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材料弹性常数E、μ与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32452191
  • 上传时间:2023-09-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9.4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实验二 材料弹性常数E、u的测定——电测法测定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卩预习要求:1、 预习电测法的基本原理;2、 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3、 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4、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实验目的1. 测量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卩;2. 验证单向受力虎克定律;3. 学习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基本操作二、 实验仪器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3. 游标卡尺三、 试件中碳钢矩形截面试件,名义尺寸为 b t = (30 7.5)mm2材料的屈服极限b二360MPa s图二实验装置图四、实验原理和方法1、实验原理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服从虎克定律,在单向受力状态下,应力与应变成正比:b = Ee (1)上式中的比例系数E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由以上关系,可以得到:A0E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E之比的绝对值为一常数:上式中的常数称为材料的横向变形系数或泊松比本实验采用增量法,即逐级加载,分别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P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 .于是式(2)和式(3)分别变为:1APA AeAe'U =——i-i Aei根据每级载荷得到的E.和.,求平均值:I 1i7=1 n卩=肯- (7)n以上即为实验所得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上式中n为加载级数2、增量法增量法可以验证力与变形之间的线性关系,如图三所示若各级载荷增量AP相同,相应的应变增量 也应大致相等,这就验证了虎克定律利用增量法,还可以判断实验过程是否正确若各次测出的应变不按线性规律变化,则说明实验过程存在问题,应进行检查采用增量法拟定加载方案时,通常要考虑以下情况:(1) 初载荷可按所用测力计满量程的10%或稍大于此标 准来选定;(本次实验试验机采用50KN的量程)(2) 最大载荷的选取应保证试件最大应力值不能大于比 例极限,但也不能小于它的一半,一般取屈服载荷的70%~80%,故通常取最大载荷P二0.8P ;max s(3) 至少有4-6级加载,每级加载后要使应变读数有明显的变化五、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 测量试件尺寸;分别在试件标距两端及中间处测量厚度和宽度,将三处测得横截面面积的算 术平均值作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3. 拟定加载方案;4.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5.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和设置应变仪参数;6.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载荷至最大值,再卸载至初载荷以下,以 检查试验机及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7. 进行试验:加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然后逐级加载,记录每级 载荷下各应变片的应变值同时注意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规律重复该过程至 少两到三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8. 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六、 试验结果处理1. 在坐标纸上,在◎ — £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然后拟合成直线,以验证虎克 定律;2. 用逐差法(参考公式⑷~(7))计算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七、 思考题1. 电测法测弹性模量E,试提出最佳布片方案?2. 在绘制a — s图时,如何确定坐标原点?3. 本实验如果不采用增量法,应如何拟定加载方案?实验三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预习要求:1、 复习电测法;2、 预习扭角仪和百分表的使用方法3、 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 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参照实验二中增量法部分的介绍5、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一. 实验目的1. 两种方法测定金属材料的切变模量 G;2. 验证圆轴扭转时的虎克定律二. 实验仪器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扭角仪3. 电阻应变仪4. 百分表5. 游标卡尺三.试件中碳钢圆轴试件,名义尺寸d=40mm,材料屈服极限a二360MPa 。

      s四.实验原理和方法图一实验装置图1.电测法测切变模量G材料在剪切比例极限内,切应力与切应变成正比,t = Gy上式中的G称为材料的切变模量由式⑴可以得到:G = Ty圆轴在剪切比例极限内扭转时,圆轴表面上任意一点处的切应力表达式为:由式(1)~⑶得到:Tt = 一maxPTG 二 W -yp由于应变片只能直接测出正应变,不能直接测出切 应变,故需找出切应变与正应变的关系圆轴扭转时, 圆轴表面上任意一点处于纯剪切受力状态,根据图二所 示正方形微体的变形分析可知:y = -2s = 2s450 -450由式(2) ~ (5)得到:TG二 ——2W sP -450_- T_ 2W sP 450根据上式,实验时,我们在试件表面沿4 5方向贴应 变片(一般贴二向应变花,如图三所示),即可测出材料 的切变模量G本实验采用增量法加载,即逐级加载,分别测量在各 相同载荷增量T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 于是式图三应变花示意图(6)变为:_ AT_ 2W - As—450450根据本实验装置,有a——力的作用线至圆轴轴线的距离最后,我们得到:AP - a AP - aG = =—2W -Ae 2W -AeP —450 P 4502 •扭角仪测切变模量G。

