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歼轰-7“飞豹”.pdf

1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172569
  • 上传时间:2018-09-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9.2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歼轰- 7“飞豹”是中国 70 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的全天候多用途歼击轰炸 机,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共同研制该机主要 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明星,早期称为轰—7目前该机 的改型歼轰 -7A 已具备全天候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而随着解放军近年对其的不 断改进,多种型号的飞豹变型机也不断出现,大幅提升了飞豹战力目录概述 研制背景 机身布局 机载系统 武器装备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 概述 研制背景 机身布局 机载系统 武器装备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 展开编辑本段概述飞豹改进型在 1998 年第二届珠海航展上,中国歼轰-7 歼击轰炸机首次公开亮相,并获得了 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豹,在建国50 周年大庆中刚刚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歼 轰-7 飞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经过中国广大科研人员艰苦努力,性 能更先进、功能更全面的歼轰-7A 列装中国空军,已经成为空军远程打击又一只 有力的铁拳 机名: FBC-1 绰号:飞豹 制造商: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武备: 23毫米双管机炮PL-5 空空导弹 C-801 ,C-802 对舰导弹,最大载弹量6500 千克 机身长: 22.325 米 最大飞行速度: 1.6 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 15500米 机身高: 6.575 米 最大起飞重量: 28457 千克 作战半径: 1650千米 翼展: 12.705 米 乘员: 2 发动机: 2 台 WS9 秦岭涡扇发动机编辑本段研制背景来谈谈歼轰 -7 研制的背景。

      1974 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 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 航程较 远, 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 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 在 1975 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 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 、轰-6 速度太慢, 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 航程又太短 (1500 千米) ,且 载弹量仅有 2000 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 型飞机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 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 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 分别满足海空军 的需求在计划中, 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 能基本一致 1976年 6月,三机部下属各单位的设计精英云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时 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 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 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歼轰-8 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 -8 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 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

      沈飞以米格 -23MC为基础,改歼-8 机头进气 为两侧进气配置, 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 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 由 20000 米、M2.0下降到 15000米和 M1.75),增大载弹量 (由 2200 千克到 4500 千克) 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 千米以上 南昌厂的强 -6 型强击机的设计思想则更加超前从60 年代到 70 年代这段 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业也产 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 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7, 以及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 的精华,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 年 代末开始,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总设计师陆孝彭 坚持下,吸收部份米格 -23 的设计经验,已经开始设计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 作为强 -5 和歼-6 的共同后续机南昌厂确定的强-6 方案,采用悬臂式变后掠翼 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 千克的涡扇 -6 涡扇发动机从外 形来看,强 -6 就像是 F-16 和米格 -23 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涡扇-6 发动机出 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底子薄弱、技术力量不足,变后 掠翼设计所带来的焦点移动与飞机控制矛盾等各种问题无法解决。

      最终强-6 项 目中途夭折这时,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重兵,高密度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建 成,进攻威胁咄咄逼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终于在1977 年 11 月,西安 603 所在统一内部争议后, 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 一种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 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 603 所确定了传统设计和线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路 子,力图使该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新歼轰的竞争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之 后歼轰 -7 最终确认由西安的603所负责研制据称当时赋予该项目“70 工程” 代号 之后,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 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 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 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 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 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 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 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一争论一下子 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 进入 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 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 多项新装备研发计划被迫终止, 包括歼 -13, 强-6 等最重要的装备发展项目下马。

      同期的歼轰 -7 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1982 年英阿马岛一战,阿 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 “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 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 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 11 月,歼轰-7、歼 -8 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 所先后完成了歼轰 -7 结构, 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 相配套的 新一代“鹰击 - 8”(YJ8) 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 月,国家拨专 款更新 603 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603 所在没有 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提出了标准设计“20 年不落后”的口号,主要负责 人为陈一坚在此后10 年“飞豹”的研制过程中,仍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 峻考验 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等水平 最初 限于条件,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 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 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 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

