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五篇.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16380800
  • 上传时间:2022-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五篇民情日记一:梁山深处听民声黄龙山延伸到合阳的部分叫梁山,因山上有武帝庙,老百姓也称其为“武帝山”,山脚下散 落着好几个村子山里面究竟有无人住,一直想亲自寻访上午,顺着金水沟河道溯流而上,行 至山内五、六里处,发现路边竖着石堡镇十亩地村和野鸡岭的牌子,才知道已跑到黄龙县地盘了 随折身而回,在三个山头环抱的一处坡地上,来到了河西坡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就山势修成横竖5 条单面巷道,每家基本都有窑洞,住宿 条件比较传统,条件稍好的人家在前院修建了平房顺着村北木瓜树旁边的一条土路,行走300 米左右,来到一家没有围墙,没有大门,院墙上贴着低保户的人家,前院是已经废弃的猪圈,后 面是三面窑洞,走进北边的窑洞,见到两位拄拐的老人,经聊天得知,老人叫李富刚,50 年前从 黄龙山里来此落户,已经76岁,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与73岁老伴王小凤住在窑洞里相依为命, 生育了三个儿女,给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孩子后却因意外身亡,女婿李安朝再婚后在 村里别处建了房,与他们分开生活,平时照顾也不多,由于户口未分开,所以老两口的低保金也 一直在户主李安朝的一卡通上,二女儿外嫁,儿子也入赘到甘井镇那边,老两口身边实际并无人 照料,由于行走不便,很少出门,甚至院子一棵杏树上挂满熟透的果子都无法采摘,看到家中来 人,老人就赶紧搬来凳子让我们自己摘着吃。

      在李富刚老人家中,没有见到上墙的脱贫明白卡, 也没有见到帮扶工作袋、帮扶手册和政策一本通,仅在院墙上见了医生包联的牌子,在窑洞里见 到医生的联系卡,谈论中得知,两位老人的低保金由女婿领办,他们并没有花到一分钱,暴露出 低保金管理中的问题,应当协调解决针对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和病痛缠身的实际 应该健康扶贫、助残扶贫和低保救助三管齐下,加上落实生活照料等措施,老两口的生活才有可 能好起来在村子中间随机走进一家贴有贫困户标志的家中,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主人在南墙边开地种 了些辣子、茄子、黄瓜等蔬菜自给自足聊天得知,户主叫庞建军,前年因肺病手术欠了不少外 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母亲80 岁,患有脑梗,每年都要住两三次医院,女儿外嫁,年前举债建 了 80平方米的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过年才回来呆几天,家里的7 亩苹 果树和 6亩花椒树基本都靠雇工,因干旱缺水和管理不善,收入也不高这户人家应是典型的因 病致贫,但是在这家却没有见到医生包联相关信息和材料,帮扶干部是村里的组长王彦民,但脱 贫明白卡上填写有漏项,产业扶持填写不具体,危房改造填写内容与上面的选项相矛盾,帮扶手 册上的入户记录填写到3月 10日,便再没有记写。

      看来干部入户的基础资料工作不精细,镇上要 加强指导和检查走了两条巷道,又发现一家贴着医生包联的牌子,进去后才得知,78 岁的严榜录十多年前丧 女后,与老伴相依为命,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法定赡养人,吃水靠自 己拉,烧柴靠自己剁,依靠国家发的五保金维持生活,老人对国家的政策也很满意,心愿就是解 决村上吃水难的问题但在这一家中,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帮扶干部卢润学(村支书)的脱贫明 白卡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年人均纯收入计算不正确,错将五保金计入年人均纯收入二是五保 户纳入有偏差,老两口按政策都应纳入五保户,但实际仅将严榜录一个人纳入回来路过村委会,和村支书交谈得知,全村有90 户,380 多口人,两个自然小组,产业基础 还不错,大多都是核桃、苹果和花椒等经济作物,基本没有空白地贫困户有18户58人,多是因 灾或因病致贫,大部分由村上的干部包联来到村脱贫攻坚作战室,看到制度上墙,资料柜里摆 放整齐,随意翻看了两本工作纪实,发现彭文学等村干部的工作纪实记写得都比较简单,想看村 里的脱贫规划,干部翻了好一会都没有找到,只能作罢我问村里还有什么困难,村支书说主要 是群众吃水难问题,平时村民用的是黄龙山里的浅表水,因干旱等原因会产生季节性断流,每年 仅有 5、6个月的正常供水,更谈不上地里的浇灌了。

