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嘉时期朝鲜学者的燕行.docx
13页乾 嘉 時 期 朝 鮮 學 者 的 燕 行彭 林清 華 大 學 思 想 史 研 究 所 教 授中 國 與 朝 鮮 山 水 相 依 , 至 遲 在 先 秦 時 期 , 就 有 了 密 切 的 交 往 宋 明 理 學 東 傳 朝 鮮之 後 , 儒 學 被 尊 奉 爲 國 教 , 浸 潤 日 久 , 朝 鮮 成 爲 儒 家 化 相 當 徹 底 的 國 家 明 萬 曆 壬 辰( 1592) 年 , 日 本 豐 臣 秀 吉 大 舉 侵 朝 , 占 領 南 北 八 道 , 史 稱 “壬 辰 倭 亂 ”, 朝 鮮 亡國 在 即 明 朝 政 府 應 朝 鮮 政 府 之 請 , 派 遣 軍 隊 入 朝 參 戰 , 爲 之 用 兵 七 年 , 所 發 帑 銀 八百 萬 兩 , 使 朝 鮮 得 以 複 國 , 彼 此 遂 結 下 血 肉 情 誼 一 、 清 軍 入 關 前 後 的 中 朝 關 係明 末 , 由 女 真 人 建 立 的 後 金 政 權 迅 速 崛 起 萬 曆 四 十 六 ( 1618) 年 , 努 爾 哈 赤宣 稱 與 明 廷 有 “七 大 恨 ”, 開 始 發 動 推 翻 明 王 朝 的 征 戰 。
朝 鮮 政 府 堅 决 擁 明 , 次 年( 1619) , 朝 鮮 王 光 海 君 命 薑 弘 立 率 師 協 助 明 軍 抗 擊 後 金 , 但 兵 敗 于 富 察 之 野 隨 後又 出 境 抵 抗 瓦 爾 喀 之 師 , 幷 與 明 將 毛 文 龍 配 合 , 襲 擊 沿 海 城 寨 1626 年 , 努 爾 哈赤 病 死 , 朝 鮮 拒 絕 遣 使 吊 問 皇 太 極 天 聰 元 年 ( 1627) 正 月 , 貝 勒 阿 敏 等 率 軍 渡 鴨綠 江 , 連 克 義 州 、 定 州 、 漢 山 城 、 安 州 , 幷 攻 入 平 壤 , 朝 鮮 仁 祖 逃 至 江 華 島 , 不 得 已而 遣 使 求 和 三 月 庚 午 , “刑 白 馬 烏 牛 , 誓 告 天 地 和 議 成 , 約 爲 兄 弟 之 國 ”1[① ]後 金 希 望 朝 鮮 積 極 介 入 打 擊 明 軍 的 行 列 朝 鮮 政 府 迫 于 大 勢 , 口 頭 允 諾 , 實 際 上虛 與 委 蛇 天 聰 三 年 ( 1629) , 後 金 征 朝 鮮 兵 攻 明 , 朝 鮮 “誤 軍 期 , 降 詔 切 責 ”。
天 聰 五 年 ( 1631) , 皇 太 極 爲 了 攻 打 明 軍 控 制 的 皮 島 等 沿 海 島 嶼 , 徵 兵 船 于 朝 鮮 仁祖 雲 : “明 國 猶 吾 父 也 助 人 攻 吾 父 之 國 , 可 乎 ? ”遂 拒 絕 之 天 聰 六 年( 1632) , 皇 太 極 的 使 者 到 達 朝 鮮 , 雙 方 在 頒 定 貢 額 、 互 市 、 征 糧 等 問 題 上 發 生 嚴 重糾 紛 天 聰 六 年 ( 1632) 正 月 , 後 金 爲 了 攻 打 錦 州 的 明 軍 , 要 求 調 用 朝 鮮 舟 船 五 千 , 運糧 萬 石 仁 祖 稱 “軍 船 、 糧 船 三 十 二 艘 漂 沒 無 存 ”, 拒 不 從 命 皇 太 極 “知 其 飾1[①] 《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六,《屬國一:朝鮮》,一四五七八頁,北京,中華書局詞 , 詔 切 責 , 刻 期 督 催 ” 其 後 , 朝 鮮 軍 船 、 糧 船 雖 遵 命 出 發 , 但 途 中 要 求 更 改 水路 行 進 爲 陸 路 行 進 , 而 且 暗 中 與 明 軍 接 觸 , 被 皇 太 極 獲 知 , “詔 以 朝 鮮 三 艘 飄 入 明境 通 信 , 及 見 明 兵 船 不 迎 敵 , 又 不 由 水 路 進 , 嚴 斥 之 ”。
