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CD发烧碟刻录的对音质是否有影响.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273791
  • 上传时间:2017-1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6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D 发烧碟刻录的对音质是否有影响[激烈讨论版]2009 年 06 月 01 日 星期一 上午 04:26CD 发烧碟刻录的对音质是否有影响? :有区别的,原版的大多都有版权问题,不是能完全复制,有的根本就无法复制!sheelry :CD 音轨是一种特殊的数字信号,要 100%完全一样不可能,用合适的机器,合适的碟片和合适的软件可以达到 99%的相似机子Plextor 或者 YAMAHA,再加上 EAC 或 Feurio,碟片用深蓝,极多讲究,有空可以自己去研究研究哈gdlvcha :基本听不出有什么分别~~~~用深蓝(AZO 染料)碟刻保存时间更长~~~bskp:用好点的机和盘刻,人类的耳朵是听不出区别的菜鸟一号 :试验过!用低速刻出来的比用高速刻出来的碟子音乐细节更丰富kinneng:正确答案是完全一样!刻录盘和压制盘,在格式上有区别,但不影响数据,相当于硬盘的 FAT 和 NTFS 格式,但数据是一样的CD刻录时有校验,出错会重读,重读多次失败,如果数据不同,根本就通不过读校验,除非设置允许失败跳过,否则就卡住,然后停下来,但都是因为光盘花或者光头弱,是外部原因,CD 有缓冲器,可以保存数秒,甚至几分钟的内容,所以 CD 的速度也没什么影响。

      xinxin2001:其实高品质的盘片不过就是在读取的时候误码率低一些有些光盘有防盗版,需要解密才能刻录很多追求发烧的高品质并不是说能听出什么区别mynamezp:就原理来说,激光刻录只可能有 0 和 1,只要能完整无误的把原盘的数字复制到新盘,那么应该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为什么那么多爱好者孜孜不倦的探讨这个呢?因为现在的设备限制,很难百分百不错的把几亿个 01 烧录正确,所以需要研究不同的刻录机、刻录盘、速度、软件的配合,这也是乐趣所在啊yakon:用专业 CD 刻录机抓轨和刻录,尽量低速,越低越好想要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如果刻录条件好的话一般人都不听不出来有什么不同,不过有些 cd 用了一些技术,无论怎么翻刻都没有原版好,除非也用制作时的那种仪器刻录的时候保持电压稳定,最好就别去动电脑了,把不必要的软件都关掉在刻录系统中,刻录机相当于耳放,刻录碟相当于耳机,都很重要的如果你只是两三百的刻录机,那就别想太多了,买张一块多的碟,用低速刻了就是yakon:数字拷贝是不会有错误的,问题是,这里不是数据到数据,而是数据到物理,硬盘的储存和光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磁体的出错很小,而且无尘、固定位置光盘就不一样了,高速转动的光盘在写入数据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光盘介质、速度、激光强度、电平强度等,如果你不信,可以试试。

