地无形中锻炼了听力第四项作业是提高类作业,用课堂上学过的句子,向家长介绍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实践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把英语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这也凸显了课后作业的实践性这里我把英语口语的运用和生活情境结合,告诉孩子,英语不仅是在英语课堂里运用的知识,更是在我们这个国际化的都市里,随时、处处运用得到的知识,并且英语语言源自生活,虽然有些家长不懂英语,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在生活中说英语的勇气和欲望(这点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另外,孩子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语句出现,所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也会再听一遍他们前一天是如何向父母介绍自己的,不断发现里面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也就让这个作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一年级的孩子对新事物的探求欲望和探求能力都是最强的,如果我们在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和课后作业里不能时时注意这一点,很可能无意中就打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也埋没了他们的创造天赋。
第五项作业是拼读新学的5个单词这个作业是拓展类作业因为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英语都是零基础(我们班五位学生,其中两位学过英语,三位一点都没有学过),对于26个英文字母都还没有认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语文的拼音,如果我硬把26个英文字母教给他们,他们很容易会和语文的拼音混淆,到时就造成了英语和语文知识的混乱所以这里我设置了分层作业,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尝试拼读单词,如果基础还不是那么扎实的同学,这个作业就可以暂缓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如果他们有学知识的渴望,想学习单词的拼读,我也要积极鼓励配合他们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为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是一名毫无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我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并不断学习如何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让小学生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并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