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历史单元教案教案-卢沟晓月.doc
9页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2课型新授课课题卢沟晓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感知作者透过卢沟晓月文化符号(意境)的梳理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二、通过阅读体验,尝试对历史和现实加以联想和想象三、理解作者用对比传达心声的说法四、揣摩文章古典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重点、难点重点:作者透过卢沟晓月文化符号(意境)的梳理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联想和想象的阅读体验 难点:理解作者于古典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 教学方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图片(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板书设计 卢沟晓月行文思路:1、为卢沟桥营造苍凉凄清的古典审美氛围2、记述描写卢沟桥的风物胜境、历史沿革及卢沟晓月的妙境3、呼唤卢沟桥“明光大来洪涛冲荡”的清晓艺术表现手法:1. 透过卢沟晓月这一意境表达出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 2.通篇运用联想和想象 3.对比鲜明、强烈 4.语言平实而又古朴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一思考题二、思考题三可在课堂讨论时完成。
后记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提起燕赵大地,我们会想到什么?是慷慨悲歌的壮士荆轲,还是金碧辉煌的皇家故宫?是巧手鲁班的赵州桥,还是巍峨蜿蜒的秦长城?七十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在卢沟桥上,作家王统照想到的是凄美清幽的“卢沟晓月”,看到的是“血痕染过的石狮”,听到的是桑干河水的“日夜呜咽”,心中呼喊的是“洪涛冲荡”的早日到来……二、作者简介王统照(1897—1957) 中国作家、诗人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长期从事写作和教育、编辑工作,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五四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同丑恶现实的矛盾,现实的严峻与惨烈,使他不得不表现美好愿望最终遭到破灭的主题其后的创作则比较着重揭露旧社会的罪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等职著有诗集《童心》、《这时代》、《横吹集》,小说集《春雨之夜》和中长篇小说《一叶》、《黄昏》、《山雨》三、相关资料 1.卢沟晓月 卢沟桥始建于金章宗年间。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说,在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碑,东边的是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是“燕京八景”之一西边的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可提问学生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重点环节提示2.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红军将领又致电蒋介石表态:“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半个多世纪后的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 王统照先生此文作于1938年,并于文尾特意注明“上文为《少年读物》作”,意在以深邃的义理思考,宏阔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中华少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作者坚信,必会等到“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的到来四、文本解读(一)朗读课文 朗读形式可多样化如教师朗读;播放事先录好(或播音员)的朗诵;学生朗读;师生交替朗读(可按“行文思路”中的结构层次划分分配各自朗读段落)等提问:国歌歌词提问:《少年中国说》名句朗读形式可多样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重点环节提示(二)行文思路 1、(第1段-第2段)为卢沟桥营造苍凉悲怆的古典审美氛围 作者先引用清代(实为明代)诗人咏卢沟桥的两句诗,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与读者一道想象卢沟桥的凄美和壮美 通过勾勒优美的画面,引导读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凑合”中认识真正的卢沟桥2、(第3段-第16段)记述描写卢沟桥的风物胜境、历史沿革及卢沟晓月的妙境。
这一部分采用考据之笔法表现对我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如数家珍;同时也传达出作为中华子孙的无上荣光和民族自尊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第一层(3-11段):写桥下的这桑干河,汤汤流淌,源远流长(源头、支流、流域);河流名称的沿革;建造重修的历史(举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例子、引用史料中对卢沟桥长短大小的说明)……——突显卢沟桥的雄壮第二层(12-16段):使用联想、想象、类比、引用等手法描绘出一幅卢沟晓月图联想:燕京八景、杨柳岸、每位行人面对盛景时的审美感受等想象:旅人的感喟、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等类比:卢沟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很幽美的山川风物西山居庸关一样刊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其实,卢沟岂止只有一道大桥,伫立桥头放眼其周遭的风物意象,雉堞、云翳、大野、黄流、春晨秋晓、白石桥头、晦日弦月……可不是极富诗意的吗?引用:“杨柳岸晓风残月”“碧草卢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的《长亭怨》)——突显卢沟桥的妙境3、(第17段-文章结束)呼唤卢沟桥“明光大来洪涛冲荡”的清晓与此前典雅含蓄、平实隐忍、侃侃道来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段中,卢沟周遭充满诗意的意象蒙上了血雾:石狮浸染了血痕,“晓月”在对你惨笑,河水呜咽,白骨森森,一切都不是昔日只引动你“清念”的温柔,幽丽……至此,读者与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凑合”(联想和想象)中直这两层均可引导学生于文中寻找。
