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4954072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目的一、继承“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学习北大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确立“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读书”的抱负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意,体会文中寄寓的深情三、理解演说辞的特点,学写讲演稿教学设想本文是为庆祝北大百年华诞而作,同时更发表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时刻,故并非一篇应时之作只有努力探究思路的拓展,理解它的开合自如,才能较好理解本文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可以指导学生在划分结构、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完成此外,理解“讲话”还建立在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教师可针对学生情况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堂课可开展网络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利用网络提供信息自主阅读,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整体思路第二课时,理清局部思路,体会演说辞的特点,加深理解主旨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通过对结构层次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二、明确理清总体思路的基本方法教学步骤一、简介背景,导入课文1998 年 5 月 4 日,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的北大,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

      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北大历任校长和校友代表八千多人欢聚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出席大会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这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这不仅是总书记对北大学生的殷切寄语,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无限期望今天,让我们重读“讲话” ,走近北大,感受这座世纪学府的精神魅力,走近江总书记,去聆听一代领导人的深情嘱托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三、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阅读,获得总体认识,基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1、自主阅读,教师作个别指导2、集体讨论,整体感知从时间上看,这篇讲话发表于庆祝北大建校百年的大会上,是篇贺辞,但从内容上看,它绝不仅是限于一校一地的讲演,而是面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知识界和全国青年的一篇讲话它高屋建瓴,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从中国革命历史谈到北大百年历程,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高等院校所担负的责任,从五四精神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历史发展到今天,面对着翩翩而来的新世纪,面对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发挥其应的作用,我们的青年该怎样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使我们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这是每一位处在世纪之交的爱国青年应做的思考。

      特别是在 5 月 4日,这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这个中国青年的节日里,江总书记以这样一篇热情的讲演,表达了对青年的殷殷期望,引起了我们对历史责任的深深思索,意义深远,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学习此文,一定要结合背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特殊意义,准确把握文意,体味其中寄寓的深情四、梳理结构,理清文章总体思路1、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文,摘录文中词、句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2、划分结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3、全班于网上交流,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能够领会到作者的思路是有所拓展——由北大及于全国,由北大人及于全国各界青年,同时又逐层深入——由回顾历史,到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由事实的揭示升华到历史经验的总结附:教师分析)本文共 18 个自然段,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对北大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对出席庆祝大会的各界人士表示欢迎第二部分:(2—6 段)回顾百年历史,揭示光荣传统1、揭示北大诞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历史背景: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②发生了戊戌变法③一批爱国志士喊出“兴学图强”的口号(2)北大(和其它一些高等学府)创建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②标志着中国人民寻求新知识、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2、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概括回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和巨变”①本世纪上半叶:建立新中国②本世纪下半叶: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展望前景(下个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3、对北大历史作用及地位的高度评价:“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

      ” (综合评价)(1)有光荣的革命传统①“中心” 、 “策源地” 、 “最早传播”②英才辈出:中共主要创始人、早期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进步学者(2)是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4、总结优良传统,号召发扬光大引用 迅科先生的评价,揭示北大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阐明其价值(意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北大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最后号召全体要“发扬光大” 5、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们” “千万珍惜”大学时代由个人大学岁月的回顾,引申归纳出当时广大进步爱国青年的优良传统,由赞许五十多年前的进步青年,再引申出对当代学子的希望以上各段,思路是逐步拓展,又层层深入从北大百年历史回顾扩展到祖国世纪沧桑,又自全国复归于对北大的评价,思路开合自如, “小大由之” ;自事实的揭示升华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自对学校的高度评价及对学子的殷切期望思路在步步展开中得到升华、提高第三部分:(7—10 段)阐述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这一战略的任务要求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宏伟目标,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从当今世界形势看我国当今任务,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开发到“战略”的实践,从而得出“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结论。

      3、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任务4、大学建设的任务与要求如果说第二部分是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期望,那么这第三部分则是分析现实,明确任务由国际形势看国内形势,由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体事业看科教领域的任务要求,进而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由宏观到微观,思路仍是层层深入,递进,要求也更为明确而具体第四部分:(11—16 段)向青年提出希望:1、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2、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1、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2、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第五部分:(17、18 段)展望未来,寄托希望,这是全篇的概括、部分,又是主题的升华、提高纵观全篇,从中国革命历史谈到北大百年历程,从五四光荣传统到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从世界的迅猛发展谈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对教育的任务要求最后由“北大同学”及于“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再及于“全国各界青年” ,表明这不是不一篇仅限于北大校庆的应景文章,也非仅限于教育领域的普通演讲,而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有战略全局性和历史长期性的指导性文献五、回顾全文,体会理清文章总体思路的一些方法(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帮助梳理、总结)通过前面的讲析我们已经明确,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段落间、句子间是怎样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好文章的思路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首先表现为结构的条理性所以我们在理清思路时,往往是分析文章结构的条理性,探究段落间的层次关系,理清材料组织所依从的顺序但仅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了段意并不等于理清了思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这样样安排结构的道理思路的总的依据和出发点、归宿点是文章的主旨,因此还要在整体感知,初步把握主旨的前提下去探究思路、理清脉络,从而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的,理清总体思路,我们大致可以分作这样几步:第一步:整体把握课文,根据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第二步:概括出各段中心第三步:探究思路我们可以自觉设置问题,对这一思路的展开提出质疑,在解释中达到对作者的理解也可以进行多角度思维,假设出各种结构安排,将文章思路与自己的设想作比较,从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构思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关注文章上下文照应、衔接的语言线索,明确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弄清全篇的写作顺序,理解上下文意义的内在联系等,这样便可以较准确地理清文章总体思路,以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全篇一、布置作业:1、回答问题:①北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②为什么“此时此刻” ,江总书记会想到自己五十年前的大学岁月?这一部分具有怎样的作用?2、任选一段作理清局部思路的训练。

      3、找出初中第五册《最后一次讲演》及高一课本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章,体味三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色资料附录:(一)词语:1、民不聊生:人民没有办法生活 (聊:凭借 )2、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3、砥砺:磨炼4、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 1996 年,由总设设在巴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该组织在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二)关于“北大”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救亡图存,1898 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1912 年 5 月 1 日,京师大堂改称“北京大学” ,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 年 12 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 、 “兼容并包” ,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

      1998 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 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 1998 年,北大已有 8 个学院、23 个系、52 个研究所、63 个研究中心、42 个国家重点学科、1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 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三)课文涉及的相关信息:1、戊戌变法发生于戊戌年(1898)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想在保持皇权的基础上由皇帝自上而下地变法维新,实行改良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接受改主派主张,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但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9 月 21 日,慈禧把光绪皇帝囚禁中南海瀛台,废除一切新法令,变法失败因变法共经历 103 天,历史上又称作“百日维新” 在民族尚未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提出“兴学图强” ,希望以废除八股、学西学来拯救国家是不切实际的,证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戊戌变法有其进步的意义2、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 。

      1915 年起,一场以爱国救亡为主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率先在北大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马寅初、马叙伦、李四光等一大批学者和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云集北大,民主、科学精神日趋浓厚陈独秀等主编的《新青年》 ,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 ,北大学生编的《新潮》及稍后鲁迅大力支持的《语丝》等刊物均是以北大为基地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9 年 5 月 4 日,北大率先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为唤起民众觉醒、挽救民族危亡贡献了力量,被公认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同时,北大还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基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衣胞之地和我党早期活动的主要场所自 1918 年始,以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大钊为代表,北大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在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力量1920年李大钊发起创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