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百家姓袁姓起源.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38825117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百家姓袁姓起源_百家姓袁姓历史名人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大族之一,袁,读音作yuan其人口在全国 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下 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袁姓起源,希望大家喜欢!袁姓起源源流一出自妫姓,即舜帝姚重华后裔舜帝的 33 世嫡长孙妫满被周武王 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胡公满的 11 世孙有 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 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 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 6 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 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 “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 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 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 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 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 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源流二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 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

      其居 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 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 "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 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 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 号黄帝源流三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 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 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 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 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 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 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 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 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 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 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 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 氏、异奇斤氏。

      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 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 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 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 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 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 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 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 “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 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 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 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 袁为姓源流四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 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 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在袁葵离任时,这百 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孩儿永记袁葵的恩德,世代称己是源流五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 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 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 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 自己就称为元宏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 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六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 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 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 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 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 (秃 马)”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 )族人的蒙古化衍 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 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 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 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满族、瑶族、彝族、 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 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 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 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 袁姓得姓始祖袁姓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大夫袁涛涂 袁涛涂是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满的十三世孙,祖父名诸,字伯爰 根据当时盛行的一种做法,涛涂以祖父的字为氏,称爰氏在当时, 爰、辕、溒、榬、援五个字都和袁相通,是比较少见的六字相通因 此,涛涂在不同的史料中,前面冠以的姓氏也常常不同随着时间的 推移,不同的写法逐渐统一到了“袁”字上袁涛涂也因此被袁氏后 人尊为袁姓的得姓始祖作为春秋时期的中原小国陈国的大夫,袁涛涂的人生不可避免的 充满了悲情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也是诸侯兼并日趋激烈的时 代,中原小国几乎毫无尊严可言小国的臣子,也只能做一些委屈求 全的事情公元前 656 年,齐楚两国中原争霸,中原小国各自选择大国相随 陈国选择的是北方大国齐国但是,由于齐楚有些势均力敌,两国打 了几仗之后便决定谈和退兵。

      虽然免去了兵戈之灾,处于齐兵回国道 路上的陈国却多了一丝担忧,因为他们需要负担起齐国经过时的一切 军需和费用因为齐兵同时也会经过郑国,袁涛涂便和郑国大夫申侯 一起商议对策申侯同意了袁涛涂的意见,决定一起去游说齐桓公, 请他绕道东行,而理由就是可以顺便耀武扬威一番,以洗伐楚不利的 郁闷计策完美的实施了,齐桓公决定绕道但是,申侯却悄悄向桓公 告了个密,他指出,齐军劳师远征,已经十分疲惫,不如借道郑国, 由郑国来为齐军补充一下给养,让齐军做一下休整齐桓公是个聪明 人,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袁涛涂的本意大怒之下,齐桓公抓走袁涛涂, 关押到了齐国陈国也因此多次遭遇齐国挑起的刀兵之灾,最终被迫 签订和约至此,袁涛涂才得以回国这位害了国家的爱国者回国之后受到了什么待遇,史书的记载并 不十分清楚但是,自此之后,袁涛涂也开始消失于历史的舞台袁 姓的得姓始祖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去世之后,袁涛 涂被赐谥号为宣,因此,他又被称为袁宣仲他的后代据说世居阳夏 (今河南省太康县),代代为官袁姓分布和迁移历史分布袁姓分布图册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早期主 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 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

      到汉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为 中心的大姓从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 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 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 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 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陈郡的袁氏自东汉袁滂任司 徒开始,曹魏,晋朝至隋唐,人才辈出,子孙连续13 代都有人担任重 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 600 年,权势显赫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 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 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 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 (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 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 (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 居华阴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 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 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 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 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后裔,因仕 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 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 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宋朝时期,袁姓大约有26 万人,以人数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 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 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 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 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区、惠阳区等地明朝,袁姓大约53 万,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长高于 全国人口的增长,宋、元、明 600 年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 迁移,而四川地区的袁姓人口萎缩严重明末,袁姓也进入了台湾, 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 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 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 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 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袁姓当代分布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 人口总数的 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 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 ;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 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 38%袁姓分布很广,但 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 袁姓居第94 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 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 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 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 ;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 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袁姓名人袁盎: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汉文帝时名震朝廷, 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 相待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 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 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东汉名臣少承 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 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 年,京 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和帝时,窦太后临朝, 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 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 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 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 余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