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走向消亡的千年古村.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2043736
  • 上传时间:2021-12-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3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走向消亡的千年古村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葛村终于保不住了这个位 于江苏镇江的古老村落里完好地保存着60多处明代 至民国古建筑,但是现在,镇江新区的领导在电视里 表示要“调集精兵强将,大干100天,完成葛村拆迁 任务”这让村民们感到恐慌,从南宋迁至此地的解 氏全村2840 口人,即将失去这片繁衍了上千年的家园在江苏能保存60多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凤毛麟 角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说, 如果拆了就永远没了10月24日,他带着160个学 生到葛村,为这些古建筑作测绘,他甚至比村民们还葛村的价值75岁的解建中老人对记者说:“村里人八成以上 都姓解,解家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 随康王赵构南渡时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将落脚地也 取名葛村解氏宗祠是葛村的标志性建筑,宗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 方米,距今已有550多年,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 堂,也是镇江市级文保单位,宗祠中精美的木雕、彩 画、石雕随处可见,一面斜靠在墙上的“植本堂”匾 额,落款是“清光绪十九年”汪永平介绍说,在江南 再也找不出保存这么完好、体量这么庞大的宗祠1949年后,解氏宗祠曾被用作公立小学,宗祠当 过村委会办公室,部分还被租用过做鞋厂。

      直到2007 年解氏后代开始修复宗祠,村委会、鞋厂搬出当年 8月26日,修复后的解氏祠堂正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 保护单位为修复解氏宗祠,镇江新区政府先后投入 了 35万元,并在拆迁其他古村落时,将旧瓦旧料送给 葛村经过几年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宗祠的原有风貌 汪永平还曾被镇江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修复解氏宗祠的 举动感动除了宗祠,村里60多处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也是一 大宝贝,清水砖、空斗墙、黑色小瓦的屋面和精致的 瓦当尤其醒目葛村38号是一处晚清老宅,大门上锈 迹斑斑的铁钉拼出“尚父在此”(注:尚父即姜太公), 还有蝙蝠和寿字,寓意避邪趋吉,福寿双全;宅子里, 麒麟送子、岁寒三友之类的砖雕更是随处可见更难得的是,这些老宅子里大多数都还住着人 142号的女主人殷冬华家是个四合院,她说:“老宅子 冬暖夏凉,夏天不用空调,我们家,用一个摇头电扇 就够了没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过是文化的遗迹, 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古村落,现在的主流观点是 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这样才是整体的、活 态的保护汪永平说村头那口古井从宋代一直用到今天,井边的石人 是井神,至今栩栩如生,护卫着乡里和一方水土,类 似的古井还有明代的一口,清代的两口。

      去年7月,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岀具的一份登记表上,列出的葛村传统建筑共有勤怡堂、走马楼、武 秀才门堂、乐分支祠和古树名木等共62处社发局潘 大富科长向记者介绍说,那是他们为葛村申报省级历 史文化名村而进行的调查,东南大学规划院也曾为葛 村作过一份规划,列出的历史建筑数量超过40处关 于申报的结果,潘科长表示,他们得到的答复是,葛 村“体量较小,不具备名村条件”江苏省名镇名村的评审由江苏省住建厅牵头进行,然而汪永平教授向江苏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了解情况 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葛村的申报材 料换言之,是镇江市自己没有向江苏省申报历史文 化名村,想申报又不申报,如此前后不一的想法耐人 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挡住了镇江市的申报之路呢?汪永平曾帮江苏全省各地30多个名镇名村做过申报材料,其中约有一半申报成功他对葛村并不陌 生:“葛村古建筑较多、街巷格局未受大破坏,居民基 本是原住民,评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应没有问题爱村护村的村民对于政府的拆迁计划,村民们是反对的5组组 长解建华告诉记者,镇领导到村委会召集会议,村委 会成员、所有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都参加了,绝大多 数意见是反对拆迁,会议不欢而散。