      等截面圆轴在剪切比例极限内扭转时,若相距为L的两横截面之间扭矩为常数,则此梁横截面间的扭转角为:TLGI(10)由上式可得:G 二匕 (11)申I本实验采用增量法,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 T作用下,产生的转角增量于是式(11)变为:AT - LA申-1根据本实验装置,按图四所示原理,,可以得到:A—竺 b(13)6——百分表杆移动的距离b——百分表杆触点至试件轴的距离最后,我们得到:AP - a-L-b G 二一A5 -1P(14)五、实验步骤1•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测量试件尺寸3.拟定加载方案;4.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5.测量实验装置的各种所需尺寸;6.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 7.安装扭角仪和百分表;8.检查及试车; 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一般取试验机量程的 15%左 右),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应变仪、扭角仪和百分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9.进行试验;加初载荷,记录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并记录百分表的读数逐 级加载,记录每级载荷下相应的应变值和百分表的读数同时检查应变变化和位 移变化是否基本符合线性规律实验至少重复三到四遍,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 好即可。

      10. 数据检查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取下百分表并整理所用设备六、试验结果处理1. 从几组实验数据中选取线性最好的一组进行处理;在坐标纸上,分别在T — s (8 )坐标系和T —申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并拟合成直线,以验证圆450 —45轴扭转时的虎克定律;2. 用作图法计算两种实验方法所得切变模量 G;3. 用逐差法计算两种实验方法所得切变模量 G;七、思考题1. 电测法测切变模量G,试提出最佳布片方案2. 在安装扭角仪和百分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实验四 直梁弯曲实验预习要求:1、复习电测法的组桥方法;2、复习纯弯梁理论;3、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 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5、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一、 实验目的: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 比较,以验证纯弯理论2.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梁载荷作用面附近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与理 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选作)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二、 实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三、实验试件: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Xb=(50x30)mm2 ,a=50mm (见图一),材料的屈服极限q二360MPa ,弹性s模量E=210GPa,泊松比 =0.28。

      图一实验装置图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处于纯弯曲状态的梁,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y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M - y8 (y)=E -1ZM - y8( y) = HE -1Z距中性层为y处的纵向正应力为: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 M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和 '于是式(1)和式(2)分别变为:AM - yA8 (y)=E -1ZAM - yA8'( y) = pE -1ZAM - y Aa (y)=严Z在本实验中,AM 二 AP - a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Has (y)nAS (y) = -n-^ NHas (y). nAS(y) = -n=^- NHAa (y)_ nAa (y) = -n=^N本实验采用电测法,在梁纯弯曲段某一横截面A—A的不同高度(梁的顶面、底面、中性层及距中性层±10mm、±20mm)处粘贴纵向电阻应变片(见图一),并 在梁的上下表面处粘贴横向应变片五、 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 拟定加载方案(参考P=5KN, P =25KN, P=20KN);0 max3•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5.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6. 进行试验;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记录一次相应的应变值同时检查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实验至少重 复两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7. 数据通过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六、 试验结果处理1.在坐标纸上,在y—Ab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然后拟合成直线,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同一 y坐标所对应的 和 宀込之间的误差;理论 实验2. 计算上下表面的横向应变增量A"与纵向应变增量Ae之比,并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七. 思考题:1. 设计本实验的夹具应考虑哪些因素? 2.安装试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3. 在本次实验中,如何用互补半桥接线法测最大弯曲正应变?试画出桥路图4. 如果在试件A-B截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图1),沿纵线方向分别再贴上R2' 和R8'两个应变片,如何用全桥接线法测最大弯曲正应变?试画出桥路图5.比较纯弯梁载荷作用面附近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差别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