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docx
18页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究学刊二0—一年第三杜甫草堂园林意境初探李娟(摘要]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意境,植物配置意 境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画意境见长,显示出区别于其它园林的独特魅力.[关键词)杜甫草堂园林意境中国园林的内涵,往往注重展示某种意境.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古人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而产牛•意境•坐落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林塘清幽,风光秀雅的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它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意境•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寺庙 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被 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草堂园林在造 园手法上达到了建筑布局意境,山水意 境,植物配置意境和诗画意境的和谐统,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清代一位学者 说过,一个好的园林”与其令人爱,不 如使人思"•行游于草堂园林中,不由让 作者:李娟,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人慨叹:人在园中,园在诗中,诗在景中, 景在画中,意境深远,让人遐思万千. 咫尺之内造乾坤 建筑布局意境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 字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 穆,乂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 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易景; 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顺应自然; 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形体适 量,质朴典雅;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 朗,吋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 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 使其凝练生动而臻于isi意的境界,给人以 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 堂冶淳,楼,槛,轩,祠,廊等.主 体建筑由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 部祠五重建筑组成,布局严整,左右对 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 林的特色•利用水系与素墙的分隔,草堂 103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1 一 1—2(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 工部祠)的格局,使园林建筑"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二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 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 增加了景深的层次,让整个建筑顿添几分 灵动•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 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 深感和含蓄感•止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 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刀洞门与东,西两 侧的冋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 间,小中见大,简中寓繁•穿过大廨到达 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位于 中心位置的诗史堂打破T序景——起 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 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 是作为发展阶段,形成过渡空间,由此更 好地推动高潮(工部祠)的到来•过诗 史堂,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 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 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 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将高潮妙化于不 同意境的诗意空间中,形成一个中心院 落,三个结景点(碑亭,茅屋,水槛).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 构成一,,品"字形院落,更增添了纪念 性祠字气氛•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 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二给人以历史沧 桑之感•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 西则借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的水槛,打破 了有限空间的局限•在这三个结景散点 中,有着各异的景致,其灵活的布局却形 成了稳固的结景三角形巧妙地构成 空间上的借对,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 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iffli意的园林景观中.叠山,石,理水山水意境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104物"④•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脉源贯通,全园生动•草堂园 林妙在含蓄,”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园中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 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 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 了春风啜茗台”秋,襄香亭二茅屋故 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 “西岭笃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 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一峰则太华 千寻,…勺则江湖万里,,④小中见大的象 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 有限的园林空问中,如一幅真实的中国水 墨写意画,景深而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的空间.园中茅屋景区内,竹林深处,楠 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 置石数处,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 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 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园观景台旁, 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 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 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 盈,明澈,水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 返.