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doc
6页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王利红 阮加龙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230032摘要明清两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个朝代,东丙方文明在这一时期 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汇,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这一 重任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木文就是要从明清两代科学翻译的翻译动机、翻 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木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对明末清初 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丙学翻译做一对比研宄,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 响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关键词明末清初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科学传播在中国几千年的科学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宋代早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 五四的丙学翻译其中第二次与第三次引进了丙方文化的不同层面,同时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了欧洲 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 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而且更 主要的是政治和思想上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同的影响,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即翻译动机、翻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木和 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对这两次翻译高潮做一对比研究,发现真相。
一、翻译动机16世纪时,为了叩开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以利玛窦和罗明坚等人为 首的传教士们,在对中国社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之后,发现最能引起中国人 兴趣的,>1.为中国人所渴求的,并非基督教的福音书,而是两方人的科学技术 于是他们采用了 “科学传教”的方针,通过翻译大量中国人感兴趣的科学著作, 循序渐进地推动天主教的传播另外,当时中国正值明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昏 庸无能,内忧外患频繁,一批忧国忧民的中国士大夫希望通过科学兴国,振兴大 明,因此选择与传教士们合作,翻译他们带来的科学书籍“裨益民用”,由此形 成了科学翻译的热潮概而言之,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是由传教士出于传教0的 发起的,又有中国士大夫参与的合作行为,这两股力量的翻译动机迥异,但为了 各自的利益走到一起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情形则不一样这吋的中国人所面临的是一个 “救亡图存”的局面,当人们结束“天朝上国”的迷梦,认识到欧洲国家的强大 吋,便开始寻求其强大的原因所以国人对西学的态度出现了一个“排斥一接受 一欢迎”的过程,也是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的良药的过程, 于是大规模的西学翻译便产生了如果说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还只是西方文化的主动进入,中国作为主体 接受者是消极被动的,那么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则完全是译入语社会人民自发主动 的行为,后一次的翻译动机较前一次更为迫切,目的也更为明确,这种迫切性也 决定了西学翻译在持续吋间、译作数量、参与人数上,都大大超过了之前的科技 翻译。
二、 翻译主体和方式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都是外国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合作翻译,因为当 吋的中国知识分子几乎都不懂西方文字,而传教士的汉语水平也普遍不高所以 当时科学译著基本上是“由外国人口授,中国知识分子笔录成文”II在翻译过 程中,传教士起主导作用,中国人则处于被动和次要的地位而在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中,只奋早期林则徐组织的翻译班子与后来洋 务派创办的两馆(京师同文馆与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是采用西人与华人合译 的方式在甲午战争后,留学生则成了翻译事业的中坚力量此吋的中国译者, 不仅通晓双语,而且对译入语社会民众的阅读需求、审美期待等都非常了解,还 有这些译者本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他们的构成也不像传教士群体那么单一这 些因素使得这一吋期的译者不论是在原著的选择范围,还是所采取翻译方法的多 样化上,都大大超过了明末清初吋期的传教士们三、 翻译内容明末清初科学翻译的内容比较片面偏一无论就译书的内容而言,还是 就译书的知识体系而言,基本上都属于欧洲的古典科学体系因此,近代科学知 识体系也基本上都没有传入我国,更不要说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种情形也随之 发生了改变。
到了清末,在不同吋期、不同人物的影响下,翻译的内容也各有所 偏重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多译各国地理、地志,兼译一 些历史、法律与舰炮资料,同文馆则主要关心各国法律与史志,洋务派则侧重舰 船、枪炮、汽机、冶炼与军事工程,且旁及自然科学,教会早期则以各教会医院 译述医药书籍为多,以后又首创编译科学教科书,帝国主义殖民分子则主要译述 西方政治、历史诸书,更有甚者,居然通过译书露骨地要我国步印度之后尘,甘 心沦为英国与列强的殖民地维新派人士则着重翻译政治、法律、教育、经济等 书籍严复则鹤立鸡群率先翻译西方各种经典科学名著,介绍西方近代哲学、经 济、法律、教育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最终使广大爱国人士耳目一新,思想与精 神都随之振奋,对我国学术界与革命者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四、翻译底本科学翻译活动往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世界科学、文化、经济的发 展与变化从翻译书籍底本之文种的侧重及其变化,则可以看出世界科学、文化、经济发展 中心的变化明末,欧洲已进入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吋期,近代科学各领域和经济各 个领域相辅相成地迅速发展,各个方面迅速超过了印度与阿拉伯国家,成为当吋 世界发展的中心新大陆的发现更使西班牙与葡萄牙率先成为殖民大国,加上葡 萄牙、意大利两国的耶穌会士先行入华传教,因此,当吋尽管欧洲仍以拉丁文为 通用文字,明末传教士科学译书之底本,不仅冇拉丁文的,还冇葡萄牙文与意大 利文的。
