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正剧《贞观长歌》特色解析.doc
7页历史正剧《贞观长歌》特色解析[]长篇历史剧《贞观长歌》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和平的史诗 巨片,它选取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截面,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 合的创作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既有恢宏惨烈的战争 场面,扣人心弦的宫廷斗争和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堪称史诗巨作匕[关键词]《贞观唱歌》;历史正剧;艺术创新;历史真识传统观点认为;在经典历史剧创作中,史料的真实性远远比艺术 的虚构性来得重要,“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也就因此成为人们用来指 导和批评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吴晗1960年在《谈历史剧》等 一系列文章中明确指出,“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 根据”,历史剧创作的真实性,也就主要表现为“尊重历史人物的公论”, “尊重历史人物基本的社会关系”,“尊重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然而,任何真实发生的历史一旦转化为艺术的文本,就不可避免 地具有虚构的性质;而任何虚构的文本试图闯入历史的时空,又容易造成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想象从创作上看,如果强调的是历史剧的认 识价值,那么编导往往就会注意让其艺术想象尽可能吻合公众认可的 历史“真实”;如果注重的是历史剧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那么编导 就有可能把“虚构”这一维度推向极端。
在这个意义上,《贞观长歌》 也不可能摆脱“真实”与“虚构”的悖论不仅仅暴露出一种艺术想 象的冲突,更体现在一种美学观念、文化观念的冲突为了分析《贞观长歌》一剧是如何把握“史实”与“虚构”这一 矛盾,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治通鉴》、《唐会要》、《帝范》、《魏郑公 谏录》、《剑桥中国隋唐史》等史学著作,再反复通观《贞观长歌》一 剧,以期解析作为历史正剧的《贞观长歌》的创作特色笔者认为该 剧基本尊重历史真实,突出了“正”字;剧中虚构的情节也大多出于 艺术创作的需要一、尊重历史真实突出“正”字《贞观长歌》由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唐国强、陈宝国、张铁林、 孙飞虎,谭非翎、万弘杰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有名姓可考的 历史人物达200多个,全剧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美术制景、服装造 型精益求精,处处显示历史大片的特点,全剧采用历史正剧的形式, 基本做到丫突出“正”字,该剧的导演吴子牛一度曾宣称:“谁要想在 《贞观长歌》的史实上挑刺,那就是鸡蛋碰石尖!《贞观长歌》中每 一件衣服、每一个道具都具有历史学家的考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考究的唐史电视剧尊重历史真实,有了历史正剧的“正”,便不同 于“野史”、“戏说”。
牢牢抓住历史正剧的“正”字,才会有历史感, 从而产生审美效果的可信性和厚重感长篇历史剧《贞观长歌》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与和平的史诗巨 片,它选取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截面,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创作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令中国人自豪的一段“贞观之治”的历史, 歌颂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展示了充满魅力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风情既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英雄 辈出风云际会的壮丽画卷,又让人们领略到了处在民族大融合时代里 和谐开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风纵观全剧,《贞观长歌》讲述Y唐太 宗李世民从登基到驾崩历经的文治武功,形象再现了李世民执政后, 维护大唐统一、治国安邦、幵创著名“贞观之治”的辉煌历史,既有 恢宏惨烈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的宫廷斗争,也有凄美浪漫的爱情故 事、感人至深的人伦亲情,堪称史诗巨作之所以说《贞观长歌》是历史正剧,主要因为剧中的主要历史人 物和主要历史事件都有史书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完全尊重 历史脉络,武德九年,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29岁就登上了新兴大 唐王朝的最高权威,成为唐第二代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 位仅十几天,中国北方草原民族首领颉利举大军逐鹿中原,兵临长安 城下。
