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
12页绝密★启用前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地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辽东半岛南部西岸植被以森林为主,发育了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为主的土层下图为该地土壤垂直剖面示意图,其中黄土—古土壤为风成沉积黄土,黄土细砂含量高,颗粒较粗:L1层中有厚度达93厘米的砾石层,其形成时当地古土壤缺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该地典型的森林植被树种可能为( )A. 槐树 B. 松树C. 柑橘树 D. 梭梭树2. 该地古土壤最可能来自( )A. 黄土高原 B. 渤海C. 渤海海峡 D. 黄海3. L1层中砾石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冰川沉积 B. 河流侵蚀C. 风力搬运 D. 海洋沉积【答案】1. A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据图可知,辽东半岛南部西岸位于北纬39°附近,属于暖温带地区,临近海洋气候湿润,植被以暖温带森林为主,槐树为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的树木,A正确;柑橘树是亚热带树种;梭梭树多生长在干旱地区;松树为针叶树,BCD错误。
故选A2题详解】据材料“黄土—古土壤为风成沉积黄土”可知,古土壤为风力搬运堆积形成据图可知,古土壤有分布于半岛的西侧,说明古土壤主要是西风从西侧搬运过来;渤海位于该地西侧,且临近该地,又据材料“黄土细砂含量高,颗粒较粗”说明渤海最可能是古土壤的主要来源地,B正确;黄土高原距离该地较远,且无法确定古土壤形成是黄土高原是否已经形成,A错误;渤海海峡、黄海分别位于辽东半岛的南侧和东侧,都不是风成黄土的主要来源3题详解】冰川沉积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A错误;风力搬运一般形成沙丘等地貌,C错误;据材料可知,L1层中有厚度达93厘米的砾石层,其形成时当地古土壤缺失,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河流将砾石搬运至此沉积形成,而非河流侵蚀,B错误,该地位于沿海,受海浪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砾石层,D正确点睛】黄土高原的形成:风力沉积作用为主;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浪花云是对流层中最高的云,平均高度1800米,持续时间通常只有1~2分钟浪花云形成时其下方是较冷的气流,上方是较暖的气流,上方的气流移动速度快于下方,使云层呈现波动的形状下图为浪花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浪花云所在高度( )A. 存在多个电离层 B. 臭氧的含量很大C. 太阳辐射较近地面强 D. 可能发生极光现象5. 与浪花云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太阳辐射强度 B. 大气差异性运动C. 锋面气旋活动 D. 大气的对流运动6. 浪花云一般只能持续1~2分钟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运动极不稳定 B. 浪花云分布高度高C. 云层温度高蒸发强 D. 浪花云运动速度快【答案】4. C 5. B 6. A【解析】【4题详解】据材料“浪花云是对流层中最高的云”可知,浪花云处在对流层,但高度较高,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影响较小,太阳辐射较近地面强,C正确;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极光主要出现在地高层大气,ABD错误。
故选C5题详解】据材料“浪花云形成时其下方是较冷的气流,上方是较暖的气流,上方的气流移动速度快于下方,使云层呈现波动的形状”可知,大气差异性运动与浪花云的形成关系最密切,与太阳辐射强度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锋面气旋活动一般出现在近地面,C错误;浪花云下部为较冷空气,上部为较暖空气,形成了逆温层,从而削弱了大气对流运动,D错误6题详解】据材料“浪花云形成时其下方是较冷的气流,上方是较暖的气流,上方的气流移动速度快于下方,使云层呈现波动的形状”可知,浪花云的形成是上下两种性质不同的大气差异性运动形成的,大气运动极不稳定,故持续时间较短,A正确;与浪花云分布高度关系不大,B错误;云层位于1800米高度,气温较低,C错误;浪花云上方气流移动速度快于下方,D错误点睛】浪花云,自然界的一个奇观它与雨幡洞云、滚轴云、荚状高积云、浪花云帽子云、波浪云等,合称为十大奇异的云彩景观这种云层看上去非常像岸边巨大的浪花,它非常罕见,并且只持续1-2分钟就会消失冰屋是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好的保暖性芬兰某地(63.5°N,29.3°E)一冰屋前后有多根冰柱,只有在冬至日日出时太阳能够从门口射入屋内下图为冬至日阳光入射示意图(虚线为冬至日日出光照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冰屋门口附近的气流运动方向为( )A. B. C. D. 8. 夏至日该地的日出方位最接近冰柱( )A. O B. P C. R D. S9. 2023年冬至日北京时间15:46时阳光从门口射人冰屋内,该日此地昼长接近( )A. 3小时 B. 3.5小时C. 4.5小时 D. 5.5小时【答案】7. A 8. D 9. C【解析】【7题详解】据材料“冰屋是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可知,冰屋内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冰屋外气温较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近地面气流从冰屋外流向冰屋内,高空相反,与图A相符,A正确,BCD错误8题详解】据材料“芬兰某地(63.5°N,29.3°E)一冰屋前后有多根冰柱,只有在冬至日日出时太阳能够从门口射入屋内”可知,冬至日日出东南方向,即图中虚线大致为东南方向,则R大致为东方,P为南方,S为东北方,Q为西南方;夏至日该地日出东北,应偏向S方向,D正确,ABC错误9题详解】2023年冬至日北京时间15:46时阳光从门口射入冰屋内,该地为东二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六个小时,当地为9:46时,此时为该日日出时间,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计算,此地昼长=(12-9:46)×2≈4.5小时,C正确,ABD错误。
