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pptx
29页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第1414课课 苏联苏联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二、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19211924)三、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 (19251991)四 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斗争1、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1964)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1985)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1991)一、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1、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经济严重匮乏母亲在号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的措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一切为了前线2、内容: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3、特征: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否认商品经济的作用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 一种功劳。
200 卢布黑市价格30 卢布国家零售价6 卢布国家征购价1919年俄国1普特粮食的价格 单位:普特4、评价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2)不符合价值规律的政策,挫伤了农民的利益,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均摘自苏联兴亡史二、列宁:新经济政策 (19211924)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背景:为了解决国内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列宁与农民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列宁此时的态度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是什么意思?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型企业国家所有,恢复私人小企业;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主义家经营(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新经济政策较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变化?“新”在何处?5、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 3、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 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4、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2)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19251991)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斯大林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1、形成原因: (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方式: 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他们包围着我们;要获取生存,就必需有强大的重工业,奠定国防建设 斯大林1928年 初步方案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3550680075006440石油(万吨)1160190022002140(接近完成)生铁(万吨)3388001000616钢(万吨)4308301040592棉织品(亿米)26.78576226.94苏联一五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名 称时 间主 要 成 就一五年计划1928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二五年计划193337年工业强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年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100%13%75%243%600%1913年1920年1925年1932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西方经济如何? 丘吉尔: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始建于1932年,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存在哪些问题?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1913年(沙皇时期)与1937年(斯大林时期)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2)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饥饥饿饿的的农农民民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冷酷的法律 斯大林1932年制定关于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法令规定盗窃农庄财产者可以处以最高刑罚枪毙并没收全部财产到1933年判处了54645人 1929年开始,1932基本实现,1937年完成 全盘集体化,废除土地私有,消灭农村封剥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29年7月到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3、评价 (1)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基本实现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劳动者积极性不高 (3)经济规律: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指导经济4、特点(1)经济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 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2、要从国情出发,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四、苏俄经济政策调整给予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