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东部经济带新津片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doc
8页1《汕头东部经济带新津片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片区位于现有汕头港拦砂堤和新津河河口间,由西堤、东堤和南堤组成,堤防长 7844m,围区面积约 4.11km2本项目位于新津片区东南部,在新津片区的 E 编码区内,与新津片区东部及南部海堤市政大道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建成后将以住宅用地和城市道路用地为主,规划区内相应布置了公共配套设施,如中学,小学、幼儿园、肉菜市场、综合商场等,并在适当的位置布置机动车社会停车场,以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本项目是新津片区中 7 个填海区中其中一个填海区,其陆域形成是与新津片区的其它部分一起形成的汕头东部经济带新津片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在新津片区东南端,项目西北面有部分排涝河涌岸坡,项目东面及南面为围堤,北面及西面为子围堰其施工顺序主要是先形成围堤和子围堰,然后再进行围内的陆域吹填本项目涉及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子围堰、围区吹填、排涝河涌岸坡和围区内的地基处理子围堰对吹填区进行分区,该子围堰为临时性结构,同时无波浪防护要求,待吹填造陆施工结束之后,后期将被掩埋于陆域之下河涌围区吹填及河涌岸坡充泥管袋棱体施工相结合,首先吹填棱体,在充泥管袋棱体达到设计高程后再吹填棱体外侧附近的围区回填土施工。
棱体吹填砂源利用航道疏浚开挖土,棱体吹填工艺同围堤棱体施工工艺围区吹填施工先散吹汕头港疏浚土方后吹沙,后采用淤泥质土对围区进行表层(约 30cm)吹填本项目是填海工程,申请用海面积为 47.3998 公顷,工程总投资额约为 32000 万元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子围堰、排涝河涌及围区吹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等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长,并对底栖生物和海洋渔业资源带来一定损失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作业期间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子围堰、排涝河涌及陆域形成吹填砂体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队伍产生的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施工船舶冲洗、维修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本填海工程为堤路结合综合开发项目,将结合海堤市政大道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居住用地及相应公共配套设施,营运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生2活垃圾由环卫车运至垃圾填埋场,都不会向海排放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根据 2008 年 3 月在汕头东部附近海域地调查与评价结果,工程所在海区的pH、DO、COD、活性磷酸盐、锌、镉、铅、总铬、汞、硫化物的含量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中,评价因子 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镉、总铬、汞和硫化物、石油类的全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铜在落潮时有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情况,在涨潮时都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无机氮的部分站位含量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根据 2008 年 3 月在汕头东部附近海域地调查与评价结果,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粗,近岸区砂含量较高,离岸较远的区域粉砂含量较高,表明海区水动力作用较强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汞、铜、铅、镉、锌、砷、铬和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3)海洋生物现状 叶绿素 a 和初级生产力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叶绿素 a 平均为 5.76 mg/m3,涨、落潮叶绿素 a 含量差异不大,涨潮时高于落潮时;各站叶绿素 a 含量有一定差异;垂直分布表层高于底层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为 3.85×102(mg·C/(m 2·d)) ,涨潮高,落潮低;各站差异明显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出现 2 门 21 属 50 种,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 86.0%,赤潮生物种占总种数的 80.0%;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 8.45×105 个/m 3,硅藻占 98.3%,赤潮生物占 56.9%;优势种有中心圆筛藻、中华盒形藻、菱形海线藻、太阳双尾藻、中肋骨条藻、旋莲角毛藻共 6种,优势度依次为 0.195、0.187、0.090、0.084、0.049、0.039;最主要群落为沿岸暖温群落和广温广盐群落,出现的种类多,数量丰富,分布广;调查区各站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 2.50~3.62,平均值为 3.00;丰度范围为 0.55~1.10,平均为 0.81;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指示浮游植物水环境处于较稳定状态。
浮游动物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14 个类群,72 种(包括属以上) ,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24 种;其次是水母类,19 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夜光虫、红住囊虫、长尾住囊虫、刺尾纺锤水蚤、瘦尾胸刺水藻、球型侧腕水母、拟双生水母和锥体细浅室水母;浮游动物个体数3量介于(117~892)个/m 3 之间,平均为 454 个/m 3;生物量介于(50.0~608)mg/m 3 之间,平均为 250mg/m3调查海区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 3.34,变化范围为 2.19~4.32综合来讲,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鱼卵和仔稚鱼本次调查处于产卵高峰期初期,采获的鱼卵数量相对较多,仔稚鱼数量也较多本次调查的主要种类中,除了鲷科鱼类较为珍贵,鰕虎鱼科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他非主要种类中舌鳎类经济价值较高 底栖生物本次调查定性和定量样品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7 大类 40 种(含少量属以上) ,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其次为软体动物;底栖生物的优势种主要是软体动物的小荚蛏和异白樱蛤,甲壳动物的狭额绒螯蟹和脊尾白虾,鱼类的狼鰕虎鱼,多毛类的奇异稚齿虫,肠腔动物的纵条矶海葵;底栖生物生物量海区平均值为 18.50g/m2,变化范围为 0.20~83.3g/m 2;海区栖息密度平均值为 44.0 个/m 2,变化范围为(20.0~60.0)个 /m2;海区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2.37,变化范围为 1.57~3.10;总之海区生物种类较少,分布比较均匀,底栖生物多样性一般。
