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的复制资料.ppt
133页第三章 DNA的复制,第一节 半保留复制的验证 半保留模型(semiconservative model) 全保留复制模型(conservative model) 分散模型(Dispersive model)验证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一、Meselson-Stahl实验 二、Taylar实验,图11-4 Taylor 蚕豆根尖放射自显影实验 (a)按半保留复制预期DNA在复制过程中标记情况;(b)实验结果染色体放射自显影的图示第二节 复制原点、方向和方式,一. 复制原点 定义 DNA分子上复制开始的特定位置叫复制原点常用ori或o表示 E. Coli的复制原点位于ilv基因附近,是约245bp的一段序列 2. 特点 富含A•T ,与SSB结合 3.原核生物(一个)和真核生物(多个)DNA的复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复制原点开始二. 复制方向 1. 双向等速复制 E.coli,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复制 2. 双向不等速复制 枯草杆菌等 3.单向复制 质粒Col E1 等图11-11不同步培养时各标记的拷贝数不同 复制起点标记的拷贝数应最多,三. 复制方式 1.眼型 线状双链DNA的复制:单眼或多眼。
2.θ型 环状DNA分子双链单向、 双向复制均可形成如E. Coli 的复制3.滚环型(σ型) 双链环状DNA分子单向复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DNA复制开始于复制原点处单链的切割,单链5΄端被单链DNA结合蛋白覆盖,而3΄-OH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未切断的一条环形链为模板不断延伸整体上DNA的复制是5΄端不断地甩出3΄端不断地延长,好象中间的一个环在不断地滚动一样,因而叫滚环复制其形状象希腊字母σ,因此又叫σ复制 连环分子:在σ型复制中,被甩出的链到达一定的长度后也开始复制最终可得到一种是原来DNA分子若干倍的中间产物,这样的一个分子就叫连环分子,4. D环复制,环状双链DNA分子进行单向复制的特殊方式发现于动物线粒体DNA的复制 双链环在复制原点解开,进行单向复制两条链合成高度不对称,一条链上迅速合成其互补链,另一条则为游离的单链环(即D-环)第三节 原核生物复制的酶学,DNA合成酶 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是: (1)需要提供合成模板; (2)不能起始新的DNA链,必须要有引 物提供3'-OH; (3)合成的方向都是5‘→3’ (4)除聚合DNA外还有其它功能表11-1 E.coli 中的三种DNA多聚酶,,,(一). DNA聚合酶I的结构,DNA聚合酶有6个结合位点: (1) 模板结合位点; (2) 引物结合位点; (3) 引物3‘-OH结合位点; (4) 底物dNTP结合位点; (5) 5‘→3’外切酶位点; (6) 3'→5'校正位点。
二). DNA聚合酶Ⅰ的功能,1. 5‘→3’聚合功能 2. 3‘→5’外切活性 3. 5‘→3’外切活性(游离的5端;配对) (1)切刻平移(nick translation); (2)链的置换; (3)模板转辙(template-switching) 4. 内切酶活性 5. 填充缺口,,(三). DNA聚合酶II,1.结构 分子量为90KDa,由polB基因编码 2. 功能 3‘→5’外切活性 5‘→3’聚合酶活性,(四)DNA多聚酶Ⅲ的结构,功能: 1. 5‘→3’聚合功能 2. 3‘→5’外切活性 3. 5‘→3’外切活性(游离的5端;单链DNA) 无: (1)切刻平移(nick translation); (2)链的置换; (3)模板转辙(template-switching) 4.填充缺口,二. DNA连接酶,其作用机制是分三步进行: 1、E+ATP→E-AMP+ppi 在E.coli中, E+NAD→E-AMP+NMN(烟酰胺单核苷酸) 2、E-AMP上的AMP转移到DNA的5‘-PO4上使其活化 3、活化的5‘-PO4与相邻的3’-OH作用形成3‘-5’ 磷酸二酯键,并释放出AMP。
