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docx
8页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摘要: 马克思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继承和进展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把人看成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主体、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进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面而自由的进展新时期,党继承并进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进展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全面而自由进展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渊源 战国时期管仲在讲霸王之业时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中国古代首次提到“以人文本〞的思想,虽带有明显的工具性,但表达了对人的善待和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和伦理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之相比,以哲学形态表述人本思想则起源于西欧普罗泰戈拉把讨论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把人至于万物之首,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1]中世纪,神本主义代替了人本主义,神学掌握人的思想,人附属于神15、16世纪以人文主义思潮为标志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发觉人,把矛头指向宗教神学和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主见以理性把人从封建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康德和费尔巴哈为代表形成了近代形态的人本主义思潮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把人看作目的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资本主义由于科技理性的进展人面临高度异化,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冲突不断加剧,两者分道扬镳19世纪下半叶开始,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开启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他们将关注点转向了个体生命、本性和本能,强调人是躯体、活动、意识、情感的统一,必需使人的存在向全面性回来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把人本主义思潮推向系统化和完好化,弘扬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的创造本能,强调实践对人的存在的基础性地位[2] 二、马克思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突破 (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9世纪人本主义费尔巴哈首次将人本主义理论引到哲学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离开了历史进展的历程,把人假设为一种抽象且孤立的个体他虽然看到了人的存在,但并未将人看成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和活动的个体,把人看作是抽象、静态的,仅从爱和友情这些人类的普遍性和共性上认识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哲学是从天上到地上的哲学,而我们的与之相反,不是从假想的事物、假想的人出发,而是从进行社会活动的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活动过程在意识形态上回声的进展在哲学方法上,马克思采纳观看法,从现实的人出发他所讲的现实的人是存在于肯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肯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人处于进展运动状态,而非处于虚幻的和静止的状态[3]他把人置于历史和物质实践中考察,使人从抽象回到具体,从虚幻回到现实,表达了人的丰富性和立体性他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命题,旨在说明人是世界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以前的哲学家大都认为社会进展是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精神对社会进展起确定作用,社会进展的根本是满足他们的需要与利益而在社会中居于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则被认为是满足少数英雄人物需求和意志的惰性因素,一种被动的物质,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没有主动性、创造性,不行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的观点是: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宝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进行变革的确定性因素他曾在一次辩论中指出一些哲学家对整个人类产生质疑,将整个人类的本性刻画成令人可怕的形象,却把个别人当成圣贤,将其神圣化并要求人们遵从这些个别人物[4]《共产党宣言》中他说,以往全部的运动都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才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运动。
[5]马克思确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主体,同是利益、需求满足的主体三)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是历史进展的主体,人在历史中的活动表达着人的意图和目的以人为本〞应从其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康德“人是目的〞的观点,他认为“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他曾说一个个体为另一个个体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个体都是把另一个个体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加以利用此种状况在每一个个体的意识中是这样认识的:首先,每一个个体相对于他人而言,只有作为一种手段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其次,每个个体只有成为自身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再次,每个个体只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且只有将自身看成是手段的状况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将自身看成是目的的所在也才能成为手段[6]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满足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成为提供需求的手段工具性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手段,目的性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取向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使人称之为人 三、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目标 《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明确指出:“替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进展是一切人自由进展的条件。
〞[7]人全面而自由的进展是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其内涵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每个人的自由进展和一切人的自由进展互相联系,每个人的自由进展是一切人进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强调独特差异、自由独特,表达个体进展的自觉性我们所讲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的进展这同那种“虚假的共同体〞假借“集体〞名义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自由区分开来,旨在说明这种自由进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第二,全面而自由的进展是指人的劳动本能、社会关系以及个体的素养等诸多方面的进展,而非处于生存考虑,或受其他因素的强制人自由而全面进展是有条件的,即每个人的才能和智能全部发挥出来,且这些能力的发挥不会危及社会的基本条件[8]当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发挥时,人把自己作为其与社会相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9]第三,每个人的进展在集体中表达人是群体性生物,其进展不行能脱离群体,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获得全面进展的手段,并要受所在群体中各种因素的约束,在继承和社会交往中不断进展脱离了社会这个群体,个体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更谈不上自由而全面进展 四、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进展 “以人为本〞,是处理问题时实行的看法、方法人〞是最基本的要素,“本〞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0]“以人为本〞是党抛弃了旧哲学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借鉴全球进展的阅历与教训,针对进展的实际提出的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关怀群众生活他还提出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1992年,将邓小平提出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作工作得失的标准之一他还指出,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进展的出发点和推断标准十一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报告明确讲到要使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进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进展观这是新形势和新矛盾下提出的旨在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和谐进展基础上的人的进展科学进展观为人的进展奠定基础,落脚点和归宿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进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进展,坚持进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支配,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进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实现经济进展的价值归宿,充分表达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在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展以人为本的科学进展观表达在社会进展的各个层面,其确认了人是社会进展的主体、最终目标,表达了一种人文关心。
作者:王贝贝 单位: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3. [2]魏金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人学解读[J].学术沟通,2009,(12):56-59. [3][4][5][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1.1256.1791.2213.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 [10]黄楠森.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J].伦理学讨论,2022,(3):11-14.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