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利用日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6页南京市利用日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南京市利用日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蔺昕摘要:文章利用El本利用外资分行业比重表中详实的数据,对南京市近两年来日资企业投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阐述了南京市在利用日资上的困难及不足,并提出了针对南京市利用El资的对策建议.关键词:El资;外商投资;利用;现状分析;对策建议1.南京市近两年日资企业投资情况:2006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投入金额都有所下降.在大形势的影响下,南京市近两年Et资企业投资情况也相对2006年的高峰时期,在不同行业有不同情况的下降.2007年全市共计注册日资企业20个,合同外资13138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221万美元.2008年1—11月份,全市日资注册企业比2007年有所下降,共计10家,合同外资也下降到7562万美元,可实际使用外资却大幅提升,达到3308万美元.通过对南京市2007年及2008年利用日资情况比较,2008年日资企业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的项目数有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70%下降为2008年的40%,而其他的服务业的比重则有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7年的投资实际利用金额仅12万美元,2008年的统计中已占日本当年在南京市投资的10%.另外,其他类别的服务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生产制造业虽然投资的个数比例在下降,然而在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仍然占据”第一把交椅”.由此可见,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并不是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仍然在推进地方表1日本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分行业比重表(2007年01月一2007年12月)金额单位:万美元编制单位:南京市外经贸局作者简介:蔺昕,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April2009表2日本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分行业比重表(2008年01月一2008年11月)金额单位:万美元编制单位:南京市外经贸局经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也可以分析出,生产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转移,由少数的尖端制造业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生产制造任务.针对目前的这种局势,我们在今后的投资促进工作中,不仅不应该忽视对生产型行业的招商力度,更应该把重点的工作目标放在越来越集中的有实力的高科技生产型公司.2.南京市在利用日资上的困难及不足(1)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对外投资更加谨慎.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态度比较慎重,一般都要经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可行性研究之后,才确定投资意向,投资方式,投资地区,投资规模和对象等.因此,日本企业的投资决策普遍要比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企业花费的时间长.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加谨慎.金融危机不仅使日本企业的生产体系遭到破坏,海外投资收益恶化,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商业贷款也无法按时收回,这些不良的债权ADri12009造成了困扰日本的新问题.金融危机暴露出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削弱了日本投资者对这一地区的信心.由于”接触传染效应”,加之我国近期的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及贸易,投资,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种种疑虑增加了投资风险预期.此外,日资企业对南京市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历史因素等还有一些隐忧,对南京市的一些投资限制,政府行政干预有顾虑,这都可能成为投资的”拦路虎”.(2)南京市同周边城市和地区为争夺日资而展开激烈竞争.吸引日资一直是近几年南京市外资利用的重点.同时,由于日本同我国地理位置接近,外资到位率高,经营期限长等良好特点,多年来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招商重点,因此,对日资的吸引,更成为省内外资吸引的竞争对象.以江苏省”日资高地”无锡市为例.无锡市在2006年之前,对日的外资吸引重点在制造业方面.2007年开始针对日资投资重点转移到服务外包行业,无锡提出由”无锡制造”向”无锡服务”的战略转型,在对日的服务外包中彰显“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高叠加效应.而在苏州高新区的日资企业也从原来的完全生产型,开始涉及到研发型,从简单的低端制造发展成为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就地转换为产品.随着2009年金融危机,低端制造业会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被淘汰,而针对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的竞争矛盾也会更加突出.南京市要在这一轮的竞争中胜出,除了要有优惠的政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产业平台可以承接日资企业的技术和资金转移以及更加多功能,全方位,快捷方便的服务体系.(3)目前日资在南京市的投向大多在低端产业.由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以取得稳定高额利润为主要目标,因而把大部分资金都优先投向短期可以回收的服务性行业及纺织,机电等利润高的制造业.