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量热学法测量电子能量实验.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4330328
  • 上传时间:2018-09-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5.5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量量热热学学法法验验证证质质速速关关系系实实验验季 灏上海东方电磁波研究所 202150 上海[ [摘要摘要] ] 作者根据 1964 年贝托齐实验[1]利用束流强 1.26A 能量1.6Mev、6Mev、8Mev、10Mev、12Mev、15Mev 高速电子轰击铅靶,用量热学法直接测定电子能量从而直接证明电子的质量与电子运动速度的关系关键词关键词::量量热热学学 电电磁偏磁偏转转 质质速关系速关系1 1 引言引言关于电子质速关系的实验,历史上已有很多科学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其中最多和最成功的是用电磁偏转的方法[2—8]但这类实验都必须假定作用于带电粒子上的电场或磁场在其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力(理论值)不依赖于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的然而提供这方面经验的是大大低于光速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这个假设对高速运动的电子是否适用,很多科学家持疑问态度作者带着这个疑问在复旦大学近代物理实验中心大力支持下,作了大胆尝试发现这个假设存在问题,撰文“电子洛伦兹力和能量测量的实验” ,刊登在《中国工程科学》[9]为进一步搞清运动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作者设计本实验,其实本实验并不是作者独创,仅根据 1964 年贝托齐做的实验,适当加以改进,由于时代变了,实验比原先简便多了。

      但是该实验避免电磁相互作用,提供十分简单而直接的数据可以验证相对论的质速关系作者认真分析研究贝托齐的实验,发现对该实验的宣传存在一定的问题该实验在测量速度极限时用了 0.5Mev、1.0Mev、1.5Mev、4.5Mev、15Mev 五种能量的电子,而在实验报告中测量能量时仅用了 1.5Mev 和 4.5Mev 两种能量的电子,既然当时有 15Mev 能量的电子,为何在测量能量时没有用?而且即使在 1.5Mev 和 4.5Mev 能量测量中也没有讲到间隔的时间,就是说 1.5Mev 电子打到铝盘的热量是否完全散失以后4.5Mev 电子才打上去据此作者认为该实验证明质速关系并不是十分成功的实验但是该实验作者认为是一个没有任何假设的、直接的、简单的,目前条件下可行的实验因此,作者设计本实验、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能量为1.6Mev、6Mev、8Mev、10Mev、12Mev、15Mev 高速电子在束流引出线上轰击铅靶,参照1964 年贝托齐实验的方法,用量热学法直接测量电子的能量让实验结果证明电子质量与电子速度没有关系2 2 能量测量能量测量2.1 设计思想设计思想根据 1964 年贝托齐实验的方法,并参照低能电子在介质中的射程[10],作者设计的实- 2 -验中使用铅园台体的上底直径为 2cm,下底直径为 2.9cm,高为 1.3cm。

      足够让入射粒子的95%能量沉积在台体中作者作了附加测试能量穿透率为 2%2.2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如图 1图 1本实验利用直线加速器束流输出,能量和束流强度由仪表控制,实验中流强为1.26A,能量分别为 15Mev、12Mev、10Mev、8Mev、6Mev,1.6Mev 六个能量段,脉冲宽为 5ns,频率为 5Hz,电子束轰击铅靶 120s,这样靶接收到电荷总量为 3.78×10-6(库) ,接收到电子总数为 2.36×1013(个) ,根据相对论 15Mev 每个电子的能量相当 15×1.6×10-6×10-7焦耳,则实验中 2.36×1013(个)电子的总能量为:Ek=15×1.6×10-6×10-7×2.36×1013=56.64 焦耳同样道理 12Mev、10Mev、8Mev、6Mev,1.6Mev 相当的能量分别为 45.31 焦耳、37.76 焦耳、33.98 焦耳、22.66 焦耳、6.00 焦耳实验中使用的铅台体重 70 克,温度每升高 1℃,需要的能量为 0.031×70×4.18=9.0 焦耳实验中用 CENTER305 热电偶测温仪自动测量并记录温度,分辨率为 0.1℃,误差为±0.1℃,对验证相对论精度是足够的。

