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详细注释.pdf
4页1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详细注释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 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2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 ,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4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 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①,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②,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③,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④,从间道绝其辎重⑤;足下深沟高垒⑥,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 “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⑦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⑧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①涉:渡②喋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③樵苏后爨(cuàn,窜):师不宿饱意思是谈临时打柴割草,烧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樵:砍柴苏:割草爨:烧火做饭④假:借⑤间道:隐蔽小道辎重:军需物资,此指粮草⑥深沟高垒:深挖战壕,加高营垒⑦十则围之,倍则战:语出《孙子·谋攻》: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倍则分之” 意思是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他对阵⑧罢:通“疲”。
5韩信使人间视①,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 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②,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③,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④,曰: “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⑤:“诺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⑥,2 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⑦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⑧,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⑨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①间视:暗中探听,窥伺②萆:通“蔽”,隐蔽③空壁:全军离营④裨将:偏将,副将⑤详:通“详”,假装⑥大将旗鼓:主将的旗帜和仪仗⑦陈:同“阵”,打仗时的战斗队列⑧平旦:天刚亮⑨复疾战:此三字疑衍⑩逐利:追夺战利品。
遁走:潜逃6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①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①购:悬赏征求7诸将效首虏②,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③,今者将军令臣等反 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④?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⑤,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 “善非臣所及也 ”②效:呈献,贡献首虏:首级和俘虏③以上二句语见《孙子·行军篇》: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面而背之 ”意思是说, 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后面临水倍,背靠,背向④以上二句语出《孙子·九地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 然后能为胜败 ”意思是说, 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而获胜⑤素:一向,平素拊循:抚慰,顺从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士大夫:指一般将士8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①不朝从:不朝见,不从行②鞅鞅:通;“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③不:相当于“否”9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①,仰天叹曰:“子 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②人言公之畔③,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④,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⑤,吾从此助公信乃3 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⑥,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⑦,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众皆贺国相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⑧,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⑨。
①辟:退避使周围的人离去②信幸臣:亲信,宠幸的臣子③畔:通“叛” ④从中起:从京城起事为内应⑤弟:但,只管又写作“第”⑥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⑦上变:上书皇帝告发非常之事党:通“倘”,或者、万一绐:欺骗⑧儿女子:妇女小孩子⑨夷:诛灭10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 恨不用蒯通计 ”高祖曰:“是齐辩士也 ”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 “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①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亨之通曰:“嗟呼,冤哉亨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 “秦之纲绝而维弛②,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③,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 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④乃释通之罪①自夷:自取灭亡夷:灭尽②纲绝而维弛:比喻国家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纲,网上总绳维,系物的大绳③鹿:与“禄”偕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④置:赦罪,释放11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①,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②,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③,则庶几哉④,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⑤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⑥,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①行营:四处寻找、谋求②冢:坟墓③不伐已功二句,语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伐与矜,都有夸耀自满的意思④庶几:差不多⑤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杀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⑥集:通“辑”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韩信话题 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加工:同一样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评价在我的记忆里,“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似乎, “韩信 “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韩信,当年能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后来还不是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唉和周勃还厉害!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耻辱,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试想,如果韩信后来毫无“成就 “,只是一个浑浑匪熏过日子的小混子,那么,人们会不会转而评价说:“那是一个从年轻时就不知廉耻的东西。
但是,我们却把韩信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的行为夸奖成4 多么了不起的举动,是不是因为韩信后来有权得势了?生活中常常有“豆腐渣 “变成 “一朵花 “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感情惹的祸 《可耻的韩信》节选)话题 2:转折材料加工: 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 “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木婴渡军 “、 “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 “等, 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 “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
(2003 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转折》节选)话题 3:性格与命运材料加工: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节选)话题 4:人格材料加工:人常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将才之过,是忍辱负重,是大才不拘小过,我却怀疑其中有谬误之处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正值少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将来韩信成不成大事谁也不知道,如何便说他是大才不拘小过呢7 所以,韩信受胯下之辱,与他后来的纵横沙场毫无关系倒是后人通透了韩信的一生后,才牵强附会说韩信能忍辱以成大才韩信受胯下之辱实则是韩信厚颜无耻之举,缺乏气节之过中国文化重视人格自尊,讲求骨气, “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早为国人所提倡。
韩信丧失人格,正是体现于胯下之辱,即使是后来韩信成就了将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勋,仍然有很多的人骂他“无耻胯夫 “,何也?这难道不与他的人格丧失有关吗?故我今日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