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上学真的有用吗.pdf
6页上学真的有用吗“上学真的有用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 当让也包括我自己作为一个已经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和现在所正在接受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大学生而言, 这仍旧是一个值得去思考去深究的问题上学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的学习机会,是通过老师来传播课本上以及他们自身的知识和思想的一种渠道有一本名叫《上学真的有用吗》的书籍,它是由美约翰?泰勒?盖托撰写的, 讲述了他在教学期间对学生上学的看法他在本书的语言中就提到:“质疑学校”,我在曼哈顿教了三十年书,好学校、差学校都待过,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谙熟了厌烦的滋味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这种行为是存在质疑与否定的接着他在书本的第一章中就写到: 你对学校的认识全错了 强制教育像一只章鱼,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它的触手它将死记硬背奉为金科玉律,让人们相信被动的学习、 零星的记忆是心智成功的最佳途径这种习惯的培养是大生产式的教育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校教育具有强制教育的潜在性并且这种教育的方式是被动的,即老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记忆 并且他还提到现在学校的主要目标是生产考试的高分,那其实毫无价值,从始至终,经验证明了,考试成绩是无用的指标,常常让无能的人考中,有才干的人落榜。
这种教育体系非常脆弱,它的致命之处是把各部分黏合在一起的胶水:作为教育目标的标准考试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约翰?泰勒 ?盖托对于上学有用这一论点是持否定态度的, 并且他还抨击了这种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形式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学校的蜕变,其目的很明确, 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获得知识但是, 获得知识的渠道并不是唯一的,有些人选择自学来获取知识比如说名人欧阳修,他出生于江西吉安县,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欧阳修长大能重振家业, 对他教育很严格母亲为节俭开支, 用芦苇、木炭做笔,在沙地上写字, 教欧阳修认字两年后,他6岁就已经认识几千个字 后来他母亲没什么可教他的了,他只能自学他借人家的书,在规定的日期内把书抄完,还给人家书抄完后再背诵 他10岁时就能写诗了 后来有很多人都来让他教自己的孩子他长大后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但是这个例子也凸显了母亲是叫他识字的重要角色,虽然他并没有通过上学来获取知识,但是也通过了别的角色的来给他,将他带入学习的殿堂下面的这个求学例子是关于一位农民工供自己孩子上大学的真实事件从 2002年开始,陕西农民韩培印的人生都汇聚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他在上面写下颜色不一、密密麻麻的字:有时候回忆自己的父亲,“为了我们六七个儿女费尽千辛万苦”;有时候又文绉绉地给自己租住的小屋编一幅对联, “智慧能开多彩花,劳动能结幸福果” 。
更多的时候,他的文字是写给自己的儿子韩胜利的9年前,当胜利考上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个瘦弱、文静的儿子,简直成了他最大的骄傲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因此,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军虎遇到了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并把他的故事拍成了一部时长47分钟的纪录片有人评价说,这部名叫《父亲》的纪录片“像片中所拍的韩培印一样朴实、 诚恳” 在2009 年的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它还获得了最佳短片大奖可现实里的父亲却没有同样的好运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似乎终于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欠下的债——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老韩自己这个新闻的发布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各种有关上学是否真的有用的观点蜂拥而至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隐隐地体会到夹杂着一种很讽刺的感觉会让自己反思上学究竟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并且学到的东西一旦带到社会当中去还有没有效果,或者说究竟会产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效果让我们反思: 寒门读书人该如何实现命运突围。
在寒门父亲韩培印的身上,凝结着天下父亲所共有的品质——坚毅和勇敢在等待命运转变的过程中,韩培印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来自于对知识的信任和对美好未来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当他看见“儿子大学毕业工资反不如做农民工的自己”时,这种骄傲和自信瞬间垮塌教育体制是固定的,但环境和心灵依旧是自由的,无论豪门、寒门,这都是命运突围最有力的武器对于寒门而言,压力固然很重,但这并不能成为自我禁锢、自我封闭的理由在封闭的体制内再给自己构筑一座城堡,不是循规蹈矩,而是拒绝释放,唯有利用自己的特长和自由心灵寻找突围方向的人,才能免于现实的压迫和淘汰为什么有的学生在校兼职、创业,能够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而韩胜利却只是想到靠捡瓶子来解决眼前的窘迫,这值得我们深思个体命运对体制过度迷信和依赖,让我们逐渐放弃了内心自由,迷失了突围的方向而这,正是寒门韩氏陷入命运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按照现有体制的要求,甚至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就能够成为优秀人才,就能够换来命运的改变当教育体制滞后、与市场脱节,命运和梦想也只好扼杀在体制的陷阱里读书人,尤其是寒门的学子,如果继续依赖和迷信体制,难免会陷入绝望的窘境虽然上面韩胜利这个例子从侧面说明了上学的在他身上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作用,但是我想说如果不上大学,他可能连现在这个工作都找不到,要么只能去从事苦力劳动。
而且大学生一毕业不可能马上就能找到一份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而是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普通职员做起来累积经验过去通过上学,多能“学而优则仕”,能得到国家干部待遇,吃商品粮等教育投入能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这成为很多底层人士跋涉书海、脱离苦海的无穷动力可高等教育的精英时代已经过去,大众时代已经到来高等教育不再是身份、地位和命运的转折点,而是提升能力、开阔视野、积淀知识、涵养身心的殿堂也许书本上的东西在你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用处不大,但是也正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对你进行了人格的塑造,我觉得都市更多的是一种情商的培养, 一种思维方式式, 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不就是靠这些才得以行走于世吗?就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舅舅是一个室内装潢的设计师,但他有一个遗憾,就是书读的少他以前小时候很贪玩不懂事,只读到初中他就强烈抵制上学到后来就不在继续接受教育了所以导致他现在在电脑操作方面很落后,很多都不懂,不懂如何通过电脑来设计室内装潢图纸他相比其他室内装潢设计师的就落后一大截了,竞争压力自然也就大了所以他常常跟我们谈起,很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去上学,没能多扩充一下自己的知识面现在家教、培训班之类的能迅速壮大, 而且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参加培训之类的学习。
这就说明一个现象,中国的校园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了社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不仅仅是校园里的书本知识就能够塑造的所以,现在的家长都在一方面努力让孩子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强行灌输着其认为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对上学的而重视度,上学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学校上学,还已经衍生到其他的教育机构甚至家教场所里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联想到偏远地区无法接受教育无法上学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和所要走的道路与我们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我们与“我爸是李刚”的那一批官僚子弟和富二代的命运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不一样了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哪怕再小也好,肯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才可以上大学与上学的意义也截然不同,有些人高中毕业后就工作,慢慢地积累工作经验,三五年后,大学毕业的你肯定没有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所以说不一定每个人都必须挤大学的独木桥才有出路 只要能从小发掘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所在,有专业性地培养,才能使家长和社会平衡地培养和接受人才但是你与他们的相同点是都上过学,都学习过义务教育,只是在受教育的程度和专业性上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