因此,南京市目前的日资企业大多数还是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科技研发,高端服务业方面还缺乏龙头型日资企业.目前,南京市制定的10大产业链中的很多项目仍缺乏日资企业的身影,尤其在一些新兴领域,不仅缺乏大型El资企业,甚至是El资吸引的空白领域.3.针对南京市利用日资的对策建议(1)加大对日本大型企业进行重点产业招商的力度.2009年日本国内仍然面临金融危机的打击,日资企业也面临如何到海外寻找发展机遇的问题.在此刻为日本企业做好产业转移,必然会促成更多的日资企业落户南京,提升南京的日资企业实力.目前,南京市的日资企业中虽然不乏有夏普,富士通等大型日资企业,但是,在很多符合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上的,还缺乏龙头型的El资企业加入.因此,必须在研究南京市产业的基础上,分析和联络对应的日本大型企业,争取促成双方进行产业交流和沟通,最终落户南京.(2)加大政策倾斜,加快日资进入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速度.目前,南京市已出台了一些外资扶持政策,但是,对于日资企业的转移还缺乏强力度的政策扶持.日资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自身的集聚效应,另外一方面重视政策的特殊性.针对日资的该特点,建议南京市出台吸引日资的政策.(3)加大企业间的平台交流.多年来,南京市坚持在日本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全市目前在日本企业中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多数招商活动仅局限在政府层面的介绍,更多的日资项目在对接的过程中仍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中方企业进行交流,更无从合作.建议在城市宣传推广之外,举办小型的企业对口交流.促成13资企业从业务上首先转移,从而做到真正的产业转移.(4)打造南京市吸引日资企业的软环境.目前,南京市日资企业相对较为零散,因此,缺乏对日资企业的软环境的集体打造.无锡,苏州等城市则将日资企业统一集中,并在周边配备了适合日资企业生存的软环境等.目前,南京市还缺乏在软环境上的投入.①在环境建设上,要做到投资环境与生活环境并重.一是营造透明的行政环境.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相比,日商似乎对政策更敏感,对行政环境的透明度要求也更高.尽管南京市政府各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一些日企对此仍颇有微词.结合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各机关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日企提供透明的政策,办事标准和程序.二是营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目前,来南京生活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与其他城市相比,南京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却略显不足.在苏州新区,有一条日本街,六七十家日本酒吧和餐厅在此营业;有的酒店甚至专门从日本请来雇员接待日本商人.而在南京,可供外国人居住的公寓太少,日式餐厅也不多,很多日本人在饮食起居,子女上学,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感到了明显的不便.因此,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建设一批日本工业园区,设立日语国际学校,创建日本风情街,培养和引进日语人才,要让13商感觉到”生活在南京就好像生活在日本”,为日资大量进入创造更好的条件.②在项目管理上,要做到招商环节和后续环节并重.一是完善招商环节的管理.招商是项目管理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往往注重引进外资的数量,而忽视对外资项目的质量要求和经营趋势分析.如从长计议,招商引资不应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而是要根据城市定位,产业布局的需要,尽可能选择污染小,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重视项目引进以后的后续管理与服务.在调研中,一些企业反映:招商中推出的”一站式服务”,我们很欢迎,但这个服务局限于”前道”,企业来了以后,遇到问题就没有”一站式服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外资项目管理上的缺陷.因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各级政府应把外企的运行效益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强对开业企业的有效监管,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把握企业的新动向,并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应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通过”外向型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或“日资企业快速联系绿色通道”等形式,完善各综合部门的联络制度,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定期交流企业在生产运行中的信息动态,集中解决需各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各部门联动来提高对日资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应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在税收征管上,要做到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并重.一是优化纳税服务,为日资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方便.对于国税机关来说,一方面要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除了面上的宣传外,还要针对日企普遍关心的政策问题举办专题,专场或现场咨询活动;另外一方面要加快优惠政策的兑现速度.根据13资企业经营特点,帮助他们及时享受”双高企业”“出口型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尽可能加快出口退税的办理进度;要有针对性地了解13资企业的服务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充分体现13资企业投资效益.保护国家正当利益.(编辑孟燕)April2009潮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