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doc
12页1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内容摘要]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 3 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 “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关键词]文明;媒介;传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 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传播学巨人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大学里执教英美文学,默默无闻凡 20 年,直到 1964 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举成名,成为传媒追捧的风云人物自此,他完全转向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他的研究宏观上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微观上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同时,他又用比较文化的镜子关照东西方文明和欧洲各国文化 麦克卢汉的声誉沉浮颇具戏剧性30 年前,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分为对立的两极。
毁誉之声,别若天壤90 年代,他的声誉重新崛起他的《理解媒介》已经成为经典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20 世纪的思想巨人今天,他的预言一个个都实现了他关于“地球村”、 “重新部落化”、 “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2有人说, “批评家要花 30 年的时间去理解麦克卢汉”(1)中国人知道他快 20 年了,可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本文攫取一鳞半爪,评介他的媒介理论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根植于人类文明的宏观背景之中,文章就离不开全景式的扫描管窥不忘全豹,蠡测不忘大海,让我们纵深跳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去看看他的媒介史观和传播史官 一、奇怪的媒介观麦克卢汉首创了“媒介”这个词他说的媒介“很怪”一般所谓媒介指的是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几大媒体,这就是狭义的媒介他说的却是广义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这使他有别于常人,也有别于其他的学者仅举一例,就可以说明他的“媒介”是那么的宽泛无边、稀奇古怪 他在《理解媒介》中列举细说了 26 种媒介,每一种媒介自成一章,且都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兹抄录于下:1.口语词:邪恶之花?/2.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3.道路与纸路/4.数字:集群的侧面像/5.服装:延伸的皮肤/6.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7.货币:穷人的信用卡/8.时钟:时间的气味/9.印刷品:如何理解它?/10.滑稽漫画:《疯狂》漫画通向电视图像/11.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12.轮子、自行车和飞机/13.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14.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15.汽车:机器新娘/16.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17.游戏:人的延伸/18.电报:社会激素/19.打字机: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20.:是发声的铜器还是玎玲作响的符合?/21.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22.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23.广播电台:部落鼓/24.电视:羞怯的巨人/25.武器:形象之战/26:自动化:学会生存。
3我们介绍他的文化观,必须要从他的研究方法、历史观和媒介观说起 麦克卢汉在英美文学的园地里耕耘 30 余年,研究的是精英文化但是,从上个世纪的 20 年代中期开始,他就逐步转向媒介、传播学和大众文化这一转向既是出于他个人的爱好,也是因为社会的客观要求美国是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和大众传播的沃土在教学生涯的初期,他难以理解学生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为了了解学生,他逐渐移情于斯,同情、中情、献身探索、发现经过 20 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西方学界卓然成为大家 二、从研究方法说起麦克卢汉有一句经典名言:“媒介即是讯息 ”套用这一警语,似乎可以说:“媒介即是文化 ”他诸如此类论断和表述比比皆是、令人费解,既晦涩难懂,又隽永深刻他的语言风格汪洋恣肆,他的研究路子放荡不羁,九确实引起很大的争议 “媒介即是文化”,这是他想说而没有点破的命题为了证明这个命题,让我们先说他的研究方法,说它有何独特、为何独特、有何价值,又为何受到批评他的方法和西方科学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的传统背道而驰在这一点上,他遭人误解、批评和攻击 批评家对麦克卢汉的指责,集中指向两点一是他无所不包的媒介定义,二是他反实证、反经验的研究方法。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探索而不做结论,并置而不做分析,铺陈而不做4归纳,发现而不做判断,定性而不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实证他的叙述方法也一反常态,可以概括为:偏爱格言警语,不求明白如话;只用“艺术”语言,不求科学严密;只推出马赛克图像,不搞量化描摹 读者最不习惯的,是他滥用警语、格言、典故、暗喻,还有莫名其妙的“麦克卢汉式”的语言于是英语里增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式”这个戏说之词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很快不胫而走,在西方学界流行开来 麦克卢汉对文化史的研究,综合了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和文学的研究路子他把社会史和文化史简约为传播史他的历史尺度和跨度太大,难免大而无当,但是他毫不在乎他喜欢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驰骋他举起“杂家”的旗帜,公开批评“专家”他不屑于当专家,因为他认为专家是畸形人他讴歌整合一体的“部落人”,悲叹分割肢解的“拼音文字”、 “谷登堡人”和“机械人”他呼唤“重新部落化”的人他希望研究人类的“无意识”、 “意识的延伸”和“地球村”由此可见,虽然他对西方文化隐隐约约有一些批评,但是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彰否任何一种文化他既不当卫道士,也不当吹鼓手;既不当掘墓人,也不当陪葬品;既不当法官,也不当辩护律师。
