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89134382
  • 上传时间:2022-11-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  【题解】  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为规范的要求  【原文】  4.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住的地方有仁爱的风俗才好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 ②择不处(chǔ)仁: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爱风俗的地方处:居住 ③知:通“智”,聪明  【语译】  孔子说:“居住在仁的环境中最好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哪里算是聪明?”  【解读】  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里仁为美”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

      孟母三迁择邻里”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的人作邻居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  【原文】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注释】  ①约:贫困 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语译】  孔子说:“不仁的人,既不能长在贫困中,又不能长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运用仁道  【解读】  本章谈“不仁者”和“仁者”处世的区别  “不仁者”,应属于“小人”,“鄙夫”,卑贱之人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只有仁者才具有乐山而又宁静的品德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意思是非宁静者无以“处约”,也无以“处乐”因其浮躁,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

      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应用什么药方呢?用“仁”你不论是仁者也罢,智者也罢,均需用“仁”尽管仁者或智者对“仁”的态度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为道德本体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各个方面,尽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仁”作为行为规范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诲人不倦”精神的体现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注释】  ①能好(hào)人:用正确的标准喜欢人好,喜爱 ②能恶(wǔ)人:用正确的标准恨人恶,厌恶  【语译】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真正的爱人和真正的厌恶人  【解读】  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

      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引杨伯峻注)   【原文】  4.4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注释】  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语译】  孔子说:“如果立志在仁德上,那他就不会有恶行了  【解读】  本章谈积善和积恶  “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一心向善,恶便会减少,善积则恶消,所以说:“苟志于仁矣,无恶矣  【原文】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⑤,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是人之所欲:这是人所期望得到的是,代词欲:欲望  ②不处也:不接受,不享用  ③得之:应为“去之  ④恶(wù)乎成名:怎么能成名恶乎:即“乎恶”,在何处  ⑤造次:仓促、紧迫  【语译】  孔子说:“财富和高贵,是人的本性欲望所要求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而得到,不去享有。

      贫困和低贱,是人所厌弃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也不会趋避的君子如果离弃了仁德,凭什么成名呢?君子即使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弃仁德,仓促、紧迫时必定紧守仁德,颠沛流离时也同样紧守仁德  【解读】  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的本性,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说:“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损欲”,“禁欲”,进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 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但他却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同理,“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以“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仁”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也罢,“施人”也罢,以“仁”、“道”为衡量标准,“仁”、“道”的标准,具体为“立人”、“达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准,这标准便是“时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②,我未之见也③  【注释】  ① 尚:超过    ② 盖:大概    ③ 未之见:即“未见之”没有见过这种人  【语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喜欢仁德而又讨厌不仁德的人。

      喜欢仁德的人,把仁德奉为至高无上;讨厌不仁德者,他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让不仁德的事施加在自己的身上谁能在一天之中,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倾注在仁德的修养上呢?我没看到力量不足的或许有这样的人,可是我还没有见到过啊!”  【解读】  本章谈“仁之易”  “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理解较难,表面看,可以理解为“好仁德的人讨厌不仁德的人”,这是主谓结构作“未见”的宾语,是两个人实际上应该将“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看成并列结构,作“未见”的宾语,是一个人,并列结构与后文恰好相接,构成双起双承式的结构关系,层次清楚好仁者”和“恶不仁者”,讲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礼记? 表记》记载孔子说:“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无欲而好仁者”,“仁以为己任”,仁德发自于内心,无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也是由“无欲”而来,“无欲则刚”,“刚”则“无畏”因此我们说:“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是一个仁者的两个方面,前者无欲于内,后者无畏于外,两者又内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好仁者,无以尚之”,意思是“内心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无话可说,“无以尚之”,无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为最高标准。

      无畏而恶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码标准,也就是无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东西不施加在我的头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好仁者”是责己,责己则严,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无以尚之”,“恶不仁者”是责人,责人则宽,仅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一种消极的宽恕之道不论是对自己做到“无欲而好仁者”,“仁以为己任”,还是做到“无畏而恶不仁者”,对求“仁”者来说,都有难易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求“仁”之难,难于上青天,孔门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了颜回一个人,也仅仅是“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仁”许之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智者可治天下,仁者可辞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实行仁德却是难而又难的事说求“仁”之易,因为“仁”发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至矣犹如孟子所说,“为长者折枝(挠痒痒,或做按摩),非不能也,不为也,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不能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圣人发出折枝之感叹!不是做不到,“非不能也”,而是不用力去做,“不为也”孔子又说:“我还没有见到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也说的是行“仁”之易说其容易,是指“仁”可以从生活琐事些微细小处入手说其不容易,求“仁”须日积月累,毫不懈怠,几十年如一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又的确不容易。

        文中三次出现“未见”一短语,第一次未见未见好仁者以仁责己,恶不仁者以恕责人第二次“未见”未见责己恕人以求仁而力不足者第三次“未之见”,是对前两次“未见”内容的总结反复申说“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行文章法整严;圣人浩叹求仁之艰难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语译】  孔子说:“人们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别观察过错,就知道仁还是不仁  【解读】  本章孔子谈“观过知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是犯错误,有高下优劣之分仁者”的错误,是白璧微瑕,“不仁者”的错误,顽石之玷,错误的性质与类别相去甚远成语有“观过知仁”,语出于此这也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之一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译】  孔子说:“早上得闻人生至理,晚上死去都行  【解读】  本章谈“闻道之难”  “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