      能量和温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如表 1 所示:能量 温度1.6Mev6Mev8Mev10Mev12Mev15Mev理论值0.672.523.364.205.036.29实测值0.971.01.031.031.031.03表 1 能量和温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由于实验中使用的不是中性粒子,而是电子,它不但具有动能,而且入射到铅台体后 还具有电能,电能放电损失以后转变成热能,如果把铅台体近似看作 0.008m 的孤立金属球导电体,这样总电能为,由于电能引起铅台体的升温为 0.89℃,如果jRQw88120扣除这个温度,这样我们得到的能量和温度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如表 2 3 -能量 温度1.6Mev6Mev8Mev10Mev12Mev15Mev理论值0.672.523.364.205.036.29实测值0.080.110.140.140.140.14表 2 能量和温度的理论值和实验根据牛顿理论,实验中电子都接近光速,每个电子的能量束流总能量相当 0.255×1.6×10-6×10-7×2.36×1013=1.00MevmcmvEk255. 021 2122焦耳,使铅台体温度升高 0.11℃。

      这样能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 2 中曲线所示根据贝托齐实验的做法、动能的理论值(加速器显示)和实验值得到能量速度关系表 3表 3 能量速度关系 Ek(Mev) 相对论值Ek(Mev) 实测值Ek/mec2 相对论值2Ek/mec2 实测值v/cv2/c21.60.1903.130.750.9700.94260.25511.761.000.9970.99480.32015.681.250.9980.996100.32019.601.250.9990.998120.32023.521.250.9990.998150.32029.411.250.9990.9996543212 4 6 8 10 12 14 16·········相对论理论值实验值牛顿理论值℃Mev·······0图 2 能量和温度关系曲线- 4 -根据贝托齐实验的做法,以 v2/c2作为纵坐标,以 Ek/mec2作为横坐标,得到能量速度 关系曲线如图 33 3 结论结论通过实验,对相对论预言的质速关系方程提出质疑,并用实验数据证明 1964 年贝托 齐实验的数据明显存在问题实验用量热学法对电子能量的直接数据,表明实验的结果并 不如相对论的预言。

      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6Mev 电子和 15Mev 电子的动能几乎是一样的, 实验结果跟牛顿理论值十分接近,实验证明物体质量跟速度没有关系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W.Bertozzi,Am.J.Phys.32.551(1964) [2]W.Kaufmann.Nachr.Ges.Wiss.Gottingen.Math-Nat.Kl,143(1901) [3]M.M.Rogers,et,al,Phys.Rev,57.379(1940) [4]A.H.Bucherer.Ann.d.Phys.28.513(1909) [5]C.E.Guye.and C.Lavanehy.Compt,Rend,161,52(1915) [6]V.Meyer et al,Helv,Phys,Acta,36,981(1963) [7]D.J.Grove,and.J.G.Fox,Phys,Rev,90,378(1953) [8]E.Hupka,Ann,d,Phys,31,169(1910) [9]季灏 中国工程科学,10,60~65(2006) [10]唐孝威 粒子物理实验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82Experiment of Measuring Electronic Energy with Calorimetry MethodJi Hao ((Oriental Electromagnetic Wav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215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ertozzi experiment in 1964[1], the author utilizes the 1mA beam current intensity and 6Mev、8Mev、10Mev、12Mev、15Mev energy high-velocity electron to bombard the lead target, and directly measures the electronic energy with 10.5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相对论理论值实验值牛顿理论值 v2/c2Ek / mec2···· ··02Ek/mec22Ek/mec2题 3 能量速度关系曲线- 5 -calorimetry method. Thus directly test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nic mass and the electronic moving velocity. Key words: Calorimetry, electromagnetic deflection, mass-velocity relation。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