      但村里的反对意 见阻挡不了上面的行动,镇里已经派人来对葛村的房 屋做面积丈量,做好拆迁准备工作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网站10月8日发布了《丁岗 镇葛村提前拆迁项目房屋拆除工程》的招标公告,在 公告中,葛村的拆迁工作共被分为6个标段,工程总 规模达11.97万平方米,将于今年11月启动,到2012 年2月完成,拆迁规模是548户,而葛村总共有近580 户人家,也就是说,千年历史的葛村基本要被拆空古村被拆后建什么?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人,葛村 的村民们却一无所知村民们对此提出强烈质疑:按 正常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是涉及文物保护单 位的项目,除了要通过网站、媒体和展览馆向全社会 进行公示,还要在地块现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以征求公众意见然而拆迁在即,规划却没有与村民 见面,拆迁公告也没有张贴,在程序上明显违规村 里不少人曾去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打听,也没有得到 任何答复记者来到丁岗镇政府,宣传委员朱翠霞明确表示, 葛村的确要拆迁,但到底什么时候拆、怎么拆、拆了 之后做什么,她也不知道记者请她帮忙联系采访镇 委书记,她亦推辞直到本刊截稿时为止,村里仍然 没有张贴拆迁公告,村民们也没有被告知补偿标准。

      而关于葛村古民居是否文物,是否值得保护,朱 翠霞倒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上级文物部 门的认定,怎么能说明它们是文物呢? ”“不是文保单位就可以拆除的观点是错误的汪 永平说,江苏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但是 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4000处汪永平是江苏省 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葛村人对古村更有感情,村民们成立了文物保护 委员会,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 和说明,走在葛村里到处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说明书” 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对故乡的热 爱溢于言表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 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 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10月24日测绘结束后,汪永平告诉记者,当天 测绘的古建筑有50多处,从平面图上看,古村核心区 的结构布局和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好汪永平说,一 个古村落所保留下来的,不仅是老房子、老街巷、古 井、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们世代生活形成的 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方言和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中国存活至今的社会生态但这些道理,都阻挡不了政府拆迁的决心。

      能否幸免于难?葛村拆迁后干什么?记者在镇江新区网站“投资指南”栏目的中小企 业园的介绍里有了收获比对园区设计图和镇江新区 地图后,记者发现在园区设计图上,葛村被划成一个 个规整的条块,西部用于工业和孵化中心,中部和东 部将建设标准厂房、居住区、公园等,几十处古建筑 在设计图上根本杳无踪迹这份2010年1月29日发布的网页上写道,园区 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2.97平方公里……2010年将完 成一期安置房建设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及 配套商务中心”……而大港股份(002077)今年3月2日发布公告 称,公司与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签订了中小企业 园《标准厂房项目委建协议》,协议金额暂定3亿元; 在此之前,镇江新区于去年11月发布公告,对中小企 业园一期厂房太阳能电站、室内外装修、场内附属道 路工程进行招标,招标金额2000万元……产业化步伐 正在逼近,各路资本呼啸而来,古村落似乎已在劫难 逃事实上,村民解怀相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 园区覆盖的罗家、孔家和葛村西片区就已经启动了拆 迁葛村也只不过是镇江新区大开发棋盘上的一颗小 棋子镇江新区正在推进一个“两城五区十园”的宏 大开发计划,葛村所在的大港片区则要打造成滨江产 业新城。

      一份《大港片区概念规划》显示,该片区建 设用地规模达80平方公里,要建设光伏产业园、静脉 产业园、工程技术创新园、风电园等10多个产业园今年1月4日,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罗洪明在2011年工作部署会上讲话时说:“全年新增创新载体 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力争总量超越常州高新区 根据“两城五区十园”计划,镇江新区到2013年末地 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主城区面积扩大到近50 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余万,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狂 飙突进式的大开发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一定要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吗?葛村等古村落非拆不可吗?镇江新区政府也曾资助葛村修复解氏宗祠,并做了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 文化名村,从这些举措和当初领导的表态来看,当地 政府确实想过“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为什么后来 又变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潘大富支支吾吾,但他向记者保证,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他是希望保护住葛村历史 文化遗产的他甚至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个PPT 文件,显示东南大学规划设计学院为葛村做的新社区 发展规划,其中对活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民居保护都 提出了对策,正如潘大富所言“要保护也要发展”。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镇江新区,当城市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乡村,动辄上百亿、几十平方公 里的大开发中,很多古村落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又轮 到葛村了,它能幸免于难吗?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汪永平已经紧急向江苏省文 物局报告事实上,江苏省委刚刚召开的十一届十二 次全会也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写进了《文 化建设工程意见》最近,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向温 家宝总理提议保护古村落他对记者说,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的普查显示,中国保存状况较好的古 村落,已经由2005年间的5000个左右,锐减至现在 的 2000^3000 个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了一个消亡的空前加速期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 是没等我们认真翻阅它,就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 中消失不见了如何守护这些充满记忆和历史的家园?葛村的命运不是一个孤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