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docx
15页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摘选)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 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组织完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 作评价以全国20.23 亿亩耕地为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 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 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成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现将结果 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1),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 年提升了 0.35 个等级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 6.32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1.24%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 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显 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 地总面积的 21.95%。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 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凰】全恫耕地啸扯等般丽机比例厘左耍弘航滴城比tih転、1皿咖做一冊也1.1HA.H2辱北氐足I11「F游理 西艇,誠iir加S二耶世2.UI4AMrJtK.罰I?询区,民iim下頼匚 耐直一京脳2.93JA4S1镇je乱 削i鲜h,艮枉中下呻x”世南僵1.S0I7JIIKICK.诗起圍K.氐江叩下網仁Hl甘罠JJELLBKE.Dt hSifK.壯北K典帝贰、的腔汕气I.5fcI2.M{口 1羽1下曲;H rfjK肛北更,就焦 W.旧业雷v U %耕纭说tw1忠出汀中内蒙占Eli域幣建氐、申嗣K fl-ttli宀地1JI匮上岛陳L«(一 1左「4仆哉区.曲変Pi出闵域汕裁试.曲向必华jtuwt0.7* kKi& t简匝IX、曲 A & tfcWM < 一忙江i巾下曲直、皿沟■.华肌*.OI3jD1此上話悍展”厨甫甫应1勺爭卮匮忙我淸製区,怖附区,丙机电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一)东北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共划分为兴安岭林区、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长白山地林农区、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等4 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4.49亿亩,平均等级为3.59 等屋±141塗耒暮却織M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2.34 亿亩,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52.01%主要分布在松嫩 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两侧高平原和长白山地林农区的部分盆地中,以黑土、 草甸土、暗棕壤和黑钙土为主,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 1.80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40.08%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建三江平原、大兴 安岭东侧高平原,长白山地、辽西低山丘陵和辽东山地周边的中下部,以暗棕壤、草甸土、 黑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较好,基础地力中等,灌排能力基本满足,部分耕地存在 盐渍化、潜育化、障碍层次和瘠薄等障碍因素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35 亿亩, 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7.90%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地势较低处,小兴安岭至 黑龙江延伸地带,长白山、辽西低山丘陵和辽东山地的坡中坡上,以草甸土、暗棕壤、黑钙 土和风沙土为主。
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较差,基础地力较低,土壤结构松散,农田基础设施 缺乏,灌溉条件不足,存在盐碱、瘠薄、潜育化、障碍层次、酸化等障碍因素,并伴有风蚀 和水蚀危害这部分耕地要注重推广少耕免耕技术,减少对耕层的扰动,降低风蚀水蚀风险, 同时要针对障碍因素进行改良,培肥地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大部分区域,共划分为内 蒙古北部牧农区、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长城沿线农牧区等3 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为 1.33亿亩,平均等级为6.28 等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0.17 亿亩,占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耕地总面积的12.76%主 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平原及土默川平原,这部分耕地海拔相对较低,整体地势较 为平坦,以栗钙土、草甸土、褐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 地面积为 0.52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38.79%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麓及大兴安岭南 麓区域,以栗钙土、褐土、黑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一般,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设 施较薄弱随着近年来农田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灌溉能力有所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有所提 高。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64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48.45%主要分布在阴 山南麓与北麓区域,以栗钙土及盐化或碱化的草甸土为主,耕地中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偏低, 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这部分耕地灌溉水资源缺乏,干旱威胁严重针对土壤养分含量整体 偏低问题,应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性 状针对阴山南麓与北麓及西辽河平原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应通过增加地表覆盖物等方式, 减缓风蚀水蚀针对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突出问题,应通过选择节水型作物,推广水肥一体 化节水技术、节水型耕作制度等,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不适宜耕种且难以进行整治的耕地,应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三)黄淮海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 北部共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山东丘陵农林区和黄淮平原农业区等4 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3.21 亿亩,平均等级为4.2等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29 亿亩,占黄淮海区耕地总面积的40.15%主要分布在鲁 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前平原、豫东和豫中平原、淮北平原、北京东部和天津南部平原。
