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学案猫的故事参考word.doc
4页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第五单元《猫的故事》 主备: 审阅: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 课前热身:(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并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画出来1、走进作者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开始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四年级,1924年秋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以“秋郎”的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作杂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种他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成为继周作人之后闲适派散文大家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梁实秋的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雅舍”是作者抗战时期在重庆的故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命的存续越来越不成问题,而人对大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数去平衡,人类的反省就有了物质方面的基础人对于动物的同情和爱惜,就成为风气,动物保护主义由此而生,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是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反应3.学法指导(你知道吗?)㈠ 如何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词义基本有两种:一种词典义,词典义包括两种:一种是词语的本义,另一种是词语在文中的转义(即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是进一步的揣摩、认识其具体含义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语境义,即词语在语境中特定的、单一的含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只有理解了这一词语再次语境下的含义,才能理解句意,进而理解全篇内容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去推敲解决: ⑴字形法:即从字形上推断出其本义或与什么事物有关,再与上下文联系确定其含义 ⑵分解法:即分解词的语素,解释语素的意思,然后合并为词义,进而把握词义中的基本点,再与上下文联系,确定其含义 ⑶联想法:即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以前在某个短语或句子中见到过这个词,或这个词中的语素在某处应讲解的意思不清楚,那么可以借助你以前所知道的来推测此词在此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⑷推断法:即把词语放在句子中,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有时还要看邻近的句意,甚至前后段意来帮助确定语言环境,找出上下文中与确定词义有关的线索,如与词语有相同、相反、例解等关系的关键词或句子利用这些线索,结合其他方法,从而推断该词的含义㈡ 写作借鉴 欲扬先抑的手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人或物本来是歌颂、赞扬的对象,作者为了造成行文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常常先写他不好的一面,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其闪光或美好之处,达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识记“如诟如詈、跳踉”等重点字词 2.反复朗读,概括课文内容并复述课文学习过程:聚焦目标一:一、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重点掌握下列字词(下面是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和重点的词语,你一定要掌握哦!)1 / 4①给加点字注音: 饽饽 值更 跳踉 窗棂 夤夜 如诟如詈 鼎鼐 缓颊 膺惩 猱升 嗥 殚智竭力②解释词语: 万籁俱寂: 如诟如詈: 左道旁门: 殚智竭力: 姑妄从之: 无以复加:2、下列句子如何读,如何理解:⑴如是者数日 ⑵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⑶除了调和(tio h)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左道旁门 ⑷不稍宽假 ⑸稍予膺惩 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 ⑺天地之大德/曰(yuē)生 聚焦目标二: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我自信!我参与!)1、 本文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方式,一条是猫的故事, 另一条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认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 本文以猫的故事为线索,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 “我”在生动的讲述“猫的故事”的同时,对猫的感情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请找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并用心体会2、本文的情节相对较多,请说出本文的主要情节,并试着复述其中一个要求: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准确传达原作的风格和神韵;语言简洁,恰当的引用原文,突出作品情节的主要线索;语句通顺,用词恰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深刻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其充满谐趣、幽默、生动的特点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课堂探究:(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一)自主学习:(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做的好又快!)聚焦目标一:问题1:文章结尾部分的变化让读者触动那么触动你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感悟?请具体谈谈问题2:如果文章没有最后一段,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用传神之笔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深意?聚焦目标二:问题3:本文在通篇接近口语的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许多处大词小用的独特表达,一些既恰当却又看似不恰当的比喻,试在文中各找出几例读一读,并体会这些词句使文章出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问题4:学习本课后,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聪明的你呢?赶快和同伴们一起交流吧!)(三)展示讲解:(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抓住机会,展现你的风采!)(四)课堂小结:(将本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3、 巩固提升必做题:(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过关!)精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啦哗啦地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跨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地清晰可辨。
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地念念不忘?1、 解释下面的词语 (1)猱升:__________________ (2)夤夜:__________________2、 “难道这只猫的阴魂不散?”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 使这只猫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又回到这里的力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光临寒舍”一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5、画“——”句子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恭喜你已经完成当堂任务!你是最棒的!加油!) 文章结尾说,猫在秘密被发现后把四只小猫叼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是“我”,此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试把这心情写出来,与原文比较,看哪一种写法更好?学后记: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