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版).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手可****6
  • 文档编号:597863975
  • 上传时间:2025-02-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资源分享店铺 网址: 号:kingcsa333绝密★启用前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

      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

      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l.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2分)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 (2分)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灯笼红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1分)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 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 _,在昼犹昏;_ _,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 _苏洵《六国论》)(3)_ 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4)_ _,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5)何时倚虚幌,_ _杜甫《月夜》)(6)潭中鱼可百许头,_ 柳宗元《小石潭记》)(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_《中庸》)(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 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 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 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