到了清初,法国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霸主,法皇所派谴的传教士也 渐渐取代了葡、意两国的传教士,因此,顺治、康熙两朝科学译书的底本已多为 法文鸦片战争吋,英帝国主义取代法国而发展成为第一殖民人国和科学、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英文逐渐取代法文而成为国际公用的主要语言文字这在我国 科学翻译的历史上,同样地再次得到了反映中tl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国人又开始急于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对中国人来说,源自中文的日文科学 书籍要比英文易认易学,加上大批留日学生多能笔译科学书籍,因此,当吋转译 日文科学书籍的数量,反而超出直接译自西文原著的数量了客观上说,当吋的 日本可以被视为继英国之后的东方另一个科学、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五、译入语文化背景要探讨两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二者所处吋期的译入 语文化背景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译入语社会对译作的 反应、接受和传播耶穌会传教士到达时的中国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之下,按 照明代法律,只有在职的公使,伴随公使而来的商人,或仰慕中国文化、政治而 来的外国人,才能得到进入内地和居留的权力进入中国尚且如此之难,要通过 翻译来进行传教也必须首先得到中国皇帝的首肯。
于是利玛窦将官僚和知识分子 作为主要的传教对象,想通过影响他们来进一步影响最高统治者从传教士们对 翻译文本的选择也可以看出中国皇帝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传教士翻译火量的天文 学著作,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对这一领域较为熟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由于在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天文历法向来被视为王权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和象征,统治 者对此极其重视,传教士翻译与此相关的书籍恰恰是投其所好清朝初期传教士依然要在皇帝的授权下才能从事翻译可见在中央集权 制的封建王朝中,皇帝个人的喜好、见识不仅决定了当吋的翻译活动能否顺利进 行,其至能影响译作在译入语社会的传播明末清初繁盛起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在 晚清吋期由于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而基本中断,吹入我国学术界的清新空气 一扫而光,造成道光、咸丰两朝前后万马齐喑的局面,在学术思想方面的这种窒 息反过来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清末民初时期的情况则大不一样,西学翻 译从一开始就是有识之士的自发行为,有自主选择权的中国译者不需请示皇帝就 可自行翻译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西方书籍除洋务运动时期的“两馆”翻译具有官 方组织翻译的性质外,甲午战争后的翻译几乎全为民间自发行为西学翻译的兴 起便是由译入语社会民众的强烈需求而导致的,如维新运动的主将梁启超就反复 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习欲自立,以多读西书 为功。
清末民初的西学传播没有受到明末清初吋期那样的阻力还奋一点值得 注意的是,西学翻译热潮逐渐高涨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帝制逐渐崩溃的过程, 因为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不可避免地促使了中国社会现代性萌芽的发展从洋务 派翻译自然科学到严复翻译社会科学再到梁启超翻译政治小说,这一系列翻译实 践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现代性萌芽的发展脉络:浅层次急功近利的自然科学现 代性→更深层次的社会科学现代性即思想启蒙→更深入的上层建筑即政 治体制的改良革新西学的翻译和传播消除了国人思想上的蒙昧,促进了新的政 治思潮的涌现和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 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西学翻译促进了封建帝制的终结,而帝制的终结 又有助于形成了一个思想更为开放的社会,对各种外来的新思想能兼容并包,于 是又进一步推动了西学翻译明末清初时期,封建王朝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翻译成果只能从影响上层社会的少数 人开始,这种影响能否普及大众,必须依赖于统治者的决策而清末民初吋期社 会动荡,充满了改革与革命,封建统治摇摇欲坠,但恰恰是这种动荡为民众提供 了自由的思想环境,使西学翻译的成果可以惠及大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翻译动机、翻译主体和方式、翻 译内容、翻译底本和译入语文化背景导致明末清初科学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五者之中译入语文化背景是最主要的因素,它 对翻译动机的强弱与译者群体的构成都有直接的影响,而译者对翻译内容和底本 的选择也要与译入语社会对译作的需求紧密相关当我们在研究某一特定吋期翻 译行为对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影响时,这个国家本身在那一吋期的文化背景就是 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译入语社会内部对 新事物产生需求,这种渴求所产生的动力,要远远强过外部事物的主动进入,这 种动力还会在新事物进入译入语社会之后,对其传播起到推动作用这对于我国 译者在新吋期对外国优秀文化作品的选择、对待方式等,都奋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一一 “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8.【2】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第251.页 【3】孙尚杨: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4】倪庆饩:历史教学见晚清翻译概略1988 (12) : 11-14.【5】谭素琴:近代翻译对中国文化现代性生成的影响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3) : 61-65.参考文献【1】徐泽宗.明清耶穌会士译著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49: 11.【2】蓝红军.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主体性特点[门.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 (1) : 93-97.【3】熊月之.晚清社会对西学的认知程度[M]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 一一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8.【4】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