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牟宗三庄子〈齐物论〉讲演录.doc

130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36263021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6KB
  • / 1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庄子〈齐物论〉讲演录牟宗三 先生主讲 :牟宗三 先生 出处:鹅湖杂志 319期~332期【说明】1987年2月至4月,牟宗三 先生讲授〈齐物论〉于香港新亚研究所由其学生卢雪昆根据录音带整理记录而成文全文共分十五个讲次,刊于鹅湖杂志连载今由卢雪昆女士据录音整理,杨祖汉先生做最后的校订全文则详载于鹅湖杂志319期~332期(2002/01~2003/02)目录第一讲 3第二讲 13第三讲 26第四讲 31第五讲 39第六讲 51第七讲 57第八讲 63第九讲 70第十讲 82第十一讲 88第十二讲 94第十三讲 105第十四讲 113第十五讲 120第一讲中国人以前讲古典文献是用老的方式讲,我们现在讲文献需要用概念的方式讲,要抓住每个概念,明确的了解它譬如,你要超越地了解《道德经》头章,把它的义理讲出来,用老的讲文献的方法表达不出来的大体能表达一点,但很松的老的讲法是指点性的方式、启发性的方式你用这种方法讲,现代人不懂的依照〈齐物论〉、是非、善恶、美丑、一切比较性的、相对性的、价值性的判断都要平齐这是一个抽象的说法,中国人很少用抽象的词语,而喜欢用具体的词语〈齐物论〉用的是具体的词语。

      用现代人的词语讲,美丑是美学、善恶是道德、是非是知识论笼统地说「是非」,不对着善恶讲,那么,这个「是非」就是知识上的我们讲「真、善、美」三个概念,这是一个纲领「真」就是知识上的,讲「是非」中国人以前言「是非」,大体就着道德上的是非讲,那个「是非」是应当、不应当的问题现在,道德上的是非以善恶来表示是非、善恶、美丑,是相对性的价值的判断,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会思考这个问题庄子提出平齐是非、善恶、美丑,但直至现在还是不能平齐那么,我们不采取庄子的平齐的方法,我们在人类理性的范围内怎样能找出一定的比较性的真理呢?庄子在〈齐物论〉这篇文章里采取一种超越的智慧的立场来平齐,凌空地把世间的种种争吵化掉,化掉相对的争辩智慧需要凌虚的态度,超越就是凌虚以超越的智慧看,是非、善恶、美丑都没有一定的道理,这不是采取内在的立场「凌虚」是我们生活上体会的用语,专门的词语就“transcendental”(超越的)「超越的」就从这个地方了解,就是凌空一点智能与知识不同,智能就是凌虚庄子采用凌虚的智慧立场平齐是非、善恶,这种态度高一层,而且是智慧的,不是一套一套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是知识庄子采取的是一种凌虚的智慧的态度,现代人并不采取这种态度,乃是采用内在的(immanent)一套theoreticalsystem,持着这种态度来辩。

      「内在的」(immanent)对着「超越的」讲「内在」就是内在于系统里面;「超越的」就是凌空的,不落在世间的某种立场譬如说,你站在基督教的立场,我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就与你争辩,这种态度叫做内在的理论性的系统的立场,庄子不采取这种立场,乃是采用超越的凌空智能的立场照庄子看,凡是系统都是固执的,你所固执的那些系统都没有甚么价值现代人采用内在的系统的思辩,基督教、佛教、儒家、墨家、……,乃是一套套内在的系统性的原则,现代人大体不能了解庄子的态度,庄子这种态度很高,他不是内在的系统性争辩,他是用超越的智能来看,来观照这很难了解的我们暂时撇开庄子的立场,站在系统性的争辩的立场来看,我们怎么样找出一定的道理呢?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假定没有一定的,那就是现代人主张的,只有各人的偏见但是,世间的道理确实是有一定的假如道德是偏见的话,自由世界与极权世界的争辩就没有道理站在内在的系统性的论辩的立场讲也可以讲出一定的道理来,不过要慢慢来,不能采取庄子那种态度哲学家的思辨不是凌空的一句话所能表示的讲学问是内在的系统性的原则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采取内在的系统性立场讲出一定的道理来这要真正负责任的哲学家才行不要乱发议论。

