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时期口语化称呼.pdf
24页1 陈高华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元史学会会长 他撰写的《论元代的称谓习俗》 对于研究元代的瓷器墨书,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尤其是为元代瓷器墨书上出现的“奴”“驴” “儿” 等含义的正确解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参考元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的王朝中原地区,比如元大都的北城, 生活着很多的西域来的色目人,全国各地也都有他们的生活存在,如集宁路他们的名称中,有对应的汉字对译的写法这些也是元代瓷器墨书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这些墨书,对于进一步了解西域人对中原陶瓷种类喜爱的倾向,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该论文阐述精彩,内涵丰富,是研究元代瓷器者,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兹摘录内容如下:论元代的称谓习俗《浙江学刊》,2000/05,123~130 页陈高华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元史学会会长) 【内容提要】称谓是说话人称呼他人或自己使用时的名称,可以分为一般称谓、亲属称谓和人名称谓等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过2 去很少有学者涉及的元代称谓习俗作了深入的探讨一(一)汉族一般称谓元代,男性之间交往,凡是对方有一定身份地位,便称之为“官人”对同辈男子常以“哥哥”相称官人”表示尊敬,“哥哥”则在尊敬之外,又有亲切之意。
此外,在高丽汉语教科书《朴通事》 和《老乞大》 中, “官人”、 “哥哥”之称随处可见,元代杂剧中亦多有这样的称呼与“官人”近似的称呼是“舍”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周同知之子称为周舍(注:关汉卿作,《元曲选》第 193页而在《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中,罗李郎以织造罗缎致富,有一个义子名叫汤哥, 终日饮酒非为酒家上门“叫汤舍付酒钱”,罗李郎说: “咱家谁做官来, 叫汤舍 (注:张国宝作, 《元曲选》第 1569 页 )说明称“舍”本来限於官僚贵族子弟,但实际上富户子弟亦已被称为“舍”了高丽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多处出现与 “舍”有关的称呼, 例如: “夜来两个舍人操马” ; “孙舍混堂裏洗澡去来” ; “好大舍,那裏下著裏” ; “一个放债财主,小名唤李大舍”; “孙舍那丑廝”; “你去东鼓楼北边王舍家裏,买3 一两疥药来”等等(注: 《朴通事谚解》卷上,第52 页,第 96页,第 106 页;卷中,第 191 页,第 198 页;卷下,第 273 页可见“舍”用得很广泛,有一定社会地位人家的子弟,甚至成年人,都可称为“舍” 以“舍”相称,也有尊敬之意说话人在称对方为“官人” 、 “哥哥”、 “舍”时,自己往往称“小人”,这个称呼含有谦恭之意。
有的自称“小可”,如杂剧《看钱奴冤家债主》中管账的门馆先生便是如此注:佚名作,《元曲选》第1589 页 “小可”与“小人”意义近似年长的男性称为“老汉”或“老子”,有时也用以自称杂剧《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中,罗李郎便以“老汉”自称(注:张国宝作,《元曲选》第1578 页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私访的韩魏公自称“老汉”,衙门的吏员不明他的身份,称之为“老子”、 “庄家老子”、 “老汉”(注:岳伯川作, 《元曲选》第 492-494 页《朴通事》中称站赤官员为 “为头儿老汉们” (注:《朴通事谚解》 卷中,第 153 页 年青的男性,则称为“後生”杂剧《相国寺公孙合汗衫》中,财主张义问落难的囚徒赵兴孙:“兀那後生,你那裏人氏,姓甚名谁?”(注:张国宾作,《元曲选》第 121 页 )杂剧《朱砂担滴水浮沤记》中,白正指责王文用: “你小後生家不会说话 ” (注:佚名作, 《元曲选》第 389 页 )“老子”、 “老汉”、 “後生”一般是平民的称呼4 对於地位较低的男性,则称为“汉子”、 “小廝” “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注:陶宗仪:《辍耕录》卷八《汉子》 杂剧《相国寺公孙合汗衫》中,陈虎落难讨饭,员外张义给他酒喝,并问: “兀那汉子,你那裏人氏,姓甚名谁?”(注:张国宾作,《元曲选》第119 页。