      看来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是这里群众的第一大 愿望,水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生产生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告别村支书,沿着蜿蜒的山往回走,路边的植被郁郁葱葱,远处的武帝山巍峨挺拔,回望着 渐行渐远的河西坡村,我在想: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这里群众最难的问题 是吃水,那就从吃水难的问题入手解决我们基层脱贫攻坚就应该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百姓,紧 盯问题抓落实,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民情日记二:走进申西特困户申西是洽川镇申东村的一个自然村,相传在明末时期,秦驿山下,一申姓督军曾在此驻军打 仗,故取名申督村,解放后更名为申东村,沿用至今刚进巷子,第三家就是贫困低保户李三民的家,他正在门口收拾捡回来的废旧纸箱和蛇皮袋, 我说去家里坐坐,他赶紧把废品豁到一边,腾出地方让我过去,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灶台,锅盖上 布满灰尘,旁边不锈钢盆里放着几个已经熟透的西红柿住的是过去生产队的饲养室,已经破旧 不堪,不足 10 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物什,一个土炕占了大半个屋子,炕上摆着十几个馒 头,两块砖当作枕头,被子已经旧得发黑,揉成一团,白色的蚊帐经过烟熏也已成了灰黑色,一 张三屉旧桌子上,摆着一台14 英寸的老式电视机,一个电壶也是有皮无胆,已经不能使用,电饭 锅旧得不成样子,加上北边靠墙一个无腿水泥柜,房子里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抬头看着已经被熏 黑的屋顶,听着塑料纸糊的窗户呼呼作响,感觉家里已经穷到底了。

      聊天得知,老人曾生养过一 个孩子,但不幸因病夭折,如今老两口依靠国家低保、残疾补助和捡拾破烂维持生计我问每个 月捡破烂能收入多少钱?老人面露难色,说没多少钱,就一百多块走进院子,中间堆了不少柴 禾,旁边栽了几行葱,后院搭个简陋的草棚,里面养着一只奶山羊李三民告诉我这只羊是村上 扶贫送给他的,羊奶卖不出去,自己就喝了,并没有经济收入,但把身体补得还不错我问老人 愿不愿意搬进敬老院,老人说愿意,但又放不下村上发的羊,还盼望冬季多下几个羊羔,养大发 羊财走时,我再次建议住到敬老院更好一些,他表示乐意,并想听取村支书的意见聊天中, 老人时不时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对帮扶干部王建锋(洽管委)和第一书记孙素霞的工作非常满 意,说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同一条巷子的胡建英也是低保贫困户,51 岁,没有成过家,没有上过学,一个人吃住在家 据他讲,五间旧厦房属于他和弟弟的共同财产,自己住门口一间半,里面三间半是他兄弟一家四 口的,弟弟拖家带口在县城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家里仅有的1.6 亩地全种着麦子,自己也偶尔 挖莲菜打点零工增加收入我问为什么不种些菜,卖了好增加收入他说自己不认识称,不会骑 车,也算不清帐,对大额人民币也没有概念,只认识1元和5元面额的人民币。

      我问每月低保金怎 么领取?他说有弟弟帮他,低保存折交给弟弟保管,没有钱他弟弟会给他看来胡建英虽没有文 化,但却与家人相处和谐,住的房屋虽然有些破旧,个别地方偶有漏雨,但尚且安全能住,就是 家里没有女人帮忙打理,显得有些凌乱看到脱贫明白卡上的帮扶干部是种有完(村妇女主任), 问他干部平时来家里不?他说经常来,每个月都来好几次,翻看工作纪实发现记写的次数确实不 少,但可能文化程度不高,记写相对比较简单,胡建英不会写字,大都摁着手印问他有什么困 难?他乐观地说没有什么困难拐到另一条巷道,看到李海民家的房子修建得还可以,家里有电视空调,挂着低保贫困户的 牌子我还有些纳闷聊天后才知道,房子是在外工作的三弟帮忙建的,电视和空调也是三弟给买 的李海民 65 岁,患有腰病和腿疾,说话结巴不利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是个聋子,但会 说话,与人也很少交流,家里的4 亩地都栽种着花椒,已经开始挂果,树下套种点蔬菜自给,平 时都靠妻子打理,今年花椒结得比较好,收入可能会不错我问儿女情况?他痛苦并结巴地说, 有个儿子,31 岁了,跟着亲戚在外面打零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都还没有成家我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人介绍,也娶不起媳妇。