可以链接单链吗?,三. 单链结合蛋白,又称为双螺旋去稳定蛋白(helix destabilizing protein) 由177个aa组成 在E.coli 中以四聚体存在 分子量为74 kD (1)SSB之间的相互作用; (2)第一个SSB和DNA的结合改变了DNA的结构四.解旋酶(helicase),五. 旋转酶,α2β2组成,产生负超螺旋来消除DNA复制中由于双链的解开产生的正超螺旋第四节 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半不连续复制的概念 特点 两条子代链的生成方向都是从5΄→3΄; 两条子代链一条是连续的(母版3΄→5΄),一条是不连续的(母板是5΄→3΄); 两条子代链合成的速度大体相同; 连续合成的链总是领先于不连续合成的链,因此前者称为先导链;后者称为后随链; DNA聚合酶(PolIII)实现了先导链和后随链的同时复制三.相关概念 引物:1-10个核苷酸组成的RNA,需要1或多条; 引发酶:合成RNA引物的酶E. coli dnaG编码; 引发体:无或低活性的引发酶与有关蛋白质结合形 成的一个有活性的复合体; 转录激活:RNA聚合酶通过转录作用解开局部的DNA 双螺旋,进而引发体结合到解开的单链 的特定序列上,合成引物,启动DNA的 复制,该过程被称为转录激活。
RNA聚合酶作用:产物直接充当引物、解开双链, 供引发体结合合成引物四.冈崎片断的连接 带有引物的冈崎片断之间存在缺刻或切口; PolI发挥5’-3’核酸外切酶活性切除RNA引物(RNAaseH参与),同时发挥5’-3’聚合酶活性进行切刻平移或缺口填充; DNA连接酶连接切刻两边的相邻核苷酸,产生一条完整的DNA分子五.复制叉处发生的反应,(1)PolIII全酶在两条新生 链上进行的聚合反应; (2)DNA引发体和成引物RNA; (3)PolI和DNAaseH切除引物 并填充缺口; (4)DNA连接酶将一个个冈崎 片断连接到后随链上; (5)DNA螺旋酶解开双链; (6)ssb蛋白结合到解开的 单链上; (7)DNA解旋酶产生负超螺旋 消除复制叉前进所产生的 正超螺旋六.E.coli复制机构的复杂性 dnaA:复制起始,作用于oriC; dnaB:引发体组分,6聚体,具有螺旋酶活性; dnaC:引发体组分,6个单体分别结合在6个 dnaB六聚体上; dnaE:PolIII的核心蛋白,具有聚合、校对的 功能; dnaG:引发酶,合成引物,单体; dnaN:PolIII全酶的β亚基,“夹子”;,dnaQ:较高的保真度,Pol III的ε亚基; gyrA/B:DNA旋转酶αβ亚基,引入负超螺旋, 消除正超螺旋; rep:螺旋酶,解链; ssb:单链结合蛋白,4聚体,防止链间和链内 氢键形成; i,n,n’,n’’:引发体及预引发体组分(引物合成 有关)。
第五节DNA复制的起始,前导链和后随链合成的起始 一、前导链合成的起始 1、从新起始 在复制原点外,RNA聚合酶进行转录激活,解开双链,引发体结合上去,合成一段RNA引物,从而起始DNA复制1)复制原点与复制起始 所有基因组DNA的复制都是从原点开始; DNA复制时,在复制原点外先形成一个复制泡:先导链一经引发并开始合成,与模板形成双链结构;另一亲本链被置换出来,形成三元泡状结构,又叫置换loop/D-loop; 先导链继续延伸,另一条链的特殊序列被置换出来,预引发体形成(i,n’’,n’, DnaB),引发体形成(引发酶结合),合成引物,开始复制2)OriC与E.coli DNA复制的起始 ①oriC的结构特征 oriC是E. coli的复制原点,245bp,与复制 的起始、终止和染色体在子代细胞之间的分配有关其结构特征如下: a、(A+T)含量占56%,相对较低; b、除碱基序列高度保守外,某些部分碱基的数目十分保守92,+155,+244位点允许突变,不允许插入和缺失碱基;,c、在oriC中,含有9-14个GATC位点(E. coli为11个)其中A的甲基化是复制所必需的; d、有4个高度保守的DnaA识别位点:R1、R2、 R3、R4。