土壤 类型以潮土、砂姜黑土、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以轻壤土和中壤土为主土壤理化性状良好, 养分含量较高、无明显障碍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1.58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 面积的 49.22%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豫东和豫中平原、鲁中南和鲁东丘陵中下部、淮 北平原、北京东部和天津南部平原土壤类型以潮土、褐土、棕壤、砂姜黑土为主土壤养 分含量中等,灌排能力基本满足,部分耕地受轻度盐渍化影响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 为 0.34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10.64%主要分布在丘陵上部、平原区局部高地、滨海 低地,以粗骨土、棕壤为主这部分耕地有的土层浅薄,灌溉设施缺乏,应重点完善配套农 田水利设施,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有的受土壤盐渍化 等因素限制,作物产量较低,应完善排水设施,控制地下水位;对胶东地区存在的酸化问题, 应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以改良四)黄土高原区包括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中、东部,青海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和河南省西部地区,共划分为晋东豫西丘 陵山地农林牧区、汾渭谷地农业区、晋陕甘黄土丘陵沟壑牧林农区和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等 4 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 1.70 亿亩,平均等级为 6.47 等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0.22 亿亩,占黄土高原区耕地总面积的13.16%主要分布在 黄河、渭河和汾河河谷的一、二级阶地,晋东南的长治、晋城河谷盆地和豫西的洛阳、汝州 河谷盆地,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好土壤以褐土、潮土为主,剖面发育完整,养分含量较高, 障碍因素不明显,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55 亿亩,占该区耕 地总面积的 32.08%主要分布在黄河、渭河和汾河河谷的高阶地,黄土高原东南部的高原 沟壑区和陕西无定河、宁夏清水河、青海河湟和甘肃景泰川谷地,以及太行山和豫西山地的 低山丘陵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中等,灌溉水源缺乏,部分耕 地水土流失严重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93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54.76%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丘陵沟壑区和长城沿线风蚀滩地区,前者地表起伏破碎、坡度 大、侵蚀非常严重,后者气候干旱、土层浅薄,立地条件很差土壤以灰钙土、灰褐土和风 沙土为主,质地较粗,结构松散,土壤养分极度贫乏,农田基础设施缺乏针对黄土高原区 低等级耕地障碍因素,应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恢复坡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大力发展 节水灌溉,努力扩大水浇地面积实施整修梯田、修复地埂等田间工程措施,提升水土保持 能力通过秸秆覆盖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培肥熟化土壤,着力改善耕层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五)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河南省南部及安徽、湖北、湖南省大部,上海、江苏、浙江、江 西省(市)全部,福建、广西、广东省(区)北部,共划分为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 鄂豫皖平原山地农林区、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浙闽丘陵山地林 农区、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等6 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3.81 亿亩,平均等级为4.72 等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04 亿亩,占长江中下游区耕地总面积的27.27%主要分布 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环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 金衢盆地、南阳盆地、韶关盆地等区域,以水稻土、红壤、砂姜黑土为主这部分耕地基础 地力较高,地形起伏较小,土层深厚,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无明显障碍 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2.08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54.56%主要分布在 淮北平原、低山丘陵下部和滨海岛屿区域,以潮土、紫色土为主。
这部分耕地地形有一定的 起伏,土层较深厚,具备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灌排条件较好,土壤养分处于中等水平评 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69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18.17%主要分布在丘陵、山 地中上部及沿海区域,以黄棕壤、棕壤、褐土为主,立地条件较差,地形起伏较大,土壤养 分贫瘠,基础地力较低,水利设施条件落后,灌溉条件不足,部分耕地存在障碍因素处于 丘陵山区的低质量等级耕地,田间基础设施较差,应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沿海地区的 低等级耕地存在盐碱等障碍因素,应综合采取工程洗盐、农艺压盐、物理阻盐和化学改良等 方法进行改良针对复垦后有机质含量低、盐分含量高的新垦滩涂耕地,应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阻断盐分在土表的集聚六)西南区包括重庆市与贵州省全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南部、湖北省与湖南省西 部、云南省和四川省大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共划分为秦岭大巴山林农区、四川盆地 农林区、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牧区、黔桂高原山地林农牧区和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等5 个二级农业区总耕地面积3.14亿亩,平均等级为4.98 等西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土-:世壬车晨转士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0.69 亿亩,占西南区耕地总面积的22.12%。
主要分布在成都 平原、汉中平原、云贵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