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概必考分析题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现象怎样进行分析推进连按关系.doc
13页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现象进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 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 “三个有利于” 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 财富创造 ”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积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 “三个有利于” 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 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 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常采用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 90 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 47%、22%、15%、10%和 6% (注:曾国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 , 《经济评论》2002 年第 5 期 )国家统计局 2000 年对全国 4 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20%的高收入者拥有 42.5%的国民财富 (注:易锋杰:《“基尼系数”质疑 》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 年第 4 期 )另据其他部门统计的五等分结果,我国农村中 20%的低收入人口与 20%的富裕人口收入之比由 1978 年的 2.9 倍扩大到 1994 年的 6.6 倍,城镇居民则由 1983 年的 2.3 倍扩大到 1994年的 3 倍如果用城市中 20%的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与农村中 20%的低收入户平均收入相比较,1992 年的贫富差距达 11 倍,1994 年达到了 13 倍由此可见,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拉大 (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演变》 , 《中国国情国力》2004 年第 1 期。
)用基尼系数法来描述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大多数研究者经常采用的方法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基尼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 因数据来源或计算方法的差异,学者之间的计算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0 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1995、1999 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 0.23、0.28、0.295;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 0.309、0.341、0.336 和0.336.就全国总体而言,1990、1995、1999 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分别是0.343、0.389 和 0.397,接近 0.4,2000 年达到 0.417.(注: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 , 《中国国情国力》2001 年第 1 期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包括各种集体福利和非正常收入的差距在内,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 0.44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从 1980 年的0.33 扩大到 1988 年的 0.38,2003 年已扩大至 0.458,有的地区已经达到0.467.(注: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 世界银行 2003 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 2020 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 0.474.还有学者认为,0.45 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 (注:董建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 《华东经济管理》2001 年第 6 期 ) 综合以上观点,对全国基尼系数的判断,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估计:低估计为 0.4 左右;中估计为 0.45 左右;高估计为 0.5 左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结果差别不是很大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估计,在于计算范围的不同:第一种估计主要考虑货币收入,较少考虑实物收入,特别是补贴收入;第二种估计较多考虑了实物收入;第三种估计不仅考虑了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也考虑了非法收入和非正常收入其实,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还是用五等分法来衡量,都可以看出,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二)从分类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值得警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 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 1996 年为 2.51∶1;1997 年为 2.47∶1;1998 年为2.51∶1;1999 年 2.65∶1;2000 年为 2.79∶1.2001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 2.90∶1,2002 年更是上升到 3.11∶1.(注:张雅光:《转轨进程中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