潮间带生物汕头东部海域潮间带均为沙质断面,潮间带生物的种类偏少,共有 6 大类 34 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潮间带优势种有:楔形斧蛤、绿螂、红肉河蓝蛤沙质断面各站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 256 个/m 2,平均生物量为 37.5g/m2优势种软体动物的分布是影响各站潮间带生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质量汕头东部海域底栖生物的鱼类、甲壳类和潮间带生物的甲壳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各项评价因子均满足生物质量标准的要求贝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较差,底栖生物中贝类的Cu、Pb 、Cr、 As 和石油烃,潮间带生物中贝类的 Pb 和 As 的含量超标,不能满足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要求但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贝类样品只代表某一站位(只有一种) ,而且属于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高的种类,不能代表本海区贝类生物质量的实际状况4)渔业资源调查根据 2005 年 12 月进行的冬季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表明,本次调查在论证区内共获鱼类27 种,头足类 3 种,虾类 10 种,蟹类 13 种,虾蛄类 5 种,总渔获种类 58 种,本次调查4总渔获量为 42.63kg,其中鱼类占总渔获量的 53.61%,头足类占总渔获量的 20.03%,甲壳类占总渔获量的 26.36%。
鱼类在本次调查的渔获物中占了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秋季补充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 52 种,其中鱼类 35 种,头足类 2 种,虾类 8种,虾蛄类和蟹类分别为 2 种和 5 种调查水域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 86.50kg·h-1,其中以鱼类所占渔获总量最大(68.07% ) ,其次是甲壳类(30.09%) ,头足类仅占 1.84%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 1 073.71 kg·km-2,处于较高水平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汕头港防沙堤~新津河口片区施工时产生的悬浮泥沙将给周边水域带来一定的污染,超一、二类海水标准的包络线面积为 4.5 km2,在填海区周边悬浮泥沙扩散使其水质超海洋功能区划二类水质要求,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填海疏浚和吹填施工强度应适当控制,不宜多于 4 艘绞吸式挖泥船同时施工2)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所在地的沉积物属于清洁、可以直接应用的类型而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主要来自于本海区因此,经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环境质量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3)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本工程填海 47.3998 公顷,工程建设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约为 8.77t。
填海工程施工对海域底栖生物造成不可逆影响的,按照《规程》规定,其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年限均按不低于 20 年计算,这里取 20 年,造成的底栖生物资源损失量为 175.4t填海施工所产生的悬浮物使施工附近局部水域的混浊度增加,从而降低了水体的透光率,阻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数量,最终导致海底附近局部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下降对于浮游动物,水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多,对浮游桡足类动物的存活和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渔业资源的损耗分析施工对水质的影响延续 4h~5h 后,其影响可逐渐消除,因此,施工对水质的影响属于短期环境效应随着作业的结束,水质将逐渐恢复,游泳生物由于活动能力强,将很快进入作业点施工造成悬浮物质含量的变化对水质混浊度的影响,也必然引起鱼卵仔鱼的损5失,给渔业资源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工程施工属于短期行为,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环境影响会逐渐消失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项目进行填海施工时,工程附近海域悬浮泥沙将增大,特别是溢流口附近海域,水环境质量将下降,对莱芜-广澳浅海增殖区及北山湾度假旅游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项目施工期的扰动在时间尺度上也是有限,对汕头广澳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南海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汕头海域黄花幼鱼保护区) 、汕头莱芜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莱芜人工鱼礁区等的整体功能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项目离东南方的企望湾南方鲎自然保护区、东北方的莱芜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莱芜中国龙虾自然保护区较远,不会对附近的南方鲎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造成损害4、非污染环境影响分析(1)对海水环境的影响由于本项目是新津片区内的其中一个填海项目之一,在新津片区右岸海堤和汕头港防沙堤加固工程实施后才开始建设的,上述两项工程完工后,汕头港防沙堤~新津河口片内的水动力很弱项目相当于是在封闭的区域中进行填海造地,因此本项目建设对海堤周围海域海洋水文动力、泥沙冲淤等的影响很小2)对通航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区距离汕头港主航道约 2.5km,具有较大的交通和地理优势不过施工船舶的增多,会加大航道的通航密度,对该航道船舶通航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施工船舶对通行于航道的船舶的干扰,保证正常的通航秩序此外,本用海工程建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悬浮泥沙,使工程附近海域的淤积加重,由于受汕头港拦沙堤阻挡,因此,对航道水深维护的影响不大5、环境风险本工程可能存在的主要环境风险,一是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二是船舶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的风险性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将增大汕头港航道及工程附近海域的船舶通航密度,一旦发生恶劣海况或者船舶操作失误,均有可能增大船舶发生碰撞的几率而发生溢油事故,对水质、底质、生物资源等产生一定影响,对工程附近的汕头广澳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汕头海域黄花幼鱼保护区、汕头莱芜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莱芜中国龙虾海洋自然保护区、莱芜人工鱼礁区等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6、环保措施6(1)防止疏浚、吹填污染水域措施1)在进行疏浚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船舶数量、位置,设计好挖泥进度,尽量减少疏浚作业对底泥的搅动强度和范围,并且建议在挖泥船外围采用防污帘防护,有效控制悬浮泥沙产生的污染2)疏浚应尽可能选择在海流平静的潮期,尽量减少在大潮期及退潮时进行耙吸施工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