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甘肃民乐一中限时训练二【刘希国】.pdf
4页高三 (2) 部限时训练卷(二) 9 月 6 日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总分: ___________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B. 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C.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D. 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1、【答案】 C 【解析】本题 C选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所以,第三题考的还是一个“理解词语实际意义”这个考点2、下列各句中,没胆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尽管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都在加大,但中国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基本面貌并未改变B. 或许连作者都没想到,由于这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刻在石上,使得文本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牵连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C. 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的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D.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2、【答案】 A 【解析】 B 项成分残缺,“由于”和“使”保留其一; C项句式杂糅; D“大约”与“多”重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B. 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C.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D.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3、【答案】 B 【解析】 A、如数家珍:数 : 点数家珍 : 家藏的珍宝如同点数家里的珍宝,言下之意就不能“自己的东西’ ------ 这是解题重点,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 B、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C、不同凡响,凡响 , 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 D、茹毛饮血,茹 : 吃指原始人不懂得用火 , 捕到禽兽就连毛带血生吃比喻处在未开化壮态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B. 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C. 10 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D. 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4、【答案】 B 【解析】 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 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5、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连贯的一段话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 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更为节能、舒适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5、【答案】⑤②④①③【解析】⑤和②句从两个方面提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能源问题,④句引出新能源话题,①和③分别介绍了新能源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以及未来新能源的前景6、将下面的 3 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35 个字)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6、【答案】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含标点符号 31 个字)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含标点符号 23 个字)7、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 60 字7、【答案】 ( 示例一 ) 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示例二 ) 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所写内容是“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注意“奔马”两个字,确定所写内容不是笼统的任何形态的马。
其次要注意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字富有文采最后,注意所写字数不能超过 60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岁暮①[ 唐 ]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 注 ]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 今四川阆中 )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 ( 今四川成都 )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 ,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1、【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诗歌欣赏 题,安徽卷与全国Ⅰ卷都给出了关于诗人或诗歌写作背景的备注,提示或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主题孟子说“知人论世”,这是我国古典文学欣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学生结合备注欣赏诗歌、解答题目就很重要,这其实也是给了学生一把解题的钥匙本诗的“注”就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作了简要介绍,是理解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是一首古体诗题“岁暮”不仅点明时间,也喻指诗人生命的衰老与落空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一叹自己年岁老大,异地漂泊,二叹边乱不断,国事堪忧一个“还”写出诗人对边患连年的时局无限悲伤、忧愁三四两句紧承“还用兵”,进一步把边乱写得更加具体、形象这句写法上值得注意,一是对仗工整,二是角度的变化,一视觉一听觉,三是“犯”、“动”两字突出了边患的急迫、恐怖,四是“烟尘”与“鼓角”代指战火、战争,古诗诗词里大多如此,譬如“汉家烟尘在东北”、“九重城阕烟尘生”、“五更鼓角动天地”、“戍鼓断人行”等天地日流血”既是对以上两句的概括与收缩,又是将诗歌内容、思想引向深入,在这样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可是“朝廷谁请缨”?这时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在国家危难、生灵涂炭的时刻,又“济时敢爱死”呢?注意,“敢”在这里是怎敢、何敢、岂敢的意思。
“寂寞壮心惊”!多么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现实此时的杜甫已进入人生的暮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孤苦无依,衣食无着,济时报国的理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一步步走向沉沦这句也回应首句,首尾圆合整首诗沿袭了杜甫诗歌一贯的思想情感,感时嗟老,忧国忧民,极沉郁、极悲壮,让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扼腕,为之长叹再来看试题第一问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可以从诗人他乡漂泊孤独寂寞,时局动乱危艰、生灵涂炭,朝廷无人请缨、政事萧条,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方面作答第二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我认为这首诗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几方面作答:一、三四两句运用对偶,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烘托、渲染边乱的深重、紧迫,可以想见百姓的疾苦,国运的危急;二、借代手法的运用烟尘犯雪岭”结合备注可知战争的烟火已烧到雪岭,同样,“鼓角动江城”的鼓角也代指战争这是用事物的特点来借代事物本身,其好处就是形象、生动、具体借代是古诗词欣赏中常用的手法,学生必须掌握三、“请缨”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简单的典故学生必须熟记于心。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是“天地日流血”艰难的时事与朝廷无人请缨的强烈对比、与自己壮心寂寞的对比,一是朝廷大臣身居高位却无人请缨与自己心怀壮志、却只能寂寞、孤独形成对比,同时自己的年老、漂泊的境况与与报效国家的一颗壮心其实也是一种对比9、文言语段翻译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 过 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文化常识 ]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 ; “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译文】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 ?”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羞辱尸体 , 没有了名声可图;处罚那些主持丧事的人 , 没有了利益可图 , 人们就没有要干那种事了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2) 李白《行路难 ( 金樽清酒斗十千 ) 》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3)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10、【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 “晦朔”易错 (2) 注意“长风”不要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