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八阶段.docx
12页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 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 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 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 忽视的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外文名称Eight stage 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理论背景3理论比较目录2八阶段 4验证评论理论背景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 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折叠天生渐成原理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 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 的渐成原理。
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 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 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 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 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 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 能力的形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 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 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 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 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 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 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 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 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 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折叠精神治疗目的埃里克森强调他的精神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 不同种类的精神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部分是遭受着他应当信 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 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精神分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 么人和阻止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须增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达到处理生活 问题的程度"如果临床治疗侧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如果规导注重于加强 对建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进行得更有效更 经济"(1959,第43页)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精神分析法 〃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精神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意识’ 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候,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意识危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 "(1968,第 164 页)。
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因为对病人 来说,前者比后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分析,说道,"甚至 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浪费,甚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简而言之,健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精神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未曾得到的美德的形成,即 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帮助这位患者形成基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 说,每一种危机解决的结果是可以消除的例如,一个在离开第一个发展阶段时 未形成基本信任的人,是可以在以后获得,而已获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八阶段根据:心理社会危机1、 婴儿前期0-2岁2、 婴儿后期2-4岁3、 幼儿期4-7岁4、 童年期7-12岁信任-怀疑自主-羞耻主动-内疚勤奋-自卑5、 青少年期6、 成年早期7、 成年中期8、 成年后期12-18岁 角色同一-混乱18-25岁亲密-孤独25-50岁繁衍-停滞50岁后完善-失望、厌恶折叠婴儿前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 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 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 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 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 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 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 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 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 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 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 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 成一种美德。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 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 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 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 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 他们被目前所束缚婴儿后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 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 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 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 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 盾之中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 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 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持 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 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 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 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 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 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 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 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 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 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折叠幼儿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 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 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 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 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 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 页)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 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 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 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 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 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 的狭隘的圈子里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 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 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
随着儿童在前 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 极的美德折叠童年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 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 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 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 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 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埃里 克森 1963,第 258-259 页)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 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 的重要课程之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 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 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 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 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