      我问干部帮扶情况,他说种有完经常来家里关心 生活,很负责任,对帮扶工作表示满意问他有什么困难和困惑?他说,现在的政策都好着呢, 全家愿望就是能给儿子娶个媳妇在村委会,村干部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村主任康红涛说起村上的情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也熟记于心,对答如流,看来平日里工作还是很扎实的了解到申东村有9个 村民小组,524户2079人,贫困户69户229 人,贫困比例11%,虽然村里人均仅有三分耕地,但 黄河边有2 万多亩水地种莲养鱼,产业有特色,收入很不错,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挖莲打工,收 入也不菲看来这个村脱贫产业好,支部主动抓、干部真实帮、贫困户埋头干,脱贫有指望虽 说洽川镇在 2016年已经整体脱贫,但村与村之间还很不平衡,就在一个村里,依然有个别贫困户 生活困难,有的还极为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精准的落实“一户一法”,把扶贫工作进行到 底民情日记三:黄河岸边访临河临河,紧邻黄河站在村东头沟畔上向东望去,宽阔的河面尽收眼底,对面山西的河岸清晰可 见顺着曲里拐弯的沟边,可以看到多处地方挂着滑坡危险的警示标志,几条巷子的群众已迁往 村西边安全地带,留下坍塌的旧房屋和一些残垣断壁。

      走到一户房屋很破旧人家门前,看到门半 开着,便推开门打招呼,却没有人应声,门洞靠墙盘了个炉子是用来烧饭的,三间半边厦房年代 已久,院子里种了些茄子、辣椒等蔬菜,准备出去时看到墙上挂着脱贫明白卡,便上前看了下, 卡上显示户主叫刘德信,因病致贫,但帮扶规划栏里却是一片空白,帮扶干部是供电局分公司的 赵建文出了门,看到对面门口坐着两位70 来岁的老人,便上前搭话聊天,老人赶紧邀我进家里 院子很宽敞,但房间却很狭小,一张床占据了大半个房间我问他是不是贫困户?他说因为儿子 在西安买了个车,在数据清洗时被剔除了我问他有意见没?他说么意见,是国家政策的硬杠杠, 谁都没办法在聊天中得知老人叫刘发祥,74岁,曾在2013年患病做了好几次手术,2014年又因 车祸摔断了右腿,至今走路都不太利索,儿子再婚后一直在西安打零工,平时很少回来,孙子是 他们拉扯大的,已经25 岁,在西安一家酒店打工,逢年过节会回来陪他们,有时还会给点钱贴补 家用,他们的担心是孙子的婚姻问题和在外面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我问他对门刘德信的情 况,他叹了口气,说刘德信是可怜人,已经80 岁了,一个人在家生活,儿子多年不回,孙子在韩 城打工,因为家里穷,快30 岁了还没有娶亲,平时偶尔回来照看下老人。

      看来这个家庭确实困难 爷孙俩相依为命,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打工的孙子身上,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却是个急待解决的问 题刘善才曾是村里的老会计,说话耿直爽朗,妻子刘连绒个子不高,当过十几年妇女队长墙 上的脱贫明白卡显示为一般贫困户,问他干部帮扶情况时,他们表示很满意,说供电公司的贺永 信很负责任,每月来好家里几次,经常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平时也会通过相互联系看来, 我们的干部只要能经常走访贫困户,心平气和拉拉家常,与群众多交流、多沟通,问暖嘘寒,群 众都会很满意再聊天得知,家里的二亩七分地都种了麦子,基本没有收入,儿子在西安打工, 娶了长安区的媳妇,生的双胞胎已经四岁了,一家四口都在西安,平时也很少回来翻看帮扶手 册发现 2017年的帮扶规划没有填写,帮扶内容较为简单,没有具体帮扶措施,以入户了解情况居 多在村中间看到一户门上贴着低保贫困户,便走了进去,见到刘建仓夫妇,告诉我低保户是他 的哥哥刘绪仓,已经80 岁了,无儿无女,属五保户,两个礼拜前,征得老人同意后,送去了县城 敬老院,前两天自己过去看望时,老人吃住都很好谈到自己家情况,老两口看上去有些伤心, 说自己的孙子患有脑积水,已经10 岁了仍行走不便,也没有上学,儿媳妇在家专门照看,儿子刘 红龙常年在铜川洗煤厂工作,挣的钱基本上都给孙子看病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