其中R3是R1的正向重复序列,R2是R4的正向重复序列,而R1与R4是互为完全的反向重复序列; e、在oriC中,没有大于20个密码子的开放阅读框② E. coli DNA复制的起始 a.转录激活 RNA聚合酶结合于16KDa基因的启动子P1和asnC基因的启动子P2,解开双链,发动转录,并终止于oriC(自右向左)转录的产物或引发体合成的RNA作为复制的引物 b.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形成条件:负超螺旋的oriC、ATP、DnaA、HU蛋白、TopI负超螺旋的oriC:消除解链过程形成的正超螺旋; ATP:只需ATP的存在,不水解; DnaA:结合于R1-R4位点; HU蛋白:识别并刺激oriC的复制; TopI:oriC特异性复制必需的c.预引发体的形成 DnaB-DnaC六聚体与oriC结合形成的 d.RFI*的形成 在DnaB的螺旋酶活性和DNA旋转酶作用下,以水解ATP为能源:DNA出现大范围的解链(ssb蛋白结合单链),oriC区域的负超螺旋数提高10-15倍这样就形成一个迁移率很高的复制形式RFI*(replicative form I*)e.引发体的形成 高度解链的模板与蛋白质的复合体促进DNA引发酶结合到预引发体上,形成引发体,合成引物。
f.DNA的合成 PolⅢ全酶执行:α亚基聚合酶;ε亚基3’-5’外切酶活性(校对);β亚基使酶结合到模板链上,保证了全酶很高的进行性③λ噬菌体DNA复制的起始 a. 噬菌体λDNA早期复制为θ型复制,晚期为滚环型复制这里我们只讲早期复制 b.复制原点的结构 4个高度保守的由19bp组成的正向重复序列,称oriC重复序列; 约40bp组成的富含AT序列(80%); 28bp的回文序列,中间4bp的不对称部分 与复制密切相关的是前两个区域c.复制的起始 PROR处发动转录激活 引起起始区结构的变化(解链),ssb蛋白结合,转录了复制所必需的基因产物:O蛋白和P蛋白O蛋白体的形成 4个O蛋白与DnaA作用相似(复制起始有关),它与ori区域的4个正向重复序列结合 引发体形成 2个P蛋白相当于DnaC,可促使2个DnaB与ori结合,引发酶加入进来,合成引物 DNA合成 PolⅢ全酶在富含AT区实现了RNA向DNA的转变④ T7噬菌体DNA复制的起始 39936bp,线状双螺旋 a.复制原点 位于基因1和基因1.1之间,包括基因1.1的两个启动子序列(23bp高度保守)和一段61bp富含AT(78%)序列(7个回文序列TTAA、一个基因4产物的识别位点3’-CTGGG-5’)。
b.参与复制起始的酶 3种:T7 RNA聚合酶、T7 DNA聚合酶、基因4蛋白 T7 RNA聚合酶:基因1产物,单肽链,转录激活; T7 DNA聚合酶:两个亚基构成(1:1比例结合) T7的基因5蛋白:单链、3’-5’外切酶活性、低的 聚合酶活性(1-50b); 寄主基因硫氧还蛋白:结合后,具有单双链3’-5’外 切酶活性、聚合酶活性(进行性)很高 基因4蛋白:2种形式(58KDa,66KDa), 具有三磷 酸酯酶、螺旋酶、引发酶的作用c.复制起始过程 转录激活:T7 RNA聚合酶利用基因1.1的2个启 动子中的任何一个发动转录,合成 复制的引物; RNA-DNA的转换:转录产物RNA延伸到AT区域的 某一位点时,被T7 DNA聚合酶 作为引物开始先导链的合成;,后随链的起始:由于转录作用置换出一条单链(后随链的模板链),基因4蛋白迅速结合上去,沿着模板链5’-3’方向移动(能量来自三磷酸酯酶水解dNTP产生的能量),移动过程中,发挥螺旋酶作用解开双链使另一条链能顺利复制当基因4蛋白遇到5’-GGGTC-3’或5’-TGG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