故选C点睛】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与太阳方位:(1)太阳直射赤道,即春、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冰斗是典型的冰川地貌,通常在雪线附近发育,其形态为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下图为某地冰川地貌示意图,该地冰川地貌发育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冰川谷的特征是( )A. 横向呈槽形,纵剖面呈V形 B. 横向呈槽形,纵剖面呈U形C. 纵向呈槽形,横剖面呈V形 D. 纵向呈槽形横剖面呈U形11. 图中发育最早的冰斗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10. D 11. C【解析】【10题详解】据图可知,冰川谷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山谷不断进行侵蚀,纵向看,由于冰川顺着倾斜的山坡向下移动,对山谷进行刨蚀和侧向侵蚀,从横剖面看,由于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纵向呈槽形、横剖面呈U形的谷地,D选项正确C选项中横剖面呈V形一般是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河谷特征,故排除。
A和B选项中关于纵向和横向的表述与实际的冰川谷特征不符11题详解】据材料“冰斗是典型的冰川地貌,通常在雪线附近发育”可知,随冰川地貌发育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冰川会逐渐退缩,冰斗发育的位置会不断升高所以,冰斗发育的位置越低,说明其形成的时间越早据图可知,③冰斗位置最低,冰斗发育最早,①、②、③形成时间较晚点睛】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冰川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冰川槽谷(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堆积形成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均匀,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冰碛垄(堤)等,分布于冰川留存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U形谷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形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形成两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形谷底或两壁常能发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刺状水系是指支流短小而平行、大体呈直角汇入干流形成的水系,其形成机制与一般各级河流基本同期发育的水系不同下图为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区刺状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推测刺状水系的形成原因是( )A. 流域降水丰富,汇水量大B. 地表以松软黄土为主,侵蚀强烈C. 干流深切,带动两岸支流溯源侵蚀D 两岸岩性差异大,曲流发育明显13. 若该地区发生地壳抬升,则刺状水系( )A. 支流数量减少 B. 支流长度延长C. 流域面积扩大 D. 干流变得平直【答案】12. C 13. B【解析】【12题详解】流域降水丰富,汇水量大,则支流径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支流发育较长,A错误;松软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青藏高原黄土分布少,且若地表以黄土为主,则容易引发崩塌,B错误;干流深切会带动河岸溯源侵蚀,形成大量年轻支流,进而形成刺状水系,C正确;两岸岩性差异大不是刺状水系的形成原因,且刺状水系曲流发育不明显,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会使支流长度延长,支流数量不会减少,干流也不会变得平直,B正确,AD错误;流域面积由分水岭确定,地壳抬升不会导致流域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侵蚀地貌:高山或高原地区或幼年期河流,侵蚀作用最强,易形成峡谷、瀑布峡谷:高原或山地区→坡陡流急,河流下蚀力特强;两岸谷壁陡峭、谷地狭窄瀑布:河床落差很大;主支流的交会处→主流下蚀力大于支流;软硬岩互层地区→差别侵蚀; 断层通过→河床形成落差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小麦生产下图为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分布的作用渠道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厄尔尼诺发生时,降水影响我国小麦播种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降水减少 B. 北方降水增加C. 南方降水减少 D. 南方降水增加15. 厄尔尼诺发生时,气温变化会使我国冬小麦( )A. 安全种植北界南移 B. 播种面积缩小C. 单产增加 D. 总产量下降16. 为了减轻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 推广种植耐涝品种C. 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D. 加大台风防范力度【答案】14. A 15. D 16. C【解析】【14题详解】小麦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为旱作粮食作物。
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北方降水减少,出现旱灾,不利于小麦播种,A正确,B错误;南方降水增加,出现洪涝灾害,也不利于小麦播种,但南方小麦种植面积小,降水不是影响小麦播种的主要原因,CD错误15题详解】厄尔尼诺发生时,北方暖冬概率增加,冬小麦病虫害风险加大,会造成单产下降、总产量下降,D正确,C错误;冬季气温升高,安全种植北界北移,播种面积可能扩大,AB错误16题详解】为了减轻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