      所以,学问还是可以讲,讲学问就是要站在内在的系统性的争辩的立场讲出一定的道理来要不然我们讲学问干甚么呢?能讲学问才能讲教育假定说没有一定的道理,每一个人都是发表自己的偏见那么,教育的目的是甚么呢?难道教育是教人以偏见吗?这话不通嘛尼采、鲁索、沙特这一类思想家可以出精彩,严格讲不能算是哲学家,只能说是思想家康德站在系统性的立场讲出一定的道理,他把人类理性牵涉到每一个范围仔细地衡量人类理性牵涉到的最大范围就是真、美、善真就是知识;善就是道德;美就是美学的问题道德就牵涉到宗教人类理性所牵涉到的就不过这三个范围尽管社会上千变万化,还是离不开真、美、善的问题那么,真、美、善当然不是偏见真、美、善的问题可以出现偏见,有偏见就可以讨论,通过讨论得到一定的道理一步一步的,到最后达致一定的道理,虽然你还是可以不相信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最容易起争辩的时代,相对价值论盛行,是非、善恶、美丑都在争辩中你要想讨论这些问题,两种态度都需要,既需要内在的理论性的系统的态度,也需要庄子这种凌虚的智慧的立场因为理论系统也要靠有一种见识,识见就是智慧理论性系统的争辩要靠有识见,有识见才能见道哲学家那么多,我们为甚么说康德是真正负责任的哲学家呢?就是康德有识见。

      虽然大家不一定懂康德哲学假定我问你:甚么是善?甚么是道德的善?你说不出来讲善的理论多得很,对于「善」这个概念有很多,你杂七杂八地都知道一些,但没有用「善」究竟是个甚么东西嘛,你还是说不出来从古希腊开始讲「善」,讲了两千多年,除康德之外,通通没有用的知道很多概念还是没有用的,每个人大体都有一点moral sense,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善,要真正理解甚么是善不容易要了解甚么是moral good,你要有「见」(insight)譬如,美学方面讲许多道理,你还是不知道甚么是美所以,需要辩,辩就需要有学问、有知识,也要有识见识见高一层,属于智慧我还可以问你:甚么是真呢?科学怎么出来的呢?科学是不是一定真呢?甚么情况下是真呢?总起来是真、美、善三个范围,争辩就从这三方面来现在,你们要确定做学问的方向,要自己用心先要走下学的路,下学而上达下学的路就是内在的理论的系统性的路,一步一步的,每一步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全是偏见进一步要训练庄子这一套,至少要了解〈齐物论〉不要说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古董,马上就在人生里面起作用这是两个立场,两种态度一种是超越的智慧的立场;一种是内在的理论系统的立场,凡是在人间,内在于社会里面,都是系统。

      庄子的态度是超越的凌虚的,他要跳出这个内在的系统之外所以他高一点,一开始你跟不上,把握不住,你要先经过内在的理论的系统假定这方面充实了,你再看庄子那么,庄子这方面的超越的凌空的智慧才能具体化,要不然都是空话我说这些话就是让你心中形成一个概念,形成概念,你就能把它抓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原则当我提出超越的凌空的智慧这个词,你就要对这个词形成一个观念我又提出内在的理论性系统这个词,这是抽象的话,提出来以后要说很多话帮助你形成一个概念在你的思想中形成一个概念,你的心光才能打开要不然你的心光打不开,你的心是大混沌,一般人皆如此,只是顺着社会上的习惯走所以有专家专家有内在的理论性的系统,有概念我提出这两句话就代表两个概念,用这两个概念处理问题,一步一步把这个道理讲出来这就要费劲〈齐物论〉我讲了十八遍,开头并不是全部都能讲明白,有些文句彷彷佛佛的大体地了解一下要多讲,反复讲,反复诵读,慢慢来的,不能急,急也没用有几段重要的文句很难讲的以后转到中文大学哲学系,在哲学系就不能讲文献哲学系不讲文献,哲学系当问题来讨论讲文献太浪费时间文献你们没有读,又没有足够的哲学训练,与你们作哲学问题的讨论,这很难的中国的老文言表达力不够的。

