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批评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浅议英国新批评论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7563475
  • 上传时间:2022-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批评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浅议英国新批评摘要: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新批评就是其中之一新批评与其它批评方式不同,它侧重对文本的解读,探 讨独特的文学性,是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瑞 恰兹、燕卜茹是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促进了新批评的形成与 发展同时,新批评进入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新批评;特征;发展历程;瑞恰兹;燕卜茹英美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主 要目的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他们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 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主张细微的经验主义的阅读方式, 但新批评右其独特的特征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 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40、50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 状态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 书而得名,在书中,兰色姆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等人的理 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新批评”这个词就从此流传 开来一、新批评的缘起在新批评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 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实证主义注重作家个人生平和心理、社 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批评则强 调研究作家主观情感、天才、想象等,批评家也将自己的个 人经验和情感感受带到文学批评中。

      这些批评方式都强调对 文学进行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 客观研究,文学作品仅仅被视为作家心灵的表现或批评家复 制个人经验的对象,批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蔓延和增长, 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则消失殆尽而对文艺批评的种种谬 误,新批评勇敢地担负起了建设新批评的重任,他们将批评 对象锁定在文学“本文”,建立了一套操作性极强的阅读和 批评方法二、新批评的理论特征与发展历程(-)新批评的理论特征1.科林恩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 背景、思想历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 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 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 种“有机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的一•元论观念, 它集中探讨作品中的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 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此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而产生 其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非常注意词的细微差 别、修饰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证明语境的 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文学宗 教观而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2.新批评的发展历程第一个时间段:1920年到1930年,新批评的发轲期, 代表理论家有瑞恰兹和艾略特第二个时间段:1930年到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 期,代表人物为英国学者燕卜茹与美国学者兰色姆第三个时间段:1945年到1957年,新批评的鼎盛时代 新批评的重镇由英国转到美国,代表人物有韦勒克、维姆莎 特、布鲁克斯和本沃伦,后者是兰色姆的学生因为他们都 曾任教于耶鲁大学,所以又被称为“耶鲁集团”三、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瑞恰兹(1893-1980)英国美学家、批评家和诗人,早 年就学于剑桥人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长期担任美国哈 佛大学教授瑞恰兹写于20年代初至30年代上半期的七木文学理论 与美学著作,试图把现代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理论尤 其是他的这几部著作:《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实用 批评》《修辞哲学》,对西方现代批评各派,尤其是新批评派 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瑞恰兹在这一系列的著作中,首先选用语义分析的方 法,并借助心理学研究,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 法瑞恰兹在其名著《文学批评原理》中首先区分了科学语 言与诗歌语言的不同,他认为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 诗歌语言是“感情性的”。

      他说“一个陈述的目的可以是他 所引起的指称,彳、管是正确的指称还是错误的指称,这是语 言的科学用途,但一个陈述的目的也可以是用它所指称的东 西产生一种感情或态度瑞恰兹试图表明文学的真实性与现 实没有关系,科学语言是可以通过实验等方法得到验证的真 陈述,而文学语言则是只能在文学本文内部有效的“假陈 述”,它不能直接指称现实,也只能引起我们前后一致的情 感反应这样,瑞恰兹在其“语义学”中提出了对新批评有 着重大影响的语境理论瑞恰兹指出,文词意义在作品中变 动不居,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的具体语言环境复杂的相互 作用的结果确定文词意义的语境不仅是指本文上下文之间 的相互联系,还包括与本文的阐释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的一 切事情,以及与本文事件相关的涉及到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 件及所需要的种种条件因此,本文的意义在复杂的语境中 不可能是单纯或单一的,一个符号绝不止于一种实在的意 义,文学作品中的复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语言能 力的必然结果,而复义的语言恰恰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 这样,瑞恰兹就为新批评开启了从语义学进行本文解读的途 径瑞恰兹离开文学研究后,他开创的学派在英国实际上后 继无人,只是他的学生威廉燕卜茹1930年在瑞恰兹对他的 一份作业的批改后写下了《朦胧七型》一书,把瑞恰兹的语 义学文学理论用于批评实践。

      威廉燕卜茹(1906-1984)是 英国诗人和批评家他在剑桥大学最初学习数学,后改读文 学,师从的就是瑞恰兹1931年至1934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37年至1939年任北京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的文学教授《朦胧七型》一书,以大量的实例为旁证,燕卜蒜将他 定义为可使用一句话引起不同反应的语义差别的朦胧亦即 含混,分成七种类型:1•一物与另一物相似;2•上下文引 起的多义并存;3.同一词具有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意义即 双关;4.一句话的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合并反映作者的 复杂心态;5•—种修辞手段介于要表达的两种思想之间;6. 矛盾难解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本身同样是相互冲突 的多重解释;7.—个词的两个意义正是它们的反义所在例如分析陶渊明的两句诗“迈迈时运,穆穆良朝”,他 说,人们计算时间有两种主要的尺度,第一种以整个人生为 单位,第二种以人能够意识到的短暂时刻为单位陶渊明的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两中尺度的同时领悟,正视瞬息与永恒 的对比,热烈、纷繁与宁静、恬淡的对比迈”和“穆” 构成了朦胧,迈,是动,是迁流;穆,是静,是凝滞年” 本来是一个较长的时段,但用小尺度衡量也是“迈”;''朝” 虽然是一个很短的时段,用大尺度衡量也是“穆”。

      所以, 长和短,迁流和凝滞,都是朦胧的的确,一个人在静谧的 清晨与自己的影子为伴,踽踽漫步,感受着时光在微风中流 逝,宇宙和社会永不停息地变迁,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和哲理 的,这两句诗译成英文后没有韵律,但还是诗,其诗意源于 这种朦胧四、新批评对当时中国的影响1919-1930年印刷发行的文学基础理论有30多种,充分 显示了对形式之美以及文学独立价值的重视,成为文学研究 与批评的重要理论资源于是,新批评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便 顺利进入中国先是伊人翻译瑞恰兹《科学与诗》于1929 年出版,接着瑞恰兹本人也在1929年到1930年在清华大学 讲授比较文学1929年至1930年底,瑞恰兹在外文系授课, 所开课程有“第一年英文”,“夕阳西洋小说”,“文学批 评”等课程,其中文学批评一课是其所开的重要课程 1934-1937年,是瑞恰兹和艾略特的文论翻译和介绍较为集 中地进入中国的时期,燕卜茹的介绍稍微晚些,虽则中国的 学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新批评”,却己经有意识地建构一 种科学的批评理论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有曹葆华、叶 公超、吴世昌、卞之琳、李安宅、朱自清、钱钟书等人他 们的介绍重点在于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和艾略特的“非个性 化”,并提出了新批评很重要的概念,如隐喻、戏剧化等, 并明确主张对语义的分析和细读。

      参考书目:[1] (英)威廉燕卜蒜•朦胧七型山]・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岀版社,1996.[2] (英)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 版社,2010.[3] (美)约翰克罗兰色姆.新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6.[4] 陈均•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n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