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化验 分析规程 游离氯的测定.doc
6页游离氯的测定方法一 DPD 分光光度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饮用水和循环冷却水中游离性氯的测定,测定范围是0.1~1.5mg/L( 以 Cl 计)2 分析原理在 pH 为 6.2~6.5 时,水样中的游离氯与 N,N—二乙基—1,4 —苯二胺硫酸盐( 简称 DPD)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该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游离氯的含量成正比,在波长 510nm 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 试剂和仪器3.1 试剂分析方法中,除特殊规定外,只应使用分析纯试剂和符合 3.1.2 规定的水3.1.1 次氯酸钠溶液:活性氯浓度为 5.2%(m/m)的溶液3.1.2 水( 不应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水):三级水必须按下述方法检验:取两只 250mL 锥形瓶,在第一个瓶内放置 100mL 被检验的水和 1g 碘化钾(3.1.5)混合,1 min 后,加入 5.0mL 缓冲溶液(3.1.3)和 5.0mL DPD 溶液(3.1.4)混合在第二个瓶内,放置 100mL 被检验的水和两滴次氯酸钠溶液 (3.1.6)混合,2 min 后,加入 5.0mL 缓冲溶液(3.1.3) 和 5.0mL DPD 溶液(3.1.4)混合。
若在第一个瓶中无色,而在第二个瓶中出现淡粉红色,则水(3.1.2)符合质量要求若三级水不符合质量要求,必须按下述方法处理:将 3000mL 三级水置于烧杯中,加入 0.50mL 次氯酸钠溶液(3.1.1) ,混匀,盖上玻璃盖,放置至少20h,然后去盖用 H 型紫外灯(9w)插入水中,或在强日光下照射 10h 以上,脱氯,再按上述方法检验,如不合格,仍需重新处理3.1.3 缓冲溶液: pH 为 6.5用水(3.1.2)分别将 46.0g 磷酸二氢钾、60.5g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和 0.8g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解后,移入 1000mL 容量瓶中,用水 (3.1.2)稀释至刻度,摇匀,转移到 1000mL 试剂瓶中备用3.1.4 N,N—二乙基—1,4—苯二胺硫酸盐(以下简称 DPD)溶液:1.1g/L溶液在 250mL 水(3.1.2)中加入 2.0mL 浓硫酸并溶解 0.2g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 1.1g 固体无水 DPD,用水 (3.1.2)稀释到 1000mL 混匀,置于棕色瓶中,防止受热一个月后或当溶液变色时,则须弃去重新配制3.1.5 碘化钾 (GB1272)3.1.6 次氯酸钠溶液:活性氯浓度约为 0.1g/L 的溶液。
称取约 2g(精确至 0.001g)次氯酸钠溶液(3.1.1)用水(3.1.2)稀释至 1000mL 混匀3.1.7 硫酸(GB 652)溶液:(1+17)溶液3.1.8 氢氧化钠 (GB 629):80g/L 溶液3.1.9 碘酸钾 (GB 651):C(KIO 3)=1.006g/L 溶液称取 1.006g(精确至 0.0002g)碘酸钾,溶于 200mL 水中,移入 1000mL 的容量瓶,并用水(3.1.2) 稀释至刻度,摇匀3.1.10 碘酸钾(GB 651): C(KIO3)=10.06mg/L 溶液移取 10.00mL 碘酸钾溶液(3.1.9) 置于 1000mL 容量瓶中,加 1g 碘化钾(3.1.5),用水(3.1.2)稀释至刻度,摇匀使用时须当天配制1mL 该溶液相当于 10ug Cl3.1.1 硫代乙酰胺 (CH3CSNH2):2.5g/L 溶液3.2 仪器3.2.1 722S 型分光光度计及 3cm 玻璃比色皿3.2.2 100mL 容量瓶4 分析步骤4.1 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碘酸钾标准溶液(3.1.10) 0.00、0.30、1.00、3.00、5.00、7.00 、9.00、12.00、15.00、20.00mL 分别置于 100mL 容量瓶中,第一个容量瓶内加 1.0mL 硫酸溶液(3.1.7)混匀,1 min 后加 1.0mL 氢氧化钠溶液(3.1.8) 混匀,用水 (3.1.2)稀释至刻度,摇匀。
依次将其余容量瓶逐个按同样方法操作各容量瓶中溶液相对应的氯含量分别为0.00、0.03、0.10、0.30、0.50、0.70 、0.90、1.20、1.50、2.00mg/L(以 Cl 计)在 250mL 锥形瓶内,加 5.0mL 缓冲溶液(3.1.3)和 5.0 mL DPD 溶液(3.1.4)混匀,立即加入第一个容量瓶内的溶液( 不冲洗 )摇匀,控制显色时问在2min 内,用 3cm 比色皿,在 510nm 波长处,以水(3.1.2)为空白,测定其吸光度依次将其余容量瓶逐个按同样方法进行显色和测定操作,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氯的含量(mg/L ,以 Cl 计)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4.2 水样的测定于 250mL 锥形瓶中,加 5.0mL 缓冲溶液(3.1.3)和 5.0mL DPD 溶液(3.1.4) 混匀,加入 100.0mL 水样(原水样 100mL 或适量原水样稀释至 100mL),摇匀,立即加一滴硫代乙酰胺溶液(3.1.11)摇匀用 3cm 比色皿,在 510nm 波长处,以水(3.1.2)为空白,测定吸光度5 分析结果水中游离氯含量按下式计算: VCLmgl0.1)/(式中:C—与吸光度相对应的游离氯的质量浓度, mg/L(以 Cl 计);V—所取水样体积,mL 。