      2 块的碟和 6 角的碟声音绝对不一样,52x 和 4x 的速度也同样有天壤之别有一个基础的问题 ls 的没搞清楚,cd 光盘里的数据和原来电脑上的数据始终都是一样的,无论用多么垃圾的 cd 碟片、用任何刻录机、任何速度,翻刻的盘和原盘的数字信号总是一样的,可是播放时的声音却可以有天壤之别ladumu:都是在那盘片上烙上一些小坑来代表 01010101101001101 之类的数据不明白会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克隆成功的话还是不同的话,那就是心境不同了,呵呵争论 CD 能否刻录的问题 发烧者的迷信只能害了自己,被器材耍,被唱片公司耍……他们一直以为电脑不能 HiFi,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买的音乐唱片,大部份都是用电脑录音制作出来的,甚至包括一些发烧牒,还有一些专门用来测试 HiFi 系统的测试牒,好莱坞的“大片”,等等电脑早已融入音乐制作工业中了,可是最终享受这些用电脑做出来的产品的人,却还以为电脑不行,真是绝妙的讽刺他们一直以为刻录 CDR 会带来音质的损失,可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最近一两年出版的不少音乐唱片,包括发烧牒,所用的母盘就是电脑刻出来的 CDR虽然现在大多数的音乐制作人还是习惯于用 DAT 作载体把他们的音乐交给光盘厂,却不知道光盘厂现在已经悄悄改换了制作方式,先拿电脑把你的 DAT 给录出来,然后刻盘…… 这可是我亲自经历过的,上海一个出版社和一个母盘厂所用的电脑声卡就是从我这里买的,我帮他们安装的,他们用电脑就是干这件事的!事实上他们本来就拥有数百万美元的成套设备,但电脑却方便得多,而质量一样!为什么不用电脑?还是音乐制造工业比较务实啊!Yok :我以前提出过证明大多数抓 CD 的软件是无损的方法,类似也可以做个试验,录一段音乐进电脑,把它刻成 CD,然后用 Cool 把 CD 抓下来,反相,再和原来的 wave 混合,如果 Mixdown 出来的是什么声音都没有,就证明是无损的大頭:沒錯現在音樂融入電腦的影子已經不是什麼希罕事了但是電腦作為母帶最後的生產工具,我覺得和用什麼電腦軟件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我就使用 Sonic soulation 作為我的工作平台同樣 44.1k16bit 的音軌資料它需用 230mB 左右的儲存量,來確保數字化之後低頻的呈現誰叫數字化的音樂普遍低頻不夠厚實飽滿:confused:驴半仙(管理员 ): “母盘”是一个看上去灰不溜秋的东西,金属的,具体材料我忘了,象个大饼,比光盘的直径要大一倍(它周围留出了很多余量空间),它就好像是一个铸模。

      这是在专门的防尘、防震的车间里生产出来的,进入这个车间,要穿防护服,经过除尘门才能进去,进去以后要缓慢动作,不能有剧烈动作,就象大家常在报纸上见到的 Intel 广告里的那个模样,我就是有幸进去过一回才看见过“母盘”是长什么样以前,都是拿 DAT ,进入这个车间,放到一整套设备里去做的,那套设备可真叫大,占地一个大房间,挤满了,比人还高,搞不清是些什么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象是化学锅炉样的东西,不知道是干嘛的他们后来觉得拿 DAT 在里面捣啊捣的太不方便,就想用电脑刻盘,买声卡就找到了我买的是 DSP24 MKII ,用 AES/EBU 数字线与 DAT 相连用 Sound Forge 录音,然后刻盘,刻录机和光盘都是普通的然后把刻好的 CDR 拿进去制作母盘经检验,质量与过去的方法完全一样很多地方现在都这么干了,国外也是音乐制作界是绝对务实的,不搞形式主义所以我建议以后大家别用 DAT 了,给光盘厂提供光盘就行,或者光盘和 DAT 都给即便是给 DAT,也别给 48kHz 的,因为人家还是要Resample 成 44.1 的,好的工厂还知道要给你做 dither,不好的就直接给你转了雪梨:也不要嘲笑发烧友驴半仙你举的例子没有说服力, 发烧友听的都是国外的 CD, 国外 audio CD 生产线是怎么弄的, 你也没有看到.发烧论坛最后总结如下:CD 音频的红皮书标准Compact Disc(通常简称 CD)数字音频的工业标准是 1980 由 Philips 和 Sony 公司共同制订,通常称之为红皮书。

      红皮书定义了当前音频光盘标准,被所有音乐 CD 所采用任何一款 CD 播放器都可以读取符合红皮书音频标准的光盘同时红皮书也是制订其他光盘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 在红皮书中,一张音乐 CD 被分成一到多个轨道(track),每个轨道通常是一首歌轨道是在光盘上是由内向外排列,每张音乐 CD 最多可以有 99 个轨道而轨道进一步划分为扇区(sector),一个扇区是 1/75 秒的数字化音频,它包含 2352 字节的数据每个扇区还分成 98 个数据帧(frame),每帧 24 字节 在 2352 字节的音频数据中,红皮书加入了两层的侦错和错误矫正编码(EDC/ECC)第 1 层错误矫正是 CIRC (Cross-Interleaved Reed-SolomonCode),即使盘片表面较小的污点、刮伤和缺陷,通过 CIRC 仍然能够重现声音根据红皮书 (规定了 AudioCD 的格式)规范我们可以知道,AudioCD 的光盘和一般的 CDROM 数据盘的格式略有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没有Sector Mark (扇区标志)(对此概念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可以简单的认为一般光驱对光盘上的资料进行最精确定位的依据就是此标志)。

