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状况调查研究以宁夏高校学生为例.pdf
37页宁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状况调查研究--以宁夏高校学生为例 姓名:谢海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人类学 指导教师:马宗保 2011-03 摘摘 要要 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并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民 族文化,它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各 个方面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的交往、碰撞、融合加剧,回 族文化在与主流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作为民族文化血脉 继承者的当代回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遵从和传承也受到极大挑战 本文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以宁夏部分高校的回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他们对回 族传统习俗、宗教的基本认知、态度和遵从状况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回族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 民族文化传统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回族青少年如何更 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使回族的优秀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字关键字: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 Abstract Based on the value of Islam, Hui culture is a new form culture assimilates other nation's culture in China. It contains religious beliefs, values and outlook, ethics, behavior standards, customs, culture, art, etc.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various thoughts and culture contacting, conflicting and fusing. The Hui culture inevitable to be influenced so that have some chang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main culture. It is also a big challenge for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Hui, who have to inherit their culture, to order their traditional conventio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 make a survey of some Hui students in colleges of Ningxia. From their attitudes and compliance of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religion, to analyze them how to make efforts and face the problem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to investigate how the young Muslim carry forward their national culture better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era. Key words: Hui nationality , College student,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 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与研究目的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 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独特性,并对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回 族文化是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在中国本土碰撞、对话、调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 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借取和吸收汉文化,并保持着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过程 在回族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回族传统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族青少年在家庭教育、 经堂教育、社区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下了解并习得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形成特有 的价值观同时在当前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回族这一特殊的人类共同体在与不同文化的 接触碰撞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一点在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 少年身上尤为突出青少年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这一时期既为青 少年心理发展提供动力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挑战与挫折对于回族青年而言,除了具有其他 民族青少年共同的身心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宗教身份的获得和宗教信仰的形成 随着回族城镇化人口的迅速增长,居住在城镇的回族人民呈散居状,青少年一代对母族文化的 接受基本上靠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完成功课,以求考上大学,对母族文化 的教育大多有所忽视部分城镇回族青少年只知道回族是不吃猪肉的民族,其他的传统文化知 之甚少为此,在这些地方的回族中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根本不关心、不接受自己民 族文化的传承,另一个极端是用纯宗教的思想试图扭转这一危机,出现了家长要求子女到清真 寺学习宗教知识,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笔者因长期生活在回族地区, 在与回族群众的交往中发现,如今许多回族年轻人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已逐渐淡化,其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与汉族无异,回族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因此认为当代城市回族青少年能 否继续保持并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这一民族能否继续保持自身独特文化的重要前提, 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理论背景 一、研究意义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整个生产方式, 渗透于全民族的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 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现代化的进行, 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 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一 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 另一方面, 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都应保有本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自身具备某种传递和 延续生命的手段,有一整套自己的传承机制这种文化传承机制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 自身的再生产并行不悖,甚至与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共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内容过去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民族文化的纵向传承是在自然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而现在,它们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
改革开 放以来,由于我们一直有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明确目标,所以无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 引进,还是制度文化的引进,都体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其主要作用是正面的、积 极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引进积极东西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泥沙 俱下的情况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只顾崇拜西方文化,轻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民族文化知 之甚少的现象,随处可见 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并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 民族文化,它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各 个方面然而,随着通讯、交通等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国民教育的不断普及,回族地区与其 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与主流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回族文化不 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当代回族青少年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 态度越来越冷淡,对本民族传统及信仰的遵从状况也受到挑战本文通过对宁夏高校的回族大 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回族大学生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的遵从状况,来探讨当前的时 代背景下,如何能使回族青少年保持并发扬回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回族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 承下去。
二、理论背景 1、文化传承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历史过程,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人类文化连续不间断 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 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与文化的横向传播不同,它 主要在代际间纵向传递文化传承机制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第一,文化传承是一种社会强制人的社会属性使每一个人生来就处在某个社会群体中, 成为该社会的一员,并浸沐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毫无选择余地地承袭这种文化,并又把这种 文化传给后代,形成一种基因复制式的社会强制 第二,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心理传承文化传承是各种文化构成要素的传递,方式也相应地 分为语言传承、行为传承、器物传承等,但最稳定最持久的是心理传承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 这种心理传承往往表现为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构成为民族认同感的核心部分所以文化传 承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文化传承形成文化传统由于文化传承具有稳定和模式化的特点和要求,所以文化 主体根据价值选择所承接的文化为社会所接受 第四,文化传承机制包含着文化的选择机制以价值判断为特征的文化选择机制不仅与文 化传承机制相伴而行,而且制约并促进传承机制的运作,使文化具有阶段性、变异性的特质和 时代特征。
2、濡化理论 文化濡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赫斯柯维茨在其《人及其工作》著作中第一次使用, 以此来表达文化获得和传承的机制文化濡化的作用表现为时间上的连续性,它使得某一文化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宗教信仰、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能够绵延不断地传给下一代,推进传统文 化的薪火相传,最终实现各种特有的文明方式的世代延续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 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类具有两种承继: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一是人类 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濡化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从群体 角度说,濡化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过程的 标志之一正是濡化的过程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代代趋同,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 3、涵化理论 关于“涵化”的概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曾作了这样的界定:涵化是指“因不同文 化传统的社会互相接触而导致的手工制品、习俗和信仰的改变过程。
这个词通常也用于说明这 种变化的结果” 涵化这个术语主要是被美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