) 《朴通事》中一段记载说: “我家裏一个汉子,城外种稻子来,和一人汉儿人廝打来那廝先告官,把我家小廝拿将去监了二日 ”这段话裏“汉子”和“小廝”是同义词,都指仆役而言元代文书中有“放牛小廝来哥”之名,是个雇工(注: 《元典章》 卷四一《刑部三 ?不道?采生祭鬼》但“小廝”有时也用来泛指小孩对於读书人,一般称为“秀才”,以示尊重之意元朝的蒙古统治者习惯称汉族儒生为“秀才”,窝阔台汗下令“选拣好秀才”教蒙古子弟“学汉人文字” ;忽必烈的令旨:“道与燕京秀才每者宣圣庙田土都归秀才管理(注:《析津志辑佚 ?学校》 ,第 199-200 页民间亦流行这样的称呼高丽汉语教科书中不止一处提及:“秀才哥,你与我写一纸借钱文书”; “秀才哥,咱们打鱼儿去来如何不去,你这金榜挂名的书生,那裏想我这渔翁之味” (注: 《朴通事谚解》卷上,第110 页;卷下,第 359 页读书人一般自称“小生” (注: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元曲选》第247 页佚名:《逞风流王焕百花亭》 ,5 《元曲选》第 1425 页 元代还有一个用途广泛的称呼 “先生”对於有文化的人均可称为先生,高丽汉语教科书 《朴通事》记 “这几日我家裏有人去,先生你写与我书捎的去。
(注: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280 页 )又记,两位中国文人谈话,以“先生”相称;两人对高丽来的秀才, 亦称为“先生” (注: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 371-375 页杂剧《萧淑兰情寄菩萨蛮》中,张世英在萧公让家“作馆宾” (教书), 萧公让之妹之萧家嬷嬷 (女管家)见他时均称之为 “先生” (注:贾仲名作, 《元曲选》 第 1532-1536页为财主收账的也称为先生(注:佚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 《元曲选》第1592 页打卦、算命的也称为先生(注:佚名: 《玎玎璫璫盆儿鬼》 , 《元曲选》第1389 页;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 , 《元曲选》第1716 页此外,元代的道士均称为先生,无论在官方文书中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元人陶宗仪说:“娘字,, 今乃通为妇女之称,故子谓母曰娘,而世谓稳婆曰老娘, 女巫曰师娘 ,, 谓妇人之卑贱者曰某娘,曰几娘,鄙之曰婆娘 “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未尝有称夫人、 郡君等封赠者 (注: 《辍耕录》 卷一四《妇女曰娘》 )年长的妇女,称为婆婆(注:佚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 《元曲选》第1600 页;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 , 《元曲选外编》 第 574 页。
) 年青的女性, 称为小娘子 (注: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元曲选外编》第264 页;乔孟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 《元曲选》第 17 页 ) 、大姐(注:史九敬先:6 《老庄周—枕胡蝶梦》 , 《元曲选外编》第389 页富户或有地位人家的未结婚女子, 称为小姐 (注: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元曲选外编》第261 页 “吴中呼女子之贱者为丫头” (注: 《辍耕录》卷一七《丫头》 ) ,即女奴二)汉族亲属称谓元代汉族的亲属称谓和前代大体相同,概括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远近而有不同称呼,可以分为父系称谓 (祖父、父、伯、叔、子、兄弟、孙、堂兄弟等)、母系称谓(祖母、母、姨母、女、姐妹、 堂姐妹、孙女等)、姻系称谓(岳父、 岳母、舅父母、表兄弟姐妹等)几个类别亲属之间的称谓复杂而且严格元代汉族人名称谓比较复杂首先是小名、大名之分小名是幼年时使用的名字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中,包拯审理王氏三兄弟打杀人一案,先看文卷, “文书上写著王大、王二、王三打死平人葛彪”包拯便说: “这三个小斯,必有名讳,更不呵,也有个小名儿 (注:关汉卿作, 《元曲选》 第 638 页 ) “名讳” 就是大名, 正式的名,同时还应有小名儿。