100.0—将水样稀释后的体积, mL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两位小数6 允许差两次测定结果之差值不超过 0.03mg/L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7 注意事项7.1 若水样中氯含量超过 1.50mg/L(以 Cl 计),则适当减少取样量,但应以水(3.1.2)稀释至 100.0mL7.2 测定中应严格控制 pH 值为 6.2~6.5 之间,pH 值低时,一氯胺的一部分会与 DPD 显色,从而使分析结果偏高7.3 测定前比色皿需处理:用次氯酸钠溶液(3.1.6)注满比色皿,1h 后,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再用水(3.1.2)洗净8 备注本规程参照 HG/T 2023—91 编制方法二 邻联甲苯胺目视比色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不含 NO2–或 NO2–含量很低(NO 2-<0.3mg/L 不影响测定)的水样中游离性氯的测定,测定范围是 0.1~1.00mg/L 2 分析原理水样中的游离性氯与邻联甲苯胺作用,生成黄色或桔黄色的二盐酸醌式邻联甲苯胺根据颜色的深浅与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测出水样中游离氯的含量3 试剂和仪器3.1 试剂3.1.1 磷酸盐缓冲液3.1.1.1 磷酸盐缓冲液储各液将无水磷酸氢二钠置于 105~110 ℃烘箱内烘 2 小时,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至室温,准确称取 22.86g。
将磷酸二氢钾同上法处理后,称取 46.14g将它们用水溶解于同一烧杯中,稀释至 1000mL,静置 4d 后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滤液即为储备液3.1.1.2 磷酸盐缓冲工作液 (pH=6.5)移取储备液 200mL 加水稀释至 1000mL 即可3.1.2 重铬酸钾一铬酸钾溶液分别称取 4.65g 和 1.55g 经 105~110 ℃烘箱内干燥处理过的铬酸钾和重铬酸钾于 500mL 烧杯中,加磷酸盐缓冲工作液(pH=6.5)使其深解后,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用磷酸盐缓冲工作液稀释至刻度3.1.3 邻联甲苯胺溶液将 0.14g 邻联甲苯胺二酸盐 (3,3—二氯酸二甲基联苯胺)溶于 50mL 水中,边搅拌边加入 50mL 盐酸 (3+7),搅匀后装入棕色瓶中保存有效期 6 个月)3.2 仪器100mL 具塞玻璃比色管一套4 操作步骤4.1 标准色阶的配制按下表所示的比例分别准确移取重铬酸钾一铬酸钾溶液以及磷酸盐缓冲工作液于 100mL 具塞比色管中,混匀游离氯浓度,mg/L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重铬酸钾—铬酸钾溶液, mL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磷酸盐缓冲工作液(pH=6.5),mL 99.0 98.0 97.0 96.0 95.0 94.0 93.0 92.0 91.0 90.04.2 水样测定吸取适量水样于 100mL 具塞比色管中,加入 5.0mL 邻联甲苯胺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迅速混匀,30 秒内与标准色阶比较求得水样中游离氯的含量。
5 允差结果平行差≤0.03mg/L6 注意事项6.1 标准比色溶液应保存在暗处,当产生沉淀时就不能使用6.2 当不进行空白试液时,若铁含量在 0.3mg/L 以上,亚硝酸根大于0.3mg/L,锰含量在 0.01mg/L 以上干扰测定每 100mL 试样加 3mL (10g/L)1,2—环己烷二胺四乙酸溶液可消除铁及锰干扰6.3 试样为碱性时,加盐酸 (1+1),用 pH 计把 pH 调到约 7另外显色时溶液的 pH 常在 1.3 以下6.4 标准色阶的梯度和各自游离氯的含量,可根据水样实际加以调整7 备注本规程参照 GB/T 14424—93 编制方法三 余氯快速测试方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饮用水和循环冷却水中游离性氯的测定,测定范围是 0.025-1.00mg/L2 分析原理水样中的游离性氯与 DPD 作用后根据颜色的深浅与比色卡比较,便可测出水样中游离氯的含量3 试剂和仪器余氯快速测试盒4 分析步骤取一只洁净的比色管加余氯试剂 10 滴,再加待测水样至管的刻度线 (如水样混浊可先放置澄清),摇匀放置 3 分钟,自上而下与标准比色卡目视比色,与管中溶液色调相同的色标即为水样中余氯含量(mg/L) 。
如用单眼比色观察效果更佳5 注意事项若水样温度低于 15℃应预热至 15℃以上(用手握管 ),再按上述方法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