李世民忍辱负重,倾朝廷钱财,与对手定下城下之盟,之后, 颇右抱负的李世民,经数年卧薪尝胆,最终统帅唐军击败了强大对手, 实现了大唐一统李世民统一中国后,实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团结 政策,把处于灾荒中的草原民族迁徒到内地,重用草原民族人才,对 各族儿女一视同仁唐太宗因此被各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国家 承平之后,李世民富有远见地选择了 “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和 平建设道路,推行开明的治国方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唐太宗即 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 各随其时《旧唐书,音乐志》)此外他还整顿吏治,健全制度;举贤任能,虚心纳谏;对于自己 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如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 而总兵攻占,非所长也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 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 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俚亩檀K 恰拔扪?术”,但敢于犯颜执法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 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 一年)由于唐太宗唯冰是举,甚至破格用人,造就了贞观时期人方济济 的局面: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 晦、魏征、李靖、李?薜认嗉逃肯帧u庑R?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 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这与“贞观 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唐太宗主张爱惜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说:“君依于国, 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儿年 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情盛时890多万 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广,贞观 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正是在充分尊重这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贞观长歌》不仅以浓墨 秉彩的笔调,深入刻画了李世民这个存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而且,着力塑造了他的领导集团内一系列丰满生动的政治军事人物, 如满腹计策又巧于辞令的长孙无忌,老谋深算而对太子又忠心耿耿的 房玄龄,仗义执言的谏官魏征,深谋远虑的大将军李靖等人,无不棚 栩如生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再现,展示Y古人深邃的政治军事智 慧和古老的东方谋略的无穷魅力二、艺术创新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当然电视剧中也有一些与史实不符的细节,这主要是出于艺术创 作的需要。
历史剧需要艺术创作和艺术虚构,这是历史与历史剧的根 本区?e,区分正剧的标准不是看它有没有创作和虚构,而是看它创作 和虚构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剧首先应该是剧,是 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人的故事,必须允许它用想象与创作来“填充”故 事细节,刻画人物感情与心态《贞观长歌》所塑造的人物,展开的 故事情节,设计的矛盾冲突基本符合史实,而部分虚构则是出于艺术 创作的需要王子的年龄增大了,是便于安排人物冲突,结构故事情节,《旧唐 书?李承乾传》清楚地记载了贞观年间王子们之间“各树朋党,遂成嫌 隙”的事实,李承乾谋反被废是他25岁之时发生的事,应该说剧作家 的创作还是有主要历史依据的《贞观长歌》不仅注重情节的波折,对 于人物人性自身的挖掘也十分到位,生动地表现Y李承乾的“性格悲 剧”太子李承乾并不是一出生就是阴谋家、刽子手,他不过是“传位” 的牺牲品电视剧生动地把太子本有的人性如何在储君位置上消磨殆 尽,转而变成政治动物这个被异化的过程可信地揭示了出来《贞观长 歌》剧中人物形象不仅刻画细腻,而且性格鲜活,比如侯君集这样一 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在战场上的侯君集英勇无畏,料敌如神,出生入 死,精忠报国,可为了女儿能够坐稳太子妃的宝座,却置于李世民几 十年的交情于不顾,走上谋反的道路。
电视剧成功地展示了一位驰骋 疆场的英雄是如何为了爱女的私情,参与后宫内幕,最终成为奸臣逆 贼,惨遭杀身之祸的悲剧形象应该说,《贞观长歌》一剧基本做到了 艺术创新与历史真实的统一此外,作为一部商业电视剧,创作者不得不考虑它的卖点,虚构 出众多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李世民与身边的安康公主更是超越了一 般意义上的男欢女爱,更集中地表现为一种非同寻常的“父女情结” 关于安康公主,史书上只有轻轻一笔的记?d而记?d不多,恰恰给了 编剧很多发挥的空间在唐朝,女性的地位与后世有所不同,她们的 言行没右受到残酷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存自主选择的权利武则 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就是典型代表所以《贞观长歌》中对安康 公主的艺术化处理恰好反映了这一历史的真实在电视剧中,她的性 格与境界比皇子们还高,成为李世民的感情所寄,是淑妃留给丈夫的 想念安康公主对慕一宽的爱恋与执著,对独孤谋的忠心,均不乏感 人之处,成为艺术欣赏的大看点综上所述,在创作《贞观长歌》这部史诗性历史剧时,编导们一 方面以现代的视野来解读历史,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又把解 读局限于对历史的一种发现,尊重历史,而不是肆无忌?的想象与歪曲, 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文献质感。
《贞观长歌》冠以历史正剧之称应该是 名符其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