他只当探索者,把自己发现的东西陈列在世人面前,由他们自己去做判断 他宣告自己的方法反传统:“我以崭新的眼光重新考察人的延伸,几乎没有接受传统智慧中看待它们的任何观点 ” 他把自己的探索方法叫做开锁匠的方法:“我从来没有把探索的结果当做揭示的真5理我没有固定不变的观点,不死守任何一种理论——既不死守我自己的,也不死守别人的……我的工作比较好的一个方面,有点像开保险柜的工匠的工作我探索、倾听、试验、接受、抛弃我尝试不同的序列直到密码锁的制动栓落下来,保险柜的门弹开 ” 他不屑于当专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杂家而不是专家专门家圈定一小块研究领地,作为自己的地盘,对其他任何东西却不闻不问 ” 他认为需要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我对文学和文化传统有道义上的责任,于是着手研究威胁文化价值的新环境我很快就发现,这些新东西用道德义愤或虔诚义愤是挥之不去的研究证明,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 他认为线性分析法不能用来研究媒介环境他说:“一切研究环境的线性路子都没有用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科学界已经认识到需要统一场理论它可以使科学家使用一套连续性的术语,借以把各个学科领域联系起来 ” 三、麦克卢汉文明史观“媒介是人的延伸。
”按照他这个定义,弓箭是手臂的延伸,轮子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口语是思想的延伸,文字是口语的延伸,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印刷术是文字的延伸,近代机械文明、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是印刷术的延伸,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网络是大脑的延伸,如此等等 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史观,也就是他的文明史观在他看来,文明史就是传播史,就是媒介演进史 6如是观之,人类文明经历了 3 次飞跃,也就是媒介的 3 次飞跃:拼音文字、印刷术和电子媒介第一次飞跃是口语向拼音文字的飞跃,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里所指的文字专指拼音文字,其他的文字不入此列第二次飞跃是手写文字向机械印刷的飞跃,发生在 16 世纪因为印刷机是谷登堡发明的,所以这一次技术变革叫做谷登堡革命第三次革命发轫,于 19 世纪的电报,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微电脑,起飞于 90 年代的网络世界 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期可以图示如下: 表 1:麦克卢汉媒介传播四期说口耳传播拼音文字传播机器印刷传播电子媒介传播距今两千多年迄于 16 世纪7起于 16 世纪起于 1960 年代有趣的是,英雄所见略同1953 年,美国二战前后顶尖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alphLinton),在《文化树》中提出“文化突变”的思想。
用这个思想来考察世界文化史,他提出了 3 个文化突变期第一个突变时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和语言的起源第二个突变期是农牧业的兴起,第三个突变期肇事于工业革命而且,他还抓住初露端倪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预告第三个突变期的来临可惜他死于1953 年,来不及看到空间时代和电子时代的来临1980 年,美国未来学加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把人类文明史概括为 3 次浪潮,他的这个思想在中国特别走红,影响了整整的一代人他在《第三次浪潮》中,从产业更替的角度来观察文明史他认为,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社会,滥觞于一万年前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爆发于 18 世纪第三次浪潮是信息社会,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 四、独特的社会史观与他的传播史观相配合,麦克卢汉提出了独特的社会史观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的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 3 个时期社会发展史与媒介传播史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表: 表 2:麦克卢汉媒介传播史和社会发展史8口耳传播拼音文字传播机器印刷传播电子媒介传播距今两千多年迄于 16 世纪起于 16 世纪起于 1960 年代部落化时期非部落化时期重新部落化时期在部落世界里,只有口语,没有文字,文化只能靠口耳相传,人们只能面对面交流。
部落人口头交流时,感官是平衡的眼耳口鼻舌身全部调动,全身投入,感官没有分割此时的口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魔力,它不仅用来传递信息,而且用来支配世界,祈祷、诅咒、施行巫术部落人的感情世界和心理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他9们和部落融为一体,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部落圈子里的生活,形成一个无形的网络之中口语“伟大的持久不变的大众媒介”,是“一切媒介之中最通俗的媒介”,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艺术杰作” “我们的目语,是我们全深信投入的东西 ”部落人生或在听觉空间和声觉空间之中听觉空间没有中心和边缘的区别它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它是由眼耳口鼻舌身同步互动而产生和感觉到的空间耳朵不能聚焦,不能分析分割口语不能视象化,只能形成一个立体的声觉空间,不能像文字那样形成视觉空间面对面口头交流时,人不能只突出一种感官,而是要调动一切感官这个声觉-听觉空间是同步、整合的、通感的部落人只能靠口语获取信息,所以他们被拉进一张无形的部落网络口语比文字承载的情感更丰富,因为语调能够传达喜怒哀乐愁部落人的听觉—触觉世界是集体无意识的、充满魔力的、不可分割的这是由神话和仪式高度程式化了的世界,其价值是神圣的、不受任何挑战 读者务必注意,麦克卢汉所谓的文字,特指西方文明和使用的拼音文字,其他文字不在此列,因为西方的拼音文字与其他的文字有本质区别,切不可混为一谈。
他认为, “印刷会意文字和印刷拼音文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因为会意文字是同时调动所有感官的复杂的格式塔完形,比埃及的圣书文字有过之而无不及会意文字不让形声义分割,而这种分割正是拼音文字的管见所在 ” 拼音文字要打破感官平衡、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他说:“拼音文字与圣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是根本不同的埃及、巴比伦、玛亚和中国文化确实是感官的延伸但是这个延伸是下面这个意义上的延伸:它们用图形表现现实,他们要用许多符号来涵盖范围很广的知识这一点和拼音文字迥然不同拼音文字用没有意义的字母10去对应没有意义的语音,它可以用少量的字母去包容所有的意义和所有的语言这个成就要求词语的形态和词音从它们的语言意义和戏剧性意义中分离出来,目的是要使实际的语音成为看得见的东西……感官系统的平衡、心理和谐和社会和谐都要被打破视觉功能就会发展过头其他的文字没有这样的情况 ” 拼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