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届高考古诗歌阅读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资料.ppt
87页考点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深入你的心,把握你的魂,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古代诗文阅读,Ⅰ 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Ⅱ 如何重点理解、领悟景中情,Ⅲ 如何掌握情感题的审题答题规范,一、理解、感悟情感的要领及其方法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 ]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Ⅰ 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愁,独,冷、凉(暗含冷寂),孤、独(暗含孤傲),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①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前两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本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止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更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出辛词的大家风范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②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鉴赏 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南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劾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jué quán)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蕨拳婴儿手,笋解籜龙蜕葛长庚《麻姑赋》:“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苕(tiáo)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这两句言浅意深,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③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鉴赏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用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围绕“帝乡”去打转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在尾联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答案 “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精要点拨】 1.整体感知 这一点与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等)在整体感知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标题和正文中寻找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直接揭示情感的词句会在标题、正文里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要会重点盯住这些“情感”部位2.局部精读 对整体感知后仍不能理解的局部要用咬文嚼字的精读方法来突破精读时一要利用上下句间勾连关系相互推求理解,二要遵循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古诗语言首先是文言文,因此要熟记古诗文中常出现的字词的意思,才能消除文字隔阂又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语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这就要求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3.品读关键词语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 “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二、理解、领悟情感的三种路径:形象、手法、题材 1.形象→情感 (2014·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鉴赏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地归去了。
其中“番腾妆束闹苏堤”一句,描绘出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本词抒写惜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理解诗歌情感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写女子们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赏春的热闹情景,表达出女子们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则写女子赏春后驻足流连不忍离去,表达的是女子们的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则表现了游人们对春天归去的叹息与无奈 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精要点拨】 诗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如借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来抒发感情这一点可参考本专题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2.手法(抒情方式)→情感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直接抒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借景抒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