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湘目连文化(十).doc
10页三湘目连文化(十)二十一目连戏中的纸扎与烟花目连戏中有许多纸扎,由来已久《陶庵梦忆》中也载有“为之费纸 扎者万钱”,可见明代万历时已盛行,但却同样因时、因地而异湖南唱 目连戏的纸扎,分戏内戏外两种戏外即指在演出场地周围扎十八层地狱: 刀山、剑树、锯解、磨挨一一那是我七十年前所目睹还有数以百计的天 灯或数以千计的河灯,送寒林的纸船,那都所费不菲戏中的品类更多: 如“祁氏变蟒“中的蟒,“桂枝思凡”时的龙、虎;“武帝升天”和“傅相 升天”时的仙鹤;“老汉驮妻”的老人头、妇女腿脚;“白马驮金“的马, “太白赐鞍”的马鞍,“目连坐禅”中的鹤、虎;阴司的牛头、马面;刘 氏遭遇的铜蛇、铁犬、恶鸟;“两头忙”的假人头和抬着的圆盘;刘氏和 刘贾变的驴和犬……其中有些独特的如:巨蟒一一唱《梁传》时有祁氏变蟒,午门现身,那就要特制一条美人 头、蛇身的巨大纸蟒,在台口晃动无常帽一一捉刘氏要岀黑、白二无常,无常均头戴二、三尺的纸扎尖 顶高帽,一个帽上写“我來也”;另一个帽上写“你也來了有时可以更 加夸张,高到四、五尺,也就是《艳火行》中的“硕然Z鬼冠烛天整套丧葬用具一一特别是刘氏死后,从整个孝堂到引魂幡,孝子的纸 冠和哭丧棒,灵柩上的棺罩,柩前的童男女……都按演出地当时习俗,由 纸扎店如式制作。
在湖南,无论丧、葬、祭祀,所用纸扎,名目繁多,尤以冥器为盛, 视经济条件而定哪怕到今天,仍然存在,只不过改成洋房、电视机、电 冰箱、别墅、汽车而已盂兰盆会的装饰一一在最后一场“盂兰大会”时,台上也耍用各种纸 扎詁作装饰其规模视演岀地条件而定一一也就是按当地习俗和纸扎手艺 人的技能决定:包括佛像、佛号、各种纸幡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一些纸扎,实际远不止此例如祁剧“目连挂灯”, 剧本上写目连蒙佛祖赐灯后,先请和尚建道场,老和尚吩咐:“办起纸扎, 剪起彩幡……”我问过老艺人,办些什么纸扎,他们说,是按当地和尚做 法事的规矩办的,纸扎店都知道说明这类纸扎,并不由戏班统一设计, 而是随演出地习俗而制换句话说,目连戏中的纸扎,并非保存某一特定 历史时期的民间工艺,而是随时、随地引入演出地的习俗湖南是出鞭炮的地方,烟火极盛,唱目连戏也是用火彩最多的戏出 神、出鬼、变化,都用火彩像“佛贬桂枝”,桂枝罗汉三次出神远游, 每次元神出窍时都放火彩;“观音示变”也是每变化一次,打一次火彩 我们准备录相演出的时候,已找不到有打火彩特技的艺人,只能打一般舞 台上常用的了以前有“打三星”,就是同时把三团火彩打在台口的中间 和两角;“打梅花形”,那就是同时打出五团火彩;“追身打”是打火彩人 在台的两侧,随着演员移动,在他身后打下一团团火彩。
这类特殊技巧都 是听说而无法看到了天将岀场,手中的兵器尖上,都缚有点燃的“黄烟 筒”一一一种只冒烟的炮竹典型的是“爆葵花”,溶纸扎与烟花于一炉在“花园罚咒”之前,台口事先扎着五枝纸扎的大葵花刘氏开荤后所吃牲畜骨殖,被李狗和金 奴埋在花园葵花下面,她却不知道她到花园盟誓,就对着葵花赌咒,说 她并没有开荤话没说完,花心升起烟火,葵花爆裂,从葵花中爆出各种 牲畜骨殖,最后蹦出五个纸扎的小鬼小五鬼爆向空中,然后落地,在这 些纸扎的小五鬼落地的同时,后台演员饰的五鬼即空翻而出,捉拿刘氏 制作精巧,气氛紧张,效果强烈从这些也可看岀,目连戏对于各种民间工艺,只要和戏中内容沾得上 边,都可以吸收到戏中来,用以丰富演出湖南唱目连戏,湖南特有的烟 花和纸扎自然会被大量运用,而且会因时因地内容各异这同时也说明:目连戏的包容性,不但在故事情节上,溶入三湘民俗、 民间杂耍,连民间工艺也大量吸收而且不拘多少,能展现的都有机会展 现这也不仅湖南如此,我看过各省同行的一些关于目连戏的文章,也冇 各种民俗、民间工艺,只是因地域不同而具体名冃、技巧不一,用在什么 场次也各不相同而已这正是“一地一目连”的特点,也是研究目连戏价 值所在。