草堂水系,澄澈清泠,柔媚而不失强韧,赋其形而彰显其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 元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 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 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 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杜甫当 年就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 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西岭 雪山)傍水(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 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 形成西,中,东3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 潺谖的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 合•静则体现柔美,动则显示力量•又贵 在曲折多变,形曲则意深•园内水景呈散 点分布,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 折,形同自然,水光岸影,相映成趣•步 人草堂正门,眼前的园林按照杜诗意境布 局,左右两潭碧水萦冋,森森茂竹,巍巍 高楠,繁荫掩映,小桥勾连,呈现出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 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 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 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等杜甫所描 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 遗址水系,宽阔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 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何必丝与 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士二首》 其一)•水在流动过程中,时强时弱,吋 快时慢,与石堤,植物等产生摩擦,发出 天籁一般音响,为园林增添了无穷诗意.《庄子?庚桑楚》云宀不荡胸中则正, 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 所不为也;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 象征•草堂梅园高塔为仰,曲桥为俯,仰 俯相借,塔影浮映,虚实相衬,自成佳 趣;一泓碧水,曲折蜿蜒,如一面明镜, 看似虚无,却涵养着四周的美景,其周边 的一览亭,山石,花木,水槛乃至天空都 被水含映在其中.水中之影,使得人们的 视线无限延伸,无形中加强和扩大了园林 空间,体现出水的深沉含蓄,映射出园林 意境.寄情于景,花木言志 植物配置意境诗圣杜甫为草堂园林,留下不少优美 的诗篇.自韦庄重结茅屋以来,历代营建 均以杜甫的诗歌意境作为造园指南,着力 将杜诗中的景观元素提炼并复原到园林景 致里,以此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哥隋山 水,雅好自然的特质•而在造园手法上, 从体现诗人热爱自然和对植物的丰富情感 岀发,倚借山林构园,运用了”师法自 然"的思想进行合理布局和植物配置. 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 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杉,罗汉 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 玉兰,海棠,柳,蕉,石榴,紫薇,山茶 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 梅,杜鹃,梔子,绣球,迎春,红继木, 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 冬,以求与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相协调. 由此创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秀的口然意境. 楠树,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 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 苍劲,深沉r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 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 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等都是杜甫歌咏楠树之词•后来楠树不幸 为风雨所拔,诗人痛心悲歌我有新诗 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二后人为表达 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 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己茂然成林,苍翠葱 笼•今天草堂楠树主要集中分布在园东和 中南部,并与香樟等其它乔木?昆植,随处 可见的古楠,繁密葱郁,在不经意间,更 衬托出草堂园林的隐逸情调.竹,坚韧挺拔,生而有节,秀逸而不 失神韵,兼具自然美的”形”乂有灵魂 美之"意冷在传统文化中常用以象征品 德的高尚•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 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 “风含翠筱娟娟净丁笼竹和烟滴露梢3 “竹H净晖晖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在园林造景上对竹的运用也达 到了相当高度•不论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 意,或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或是用 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组105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园冶》里 所描述的"竹坞寻幽罗结茅竹里写移 竹当窗罗竹径通幽丁竹篱夹道丁竹 园留青罗竹外怡红罗竹水相依”,“竹亭闲逸丁竹廊扶翠"等数种竹类造 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万佛楼附近 的竹林,壮观之中不乏秀丽清雅之美,四 季常青,耸绿叠嶂,风吹竹涌,竹波万 里,涛声阵阵•草堂内”浣花深处二 “浣花祠”等独立的川西风格庭院,掩映 在茂竹深处,极富返璞归真的野趣,抽象 地复原出以粉墙,竹影,青瓦"为代 表的川西林盘民居景观特色,同时也是《园冶》中%吉茅竹里,的经典再现•竹 径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这一造景原 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园冶》有,,蹊径盘 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的记述, 竹林小径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以求宁 静,幽深的意境.草堂花径,为一条连接 草堂旧址陈列馆和古草堂寺的红墙小径, 长约百米,宽约四米,竹种以绵竹,慈竹 为主,竹高约^一二米.竹径两旁为与人 般高的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数笼 相伴,越墙而出,自上而下流溢岀来,在 花径上方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形美色 翠,幽意顿生•竹径在平面构图的处理上 呈L型,站在一端却不能望见另一端, 由长条青砖为底,红墙为边,翠竹作顶而 形成一个在三维上的围合空间,含蓄深 邃,清净幽闭,颇有"庭院深深,深几 许的园林美学意境•夏日里,徜徉在径万竿绿参天叩勺草堂花径,微风来 时,掀起阵阵竹浪,丝丝之声沁人心脾, 使人烦恼全无,暑意全消,这也正是 “翠滴千竿遮径竹,寒生六月洗心泉”意 境的体现•除此以外,竹石盆景小品在草 堂园林中也被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 角,既可独立成景,也可遮挡,缓解角隅 ]06的生硬线条•草堂竹景,意味无穷,竹因 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梅花以其高洁的品格,清雅的姿态,被誉为花 中"四君子”之首,自古就受到文人墨 客的喜爱•诗圣杜甫也是爱梅之人,流传 至今的诗歌中,直接吟咏梅花及涉及到梅 花意象的诗接近三十首•杜甫曾有”巡 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的喜 悦•亦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 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 由"的惆怅,此外还有”绣衣屡许携家 酝,皂盖能忘折野梅”的野趣,”岸客待 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罗市桥官 柳细,江路野梅香:,未将梅蕊惊愁眼, 要取椒花媚远天寫‘梅花欲开不自觉. 棣萼一别永相望绿垂风折笋,红绽 雨肥梅”,”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 细细开"……其中答谢朋友裴迪所作《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 寄》诗被后人尊为”古今咏梅第一”•诗 人将自己的悲欢离合之情都系于这凌寒迎 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之上,借 “梅”来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今天草堂 内梅树共计四百余株,主要分布于诗史堂 庭园和梅园之中,栽种以自然布局为主, 冬春之际,各色梅花依次怒放,小径旁, 石桥边,粉壁青瓦间处处可见"宫粉二“杏梅于玉蝶;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