      因此,许多光驱在读取 AudioCD 光盘的时候如果因为光驱或者硬盘的缓存满载(正好和写入光盘相反)(如果写入硬盘的时候硬盘缓存满载将无法继续写入,读出光盘的时候如果光驱缓存满载光驱读盘部分将无法继续将数据存入缓存传输到 PC 其他部分),将导致光驱数据读取部分读取的暂时中断,需要等待数据缓存有空余才继续读取数据而 AudioCD 本身不具备Sector Mark,所以很自然,光头很难非常精确的定位在刚才中断的那个“点”上,而只能停留在刚才中断的那个小范围区域中而这种情况下因数据无法完美接续而导致的波形失真在 PC 界一般称为 jitter (勉强翻译成 震动, 很抱歉,这个词的中文没有很合适的翻译) 在“红皮书”规范中允许产生这种读取上的误差,一般而言,略微的 jitter 导致的音乐失真在普通的家用中低价系统上普通人是听不出来的而现在的某些光驱拥有 jitter correction 功能,能够对这种 jitter 现象作出了一定的硬件补偿,使影响降低到真正可以忽略的程度但是,jitter 并没有就此解决在音响领域上关于 AudioCD 的 jitter 和 PC 领域上的 jitter 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音响领域的 jitter 还包括了光盘转速高于标准重放时的转速、光盘转速变化、光头读取速度变化、光头读取时的移动等导致的某种程度的波形失真,而这个 jitter 是极其难以避免和减少的,只有使用尽量标准的 AudioCD 读取速度才能尽量减小(许多HI-END 的音响 CD 转盘机为了能让 jitter 影响减少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而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最后总结============================================================audio CD 与 数据 CD 确实是 数字格式:在红皮书中,一张音乐 CD 被分成一到多个轨道(track),每个轨道通常是一首歌轨道是在光盘上是由内向外排列,每张音乐 CD 最多可以有 99 个轨道而轨道进一步划分为扇区(sector),一个扇区是 1/75 秒的数字化音频,它包含 2352 字节的数据每个扇区还分成 98 个数据帧(frame),每帧 24 字节 什么是字节? 一个字节有 8 位, 每位用 0, 1 代表. 1 用 1 个小坑代表, 坑的大小,深度是不管的.但是, 由于 audio CD 没有很好的定位标志, 导致了巨大的区别: 200 元的 CD 机就能把 数据 CD 数据 100%的读入, 而 20000 元的 CD 机也不一定能把 audio CD 的 这些字节 100%的读入.audio CD 是一种很过时的标准, 它之所以留到现在, 是因为有很多设备离开它就没有了.我有一个假定: CD 上音轨中的字节内容( 0101010101 排列), 与 计算机的 wav 文件格式一模一样.如果音频工作站不输出 CD 母盘, 只另存为一个 wav 文件, 这个 wav 文件, 显然可以 100%的传递, 我们的发烧友, 装配一个与音频工作站同样的声卡, 再配一个与混音室同样的监听音响及攻防, 最好房子也大致相同, 我们就做到了 100% 高保真, 即是, 与监控室(录音师)听到的一样(千万不要想跟录音室(现场)听到的一样, 音色,声场,效果,都是录音师随便调的).明白了 CD 的格式, 我们就应该清楚啦, 这是一种没落的格式, 本来 200 元就能干好的事情, 现在 20000 元也不一定能干好.这么没落的格式, 为什么会维持到现在?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