其 後 , 明 軍 兵 船 “二 至朝 鮮 界 ”, 朝 鮮 政 府 拒 不 采 取 任 何 措 施 , 皇 太 極 大 怒 天 聰 九 年 ( 1635) , 後 金 平 定 察 哈 爾 林 丹 汗 , 繳 獲 元 代 皇 帝 的 傳 國 之 璽 , 八 和 碩貝 勒 和 外 藩 蒙 古 四 十 九 貝 勒 等 請 上 尊 號 , 後 金 希 望 聯 合 朝 鮮 共 同 推 戴 , 乃 修 書 遣 使 ,前 往 朝 鮮 朝 鮮 大 臣 堅 决 反 對 , 幷 扣 留 使 臣 次 年 四 月 , 皇 太 極 改 元 爲 崇 德 , 國 號 爲“清 ” 朝 鮮 雖 派 使 者 朝 賀 , 但 不 拜 , 拒 絕 行 臣 子 之 禮 清 帝 要 求 朝 鮮 送 交 質 子 , 朝鮮 亦 置 之 不 理 崇 德 元 年 ( 1636) 十 一 月 , 清 帝 率 軍 征 朝 鮮 在 清 軍 打 擊 下 , 朝 鮮 八 道 兵 皆 潰 散 清 軍 圍 困 南 漢 山 城 崇 德 二 年 ( 1637) 正 月 庚 午 , 仁 祖 及 從 數 十 騎 投 降 , 奏 書 稱 臣 ,乞 免 出 城 。
清 帝 宣 詔 赦 之 , 幷 命 令 朝 鮮 王 , 從 此 去 明 年 號 , 交 出 明 所 賜 誥 命 册 印 , 質二 子 , 奉 大 清 正 朔 是 年 十 月 , 册 封 仁 祖 爲 朝 鮮 國 王 十 一 月 , 仁 祖 派 臣 子 到 北 京 表賀 清 帝 萬 壽 冬 至 , 進 攻 方 物 十 二 月 , 遣 使 祝 賀 元 旦 “嗣 凡 萬 壽 聖 節 、 元 旦 、冬 至 , 皆 專 遣 陪 臣 表 賀 , 貢 方 物 , 歲 以 爲 常 2[② ]”從 此 以 後 , 朝 鮮 政 府 每 年 至 少 三次 , 即 萬 聖 、 元 旦 、 冬 至 , 派 使 節 團 到 北 京 清 與 朝 鮮 的 君 臣 關 係 從 此 確 定 但 是 ,朝 鮮 對 此 事 深 感 耻 辱 , 稱 之 爲 “丙 子 胡 亂 ”清 軍 剿 滅 明 軍 的 戰 鬥 節 節 勝 利 , 1644 年 又 擊 敗 李 自 成 軍 隊 , 建 立 了 新 王 朝 , 朝鮮 與 清 的 關 係 終 于 塵 埃 落 定 順 治 即 位 前 , 孝 宗 李 倧 遣 使 北 京 , 奉 表 祝 賀 登 極 。
順 治元 年 ( 1644) 、 二 年 ( 1645) , 原 先 作 爲 質 子 的 兩 位 朝 鮮 王 子 先 後 獲 准 回 國 , 清 廷還 减 低 朝 鮮 歲 貢 和 三 大 節 慶 賀 的 方 物 的 種 類 和 數 量 , 以 示 懷 柔 順 治 六 年 ( 1649) 六 月 , 李 倧 去 世 , 清 帝 先 是 派 禮 部 官 員 前 往 諭 祭 , 贈 以 謚 號 其 後 又 派 戶 部 官 員 前 往 册 封 新 即 位 的 朝 鮮 王 自 此 , 每 逢 朝 鮮 王 去 世 , 清 廷 必 派 使 者前 往 諭 祭 , 贈 以 謚 號 , 幷 册 封 新 王 和 王 妃 清 廷 還 多 次 减 少 朝 鮮 貢 物 的 數 量 雙 方 邊境 雖 然 時 有 事 故 發 生 , 但 雙 方 都 能 妥 善 處 理 , 因 而 邊 境 比 較 平 和 乾 嘉 時 期 , 兩 國 關 係 趨 于 緩 和 乾 隆 八 年 ( 1743) 九 月 , 清 帝 詣 盛 京 , 朝 鮮 英祖 遣 使 表 貢 , 乾 隆 特 賜 禦 書 “式 表 東 藩 ”匾 額 , 以 示 恩 寵 , 幷 許 使 臣 與 諸 王 大 臣 宴 。