从现存文献来看, 元代汉人的小名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取吉利的字样,如福童、安童、喜童等7 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 中,岳孔目的儿子,“唤做福童” (注:岳伯川作,《元曲选》第490 页杂剧《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中,韩弘远“早年亡化过了,所生两个孩儿,一个唤做福童,一个唤安童”(注:杨文奎作,《元曲选》第 454 页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铁匠李四的儿子“叫做喜童”(注:关汉卿作, 《元曲选》第842 页另一类是以动物名为小名,如驴哥(注: 《元曲章》卷一八《户部四?嫁聚?女婿在逃依婚书断罪》 ,参见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 ( 《元曲选》第315 页) 薛仁贵小名薛驴哥 、驴儿(注:《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四?嫁娶 ?定婚女再嫁》 ) 、百家驴(注:《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四?嫁娶 ?兄死嫂招後夫》 ) 、 顽驴 (注:陶宗仪: 《辍耕录》卷一三《中书鬼案》前者用“福”、 “喜”等字样,祝愿孩子前程远大;後者以动物为名,希望孩子容易养活其心态实际上是一样的除上述两种之外, 元代还流行以数字为小名最有名的是元末起义首领张士诚小名九四,他的兄弟张士德小名九六(注:《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
) 後来成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常遇春,曾祖名四三,祖重五,父六六(注:宋濂:《常开平王神道碑》 ,《宋文宪公全集》 卷四 这种情况在元代是相当普遍的为什以数字为名, 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可能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年龄,有的可能用数字表示辈分和行序有一种意见认为,用数字作人名元代独盛,这是不确的元代这种现象很多,但唐、宋8 亦不少,可见由来已久又有一种意见认为,元代“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也是不很准确的 (注:见愈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引《德清蔡氏家谱》,吴先生力主此说,见《朱元璋传》第2-3 页,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现存元代文献(如《元典章》 )便记载了不少元代“庶民无职者”的大名(官名)(注:参看洪金富:《数目字人名说》 , 《史语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二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只能说,以数字为名者,以普通百姓居多,这应该是他们缺乏文化所致,并不是政府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大名又称学名、官名,是正式的名字,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元代人们的大名,有二字,有一字,而以二字居多名字中排辈的现象很普遍, 即同一辈的人使用同一个字作为标帜孔子後裔的排辈最为严格,有元一代,先後有五代衍圣公,即孔元措——孔治——孔思晦——孔克坚——孔希学。
但孔元措与孔治之间隔了一以“之”字排行的一代所以,元代孔子後裔实际上是六代,分别以元、之、水(这一代多水旁单名)、思、克、希排行当时孔氏後裔有南、北宗之分,北宗在曲阜,南宗在衢州(今浙江衢县) ,是北宋灭亡时迁过去的虽有南、北之别,但排辈的字是一样的,例如与孔治同辈,南宋的头面人物是孔洙注:陈高华: 《金元二代衍圣公》 ,见《元史研究论稿》第328-345 页 )民间亦是如此,如上举张士诚之例,兄弟数人的大名均以“士”排行,分别是士诚、士信、士德、士义官僚、世族成员和文人9 在大名之外,一般又有字和号,例如忽必烈的谋士姚枢字公茂;窦默字汉卿,又字子声;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彼此之间称呼时常以字而不以名,用以表示亲近和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皇帝对汉族大臣, 常常以字而不以名称例如,忽必烈出征云南时对儿子真金说:“姚公茂吾不能离,恐废汝学, 今遣窦汉卿教汝 ” (注:姚燧: 《姚文献公神道碑》 , 《牧庵集》卷一五後来,忽必烈为王文统参与叛乱之事质问有大儒之称的许衡时说: “窦汉卿独言王以道,当时汝亦知之,何为徇情不言!” (注:许衡:《对御》, 《鲁斋遗书》卷四 )以道是王文统的字,他原受忽必烈宠信,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因与山东军阀李相互勾结企图叛乱而被处死。
窦默在事先曾揭发过王文统,而许衡却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