      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 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 翼根有填角 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 大后掠单垂尾 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 由于目前还不详的原因,歼轰-7 非常早的公开曝光,这与我国保密体制似 乎不符在 88 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曾展示歼轰-7 的模型同时在香港《现 代军事》杂志上, 603所长期刊登歼了“轰 -7”广告,相信资历老点的爱好者都 会记得现在装备部队的歼轰 -7,与 88 年的模型和广告画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后座舱上设有一具超高频通讯天线,垂直尾翼前缘也增加了长方形的电子战 天线,垂直尾翼的布局构型类似米格-23,木制垂尾顶端的水平扰流稳定片已不 复见 实物与模型的最明显差别在于进气道外形,原形机进气道呈矩形, 其后方有 两个类似米格的方形辅助进气口,而模型进气道略呈圆形, 与 AMX 攻击机或轰 -6 相近,并且没有原形机上的辅助进气口不论实物或模型, 都在主翼的襟翼外侧带有前缘锯齿状结构 (Dog Teeth) 和翼刀,可增强低速大攻角飞行时的操纵性和 稳定性,阻延主翼失速发生 这种锯齿状设计多见于1960年和 1970年代的战斗 机,例如幻影 F-1 和“幼狮”,符合发展时代背景,但传操纵系统(FBW) 问 世已显落后。

      而且翼刀和锯齿都会极大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 中只有 JAS-39仍保留锯齿结构歼轰-7 和歼-8II都隐约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 体现了中国在苏联突然撤出后长时间都不能摆脱苏式设计的惯性 最为遗憾的是,“飞豹”的翼刀是在当时无法确认新的气动布局和控制手段 是否还需要翼刀辅助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而加装的 研制成功后, 经过多年研 究,确认该翼刀毫无用处,于是在后来的改进型中翼刀被取消 总设计师陈一坚向刘华清同志介绍“飞豹”刘华清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对我军 80 年代后成果丰硕的装备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动力瓶颈综上所述,“飞豹”的机体、 气动、火控系统均为我国自行研制 但其发动机涡扇 -9 则是进口货,十几年过去了,直到最近仍未能彻底实现国产 化,成为了歼轰 -7 的一大瓶颈在研制过程中, 发动机一直是困扰整个进程的一个瓶颈因为各种原因, 斯 贝发动机在“飞豹”研制之初极可能阻碍飞机批生产,影响部队装备 我方人员 在 1991 年 5 月去英国罗罗公司探讨超 -7 飞机动力选项之一RB-199发动机时, 有关人员介绍了英国空军退役的F- 4H飞机装的斯贝发动机的有关事宜,表示通 过检修分别给出 300、500、700d' 时剩余寿命,我方认为可以考虑引进这些发动 机。

      后这一计划被搁置, 一度出现原已进口的斯贝发动机全部用尽,新生产的“飞 豹”已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1994年初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建议:先装前苏联米 格-29 飞机的 RD-33发动机,以后再换装由624所研制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 该建议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同意,后来因海军和工业部门都认为行不 通,由总参装备部于 1994年 7 月 25 日_27 日在南苑空军后勤部招待所开专家会 讨论“飞豹”飞机改装中推发动机问题 会上海军、军科院、国防大学的教授专家们都一至认为:“飞豹”飞机总重 量吨位适当,双人、双发、中等展弦比、中等后掠角布局很好,作为能对地、对 海、对空作战,载弹量大,功能多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很适合未来实战要求;要 求尽快、尽早、尽量多生产这种装备可靠性高、 低空胜能好的斯贝发动机的飞机 重新研制的中推周期可能要很长,所以实在行不通, 此事也就作罢 关于过渡用 前苏联米格 -29 的 RD-33发动机问题,会上也说一下,主要是推力小不能保证飞 机的性能, 且改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改后的试验工作也很多, 需要重新进行定 型试飞,仅此也就无法再多论证了 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 海军和工业部门主 管人员做了大量工作, 最终领导上同意采购上述尚有剩余寿命的斯贝发动机,飞 豹“换发”的风波就算平息了。

      “飞豹”装稳定、 可靠性好的斯贝发动机, 保证了 9 年 1600架次定型试飞, 以及后来到部队试用并承担“9910”任务都证明是成功的; 坚持不换发的大方向 已经并且将继续证明是对的 总之,没有成熟的发动机是不能换的由于大方向 定了,在飞机研制、生产不断发展,急需更多发动机的时候,还是下决心购买了英国退役的“堪用”、“堪修”的斯贝发动机近80 台,实际能使用的发动机55 台,以应国产涡扇 -9 没出来前的急需国产涡扇 -9 是英国斯贝 (SPEY)MK202 发 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 MK202 最大推力 9,305公斤,推重比在6.5 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 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出资5 亿英镑,于 1975 年 12 月 13 日与罗尔斯·罗伊斯 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 年 3 月,603所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 开始试制该发动机 1979 年 7 月 25 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 斯·罗伊斯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 完成装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