      譬如说,《道德经》的头一章,你要把它的义理讲出来,严格讲,简单的文言表达不出来的,不恰当的,你大体能表达一些,但很松的中国的老文言有时候表达很漂亮,譬如,僧肇用很漂亮的骈体文,谈佛教的玄理但现在不能用这个方式那些很漂亮的骈体文、文言文的语意是甚么?你能不能明白呢?你现在要确定地了解,明白其语意以后,要求把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以概念的方式讲,一般的文言讲不清楚的这个学期讲〈齐物论〉你们要读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那是最完备的那是郭象注,成玄英疏这是中国的古典,你首先要会读文献,文章要自己看,要看注〈齐物论〉这篇文章很长,而且最难了解,最难讲这个标题也很奇怪,《庄子》三十三篇里面很少这种标题的有人说这篇文章不是庄子写的,因为《庄子》里面没有这种标题这是考据性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没多大兴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齐物论〉这个标题有两种读法:一种齐「物」;另一种是齐「物论」我依照一般的讲法,不是单单齐「物论」物是广义,事事物物都要齐第二种讲法不对的,站不住的,因为这种讲法,对所齐的东西有所限,单单限制在「物论」「物论」就是theory但庄子不止于此,是非、善恶、美丑,一切比较的,价值性的,相对的判断都要平齐。

      「齐」就是平齐我说「一切相对的价值性的判断」,这是抽象的说法,很笼统的具体地说出来,甚么是相对的价值性的判断呢?中国人喜欢用具体的词语表示道理具体地说就是「是非」、「善恶」、「美丑」美丑属于美学,善恶属于道德是非呢?要是笼统地说是非,不对着美丑、善恶讲,它很广善恶也算是非之内假定道德用善恶来表示,那么,这种分别讲的是非就知识讲,真是知识上的真、善、美是三个纲领中国人以前说「是非」,大体是就道德的是非讲,那个「是非」是应当不应当的问题,那是另一个意思现在,道德以善恶来表示,那么,这个「是非」就是真理的问题真理很广泛,有是科学的真理,有是最高的真理《道德经》所讲的那个道理也是真理呀所以,依照〈齐物论〉,是非、善恶、美丑都是相对性的价值判断,有是,就有一个非与它相对;有善,就有恶与它相对;有美,就有丑与它相对,那么,究竟谁对呢?你说美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呢?你说丑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呢?是非、善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呢?思考这种问题是永恒性的问题我们先看〈齐物论〉头一段: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这一段里面有几个重要的观念甚么是「天籁」呢?甚么是「吾丧我」呢?这一段是引子,在这个引子里就有这么两个重要观念人籁、地籁很容易明白下文告诉你,「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比竹」就是我们平常演奏的音乐地籁就是自然界的种种声音:刮风的时候的风声,下雨的时候的雨声,打雷的时候的雷声甚么是天籁呢?这没有说出来天籁不能说嘛你看庄子怎么说「天籁」这个观念为甚么牵涉到「天籁」这个观念呢?就从眼前这个「荅焉似丧其耦」的状况讲颜成子游看到他的老师子綦「荅焉似丧其耦」的状况,他不了解他的老师的这个状况,他看他好像心如死灰一样故问:「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今者吾丧我」那么,「吾丧我」与「荅焉似丧其耦」相呼应「荅焉似丧其耦」「似」是似乎,好像是,事实上他并不一定真的丧其耦那么,甚么是他的耦?下文说「今者吾丧我」「吾丧我」与「丧其耦」相呼应,由此你可以了解甚么是他的耦头一段这个引子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观念你能够了解他的耦,他今天为甚么是丧我,你就了解甚么是天籁「丧我」不一定是坏的,你能达到丧我的状态,你才能够了解天籁。

      要不然,你只能了解人籁、地籁,你不能了解天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