在 此 後 的 幾 十 年 中 , 這 種 舉 措 一 再 出 現 乾 隆 四 十 三 年 ( 1778) , 清 帝 謁 祖 陵 , 事先 通 知 朝 鮮 勿 前 來 朝 賀 , 但 正 祖 仍 遣 使 賫 表 迎 駕 , 清 帝 禦 書 “東 藩 繩 美 ”的 匾 額 賜之 乾 隆 五 十 年 ( 1785) 正 月 , 舉 行 千 叟 宴 , 朝 鮮 王 遣 使 入 貢 , 乾 隆 帝 賞 以 仿 宋 版《 五 經 》 以 及 筆 墨 等 物 嘉 慶 元 年 ( 1796) , 朝 鮮 正 祖 的 使 臣 到 北 京 祝 賀 太 上 皇 乾2[②] 《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六,《屬國一:朝鮮》,一四五八一頁,北京,中華書局隆 歸 政 , 在 寧 壽 宮 參 加 千 叟 宴 , 賜 予 《 聖 制 千 叟 宴 詩 》 , 嘉 慶 十 年 ( 1805) , 清 帝詣 盛 京 , 朝 鮮 純 祖 遣 官 接 駕 , 特 賜 “禮 教 綏 藩 ”匾 額 嘉 慶 二 十 三 年 ( 1818) 九 月 ,清 帝 詣 盛 京 , 純 祖 遣 使 迎 覲 表 賀 , 清 帝 賜 禦 制 詩 及 “福 ”字 。
凡 此 , 似 乎 都 足 以 說明 兩 國 關 係 正 在 不 斷 密 切 但 是 , 這 僅 僅 是 表 面 現 象 , 朝 鮮 政 府 俯 首 聽 命 于 清 廷 , 不過 是 懾 于 清 軍 兵 鋒 , 表 賀 、 迎 駕 , 例 行 公 事 而 已 二 、 清 初 朝 鮮 人 的 夷 夏 觀所 謂 夷 夏 之 別 , 原 本 是 孔 子 提 出 的 觀 念 春 秋 時 期 , 四 方 夷 狄 進 逼 中 央 王 朝 , 中 原 諸侯 以 “尊 王 攘 夷 ”相 標 榜 其 後 , 韓 愈 提 出 儒 家 道 統 , 從 文 明 消 長 的 角 度 說 夷 夏 之 別 ,認 爲 《 春 秋 》 之 義 , 在 嚴 夷 夏 之 別 , “諸 侯 而 行 夷 狄 之 禮 則 夷 之 ; 夷 狄 而 行 中 原 之 禮 則諸 侯 之 ”3[③ ] 韓 愈 之 說 被 宋 儒 尊 奉 , 進 而 爲 朝 鮮 儒 者 所 尊 奉 在 朝 鮮 社 會 走 向 儒 家 化 的進 程 中 , 朝 鮮 學 者 無 不 耻 爲 夷 狄 , 而 以 仿 效 中 朝 衣 冠 文 物 、 “進 于 中 原 ”爲 目 標 。
清 軍 入 關 推 翻 明 王 朝 , 中 華 上 下 剃 發 易 服 , 朝 鮮 舉 國 震 驚 , 感 情 上 無 法 接 受 今 後 如何 處 理 與 清 政 府 的 關 係 , 成 爲 朝 野 議 論 的 重 大 問 題 以 著 名 學 者 宋 時 烈 爲 代 表 的 一 派 , 主 張 尊 明 攘 夷 、 反 清 複 明 宋 時 烈 曾 經 擔 任 過 鳳 林大 君 的 師 傅 , 仁 祖 十 四 年 ( 1636) 滿 軍 圍 逼 南 漢 山 城 時 , 宋 時 烈 是 “扈 從 ”之 一 , 與 鳳林 大 君 親 身 經 歷 過 兵 臨 城 下 的 驚 恐 與 耻 辱 1649 年 ( 己 醜 ) , 鳳 林 大 君 即 位 , 是 爲 孝宗 宋 時 烈 是 當 時 最 爲 激 烈 的 反 清 人 物 , 他 在 給 孝 宗 的 奏 議 中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北 伐 議 ”, 主 張 北 伐 中 原 , 恢 復 大 明 乾 坤 , 一 時 成 爲 輿 論 主 流 :孔 子 作 《 春 秋 》 以 明 大 一 統 之 義 于 天 下 , 後 世 凡 有 血 氣 之 類 , 莫 不 知 中 國 之 當 尊 ,夷 狄 之 可 醜 矣 。
朱 子 又 推 人 倫 , 極 天 理 , 以 明 雪 耻 之 義 , 曰 : “天 高 地 下 , 人 位 乎中 天 之 道 不 出 乎 陰 陽 , 地 之 道 不 出 乎 柔 剛 是 則 舍 仁 與 義 , 亦 無 以 立 人 之 道 矣 然仁 莫 大 于 父 子 , 義 莫 大 于 君 臣 , 是 謂 三 綱 之 要 , 五 常 之 本 , 人 倫 天 理 之 至 , 無 所 逃 于天 地 之 間 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