可组织学生讨论阅读时产生的联想、想象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重点环节提示面着卢沟桥,从历史的深邃与现实的沉重双重维度中认识了卢沟桥作者和读者心灵相通,我泱泱中华古国岂容日寇逞凶狂!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呜咽的河水分明变成了最后的吼声——“明光大来洪涛冲荡的清晓”一定会到来三)艺术表现手法及特点 1. 透过卢沟晓月这一意境表达出深刻立意和炽烈情感 文章开首引用的描写卢沟桥的古诗句与结尾的“明光大来洪涛冲荡的清晓”相互映衬,又与贯穿全文的幽美的山川风物、极富诗意的古典意象,共同组成了“卢沟晓月”这一经典意境但作者绝不仅仅“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 发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勾勒优美的画面,引导读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凑合”中认识真正的卢沟桥,从历史的深邃与现实的沉重双重维度,发人深思一开篇“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的引用,就为本文奠定了苍凉呜咽的基调在缓缓的述说中,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精神,无处不是流淌在字里行间联系文尾“何况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这样的句子,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心中“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这切切的祈盼与激昂的呼唤。
所以说,有人称王统照的这篇《卢沟晓月》为“讨倭的檄文”,确确实实是从回眸历史的真正意义这一角度揭示出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2.通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这样写道:“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凑合起,提示起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你自然感到像这样“古典”的应用确能增加卢沟桥的伟大与美丽在这里,作者和读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凑合”中直面卢沟桥, 提示:国歌歌词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重点环节提示走进卢沟桥,认识卢沟桥实现这种在历史的深邃与现实的沉重之间穿越的方法就是“凑合”——联想与想象它既是作者通篇使用的表现方法,又是作者和读者的审美体验联想与想象在文章中通篇使用如由桑干河联想到永定河;由金代的诏书联想到《马可波罗游记》;在12-16段中联想:燕京八景、杨柳岸、每位行人面对盛景时的审美感受等;想象:旅人的感喟、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等;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壮”;从“杨柳岸晓风残月”联想到“晨起动征铎”的羁旅之人,进而想象“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又如探究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的原因时,称赞那用“晓月”衬陪卢沟桥的人实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的艺术家。
读罢掩卷,当代的读者更会联想想象到矗立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想想象到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 3.对比鲜明、强烈全文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在文意上形成鲜明对比如:和平年代,无论是历朝历代的修建、重修,还是车马、提簦的来往奔驰,无论是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的月末五更头的月亮,还是有着委弯曲折汤汤流水的古桥,都表现出我泱泱文明古国的大气、祥瑞与尊严;然而同样是在这古桥上,同样是在那晓月下,发生了“七七事变”的中国大地上,逼向读者眼前的是血痕,是白骨,撞击读者耳膜的是呜咽,是惨笑强烈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历史与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重点环节提示现实的理性思考在语言风格上也形成对比如:文章一二部分的语言风格是典雅含蓄、平实隐忍、侃侃道来的;第三部分中,卢沟周遭充满诗意的意象蒙上了血雾:石狮浸染了血痕,“晓月”在对你惨笑,河水呜咽,白骨森森,一切都不是昔日只引动你“清念”的温柔,幽丽……文章的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尽管没有慷慨激越的词藻,却使读者分明感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激情犹如炽烈的岩浆在迸发在燃烧,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性思考 4.语言典雅而又平实。
1)开首两句古诗,贯穿全文的诗词名句,构成“卢沟晓月”这一妙境的经典意象,都使得文章的语言透着古典的优雅的意蕴2)在第二部分第一层中,作者采用考据之笔法,记述了卢沟桥的风物胜境、历史沿革;文中还间接引用了清代记载重修卢沟桥的说明性文字侃侃道来,如数家珍,平实的语言中透着我们民族和文化的从容和自尊※注意:(二)、(三)部分的黑体字板书五、课堂讨论讨论课文后面的第二题、第三题这个设计为弹性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决定是否采用此环节1.若时间允许,可用20分钟讨论2.若所剩时间不多,可把第三题题干作为本次授课的结束语六、布置作业完成课文后面的第一题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开阔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