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开端,寄希槊于各地有志者作更广泛、深入的 探讨余论湖南从1984年起,即开始恢复目连戏的录相演出,同时展开广泛的 研讨,到正式演出,已经二十多年幸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做这事, 以致我们省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一一祁剧和辰河戏两份目连戏录 相带说“独一无二”并非夸张,因为我们录相时,还拥有演过罗卜、刘 氏、傅相、益利、李狗儿等角色的老艺人和老鼓师、叉手,除了灯、服、 导、效外,演出时严格耍求完全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原貌这样的形象 资料不可能再获得,岁月如流,那一辈的艺人已全部谢世目连戏在中国有其普遍性,北方虽已保留不多,但却曾经广泛流传; 南方各地,几乎无处不有,只是保留的多少不等目连戏的生命力特别旺 盛,自从北宋末年出现在当时的东京舞台之后,它就不曾消失过尽管金 院本、元杂剧只有存冃,仍然告诉我们在金、元时期这个戏的存在明、 清两代,已经广泛盛行一个最早出现的大型剧目,能近千年不绝于舞台, 且不断发展壮大,木身就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文化现象按理说,在人们的 生活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更广泛为人所崇奉,为什么写观 音得道的大本戏《南游记》(《香山》),却没冇这么广泛流行呢?因为目连 戏Z所以能长期存在,和各地的各个时期社会因素有关,它必须具有其特 定土壤,才能保持其存活并得到发展。
这里,只说点湖南近八百年来的社 会因素1、首先当然是“信鬼好祠”的楚俗湖南境内,巫风遍及三湘大地, 绵延几千年甚至到“文革”期间,农村中仍未断绝民间所信奉的神五 花八门,忌惮的鬼也千奇百怪,这也是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体现在戏 曲出现之后,大型的祀神、驱鬼保平安活动中,古代的“歌乐鼓舞”便为 戏曲所取代,而目连戏恰好是最符合祀神驱鬼要求的剧目各种宗教的发 展,庙宇的繁盛,正如张庚老说的“敬神需要戏,戏也需要庙宇,两者自 然地结合在一起有庙宇就逐渐有了戏台,为演出提供了便利正由于 湖南巫风之盛,目连戏之前的祀傩仪式、歌舞,因人们的习俗和喜好,自 然保留下來溶入戏中,所以湖南的目连戏里,巫的色彩相当浓厚即如其 场面Z大,时而出现由台上追到台下、街上、野外,未尝不和傩祭有关 文天祥南宋咸淳十年(1274)所记的《衡州上元记九“州民为百戏之舞, 击鼓吹笛,斓斑而前,或蒙??焉极其俚野,以为乐这虽然是一次欢 庆元宵的活动,但给文天祥的感觉仍是“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也说明 这些民间百戏,仍然可见大型驱傩仪式的遗响文天祥所见已是南宋末年, 可见傩仪、傩舞在宋代渗入冃连戏中是很自然的事神、巫与冃连戏就紧 密结合到一起,而且湖南有些地方剧种的艺人,本身就是兼职的道士或巫 师。
2、其次是聚族而居的宗族活动湖南全境,聚族而居的很多,到清 代,大的宗族已达几万人这样的宗族类似一个小社会,不但冇相当强的 凝聚力,而且对全族事务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哪怕是在二十世纪的人民公 社年代,有的家族竟占全社90%的人口我夫家姓陈,在当地不算大族, 只占全公社人口的五分之二我在“文革”期间,被开除送去当社员一一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几年中没受过来自群众的政治压力,根本没人 想到要“教育”我,这全仗家族的庇护我在农村时还听说过甲族有人被 乙族批斗,甲族就以“我们自己批斗”为由,把人抢了回来保护,由此可 见家族之力量,连“文革”都无法完全撼动大家族就拥有大宗祠,有宗 祠就有戏台大宗祠往往有较富裕的公产,每年中元节的“慎终追远”必 不可少,常办盂兰盆会、唱目连戏此外,族人中受到大范围自然灾害、 疾病、兵燹时,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灾祸,往往被视为和厉鬼有关,唱目连 戏自然比较合适族与族的争强好胜,也是常见的事,张家唱目连,不远 的李家也照样唱,今年张家唱三本,明年李家就唱五本,甚至发生两姓同 时“唱对台”比赛的事这也促进了冃连戏的繁荣反Z,冃连戏的盛行, 又进一步推动了祭祀活动规模的日渐庞大。
3、商业的逐渐发达,也是原因之一湖南农村,普遍赶集;各种 庙会,往往和赶集交汇最初,看戏的人多带土特产来,一方面作本身看 戏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含有以不足易有余成份随着时代的发展,无形中 逐渐形成集市性质,商业因素也逐渐增加,便有专为赶集而来的商贩,进 一步成了庙会,实际上已形成一种自发的商品交易会因而也形成目连戏 扩大了商品交易,商品贸易又使目连戏获得更大的发展这种农村商品交 易会形式,一直延续到“文革”前夕一一虽然不敢唱目连戏,其他大本戏 还是照唱不误不过那时已不叫庙会,而正式叫“物资交流会” 了我还 随剧团去赶过这种“交流会”,与交流会同时举行的小规模敬神活动,虽 然不敢大张旗鼓,却仍然默默地进行,与会者大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心照不宣在“阶级斗争”年月,尚且如此,乂何况历史上可以公然演戏 祀神的年代,可想而知4、各地的民俗和民间艺术逐渐与戏融合,增强了地方色彩除前面 已经介绍过的民俗、百戏而外,对故事本身也逐渐增加了地方色彩:冃连 变成了茶陵人、澧州人,而“前目连”中一些情节竟是在茶陵、攸县发生清嘉庆《常德府志》载“崇孝港,府北六十里,旧志相传古孝子傅罗卜居 此,故名今街名崇孝街,街东二里许,地名傅子岗,为孝子葬母处,石 塔犹存,土人呼为傅母墓。
其中还引了前代的《武陵志稿庆“孝子家巨 富,好善喜舍,上自罗卜港,下至庆寿寺,袤延九十余里,皆有田庄;木 瓜、脱尘、五灶、净居、崇福、延寿、法洪诸寺,悉其所舍;黄花障、会 仙桥其所修花园,基址至今宛然张九《冃连为湖南常澧人的研讨》见 《目连戏研究论文集》)说得有鼻子有眼虽说方志是“官书”、“信史”, 这些记载却全是民间传说,虽不足为凭,却反映了目连戏历史上在当地的 影响,才出现众多的各地传说甚至有在刘姓聚居地方,唱目连戏不能唱 刘氏“开荤”、“变犬”的笑话,和关帝庙的戏台上不能唱《走麦城》差不 多5、 竞争丰富了内容,增长了篇幅,使单纯的《目连救母》发展成“目 连戏”特别是祀神活动的规模EI见扩大,既然出现了四十九天的罗天大 醮,四十八本目连也就应运而生加上湖南的众多大本戏,如《封神》、《西 游》、《香山》,既涉神佛,也冇鬼怪,目连戏本身不够长,添上这些很协 调再不够,就加上以忠、义为主耍内容的《岳传》和“夫子戏”(所谓 夫子戏,并不属于大本戏,是从《三国》中摘出来的)但却从来不加其 他如苏、刘、潘、伯或“三山六袍”之类的高腔戏,更不会加《焚香》、《幽 闺》之类有男女之情的剧目,还是以宣扬忠孝节义、劝善规过内容为主。
6、 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溶入各地的生活习俗、民间故事, 以吸引更多的观众,逐渐增加其娱人性冃连戏既具有独特的伸缩性、包 容性,三湘大地的民俗民情、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都可以信手拈来,汇 入其中,就使观众倍感亲切,也使目连戏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影响, 演目连戏成了一方盛事给我的感觉是目连戏具有入乡随俗,落地牛根之 能这些社会基础的形成,也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习俗的演变在不断地积 累、发展,因而,目连戏在获得演出条件之后,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得到 发展正由于是紧随着时代的发展,冃连戏中娱人的成份逐渐增多,总的 看来,竟有喧宾夺主之势戏班为了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自然会各出新 招其他剧目没有目连戏那么大的伸缩性、包容性,唯独目连戏可以花样 叠出而无人厚非所以目连戏就可以一枝独秀,像滚雪球般发展成为最大、 最长的戏,才出现我前面提到的两个戏班“打对台”,可以唱上近半年的 事和“一地一冃连”现象这些因素,是八、九百年的历史积淀而来,前面我引过张庚老说的“敬 神需要戏,戏也需要庙宇”,到了庙会中商业因素增加时,也可以再加一 句:庙会促进了商业,商业推动了戏商业的逐步发展,促使戏从娱神向 娱人发展。
娱人成份增多,民间艺人就要在争取观众上下工夫,所以在目 连戏中找到更多艺术创造的机会,不但在表演上,也包括化妆上、服饰上 都有其独到之处这不仅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