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短新闻两篇》赏析(人教版必修1).doc
3页《短新闻两篇》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香港回归,举世瞩目,有关新闻报道自然是数不胜数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不同风格,每个记者都在各显神通但无疑,《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当中最别致的一篇这是一篇风格独具的新闻特写,没有描写中英交接仪式的大量文字,没有群众欢欣鼓舞的激情笔触,有的只是一艘游轮缓缓撤离香港,带着细雨之下的庄重和失意但不可否认,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在新颖的视角描写之下,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感这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亮点很多,从标题到结尾,几乎都可以为人津津乐道,细细品味具体分析如下:(一)标题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要能突出核心,有信息又有新意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大致符合要求把一艘游轮拟人化,跟它告别,难道没有新意吗?是跟一艘游轮告别,也是在跟管治香港一百多年的大英帝国告别,这一语双关的手法,更是巧妙既是实写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又暗含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这一则有突破有看头的标题,看似闲来之笔随意而为,实则用心很多二)导语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突出了三个重点首先是点题,点明了大英帝国国旗降落之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
因为伴随着“不列颠尼亚”号离开的是整个英国管治的结束,这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上空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史实重大三是引出下文以某一时间结束导语,为主体部分的时序叙事打好基础优秀的导语,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这则导语无疑已经做到简短明晰,但韵味十足,语气庄重又不做作,读者想不欣赏都难三)主体主体部分,精彩的地方实在太多,只能挑一些最亮眼的来仔细探讨一下从结构上看,特写的主体采用的是时序结构和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意思是讲,主体部分大致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一个个时间点来讲述整个事件的始末文学手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增强可读性主体部分有九个自然段,大概有四个重大的时间点,(1)时间是4时30分,降旗;4时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2)时间是晚上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3)时间是6月30日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第一分钟,交接仪式(降旗和升旗)4)时间是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整个中英交接仪式的宏大场面,就这样被作者压缩成四个特殊的时间点因为时间点选的有代表性有感染性,所以主题不但没跑,反而被很好的烘托出来。
四个时间点,分得很细,每一分每一秒好像都在感叹,都是在进行“文字直播”这四个点又是四个典型场景的引头,以时间的发展带动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的渐次转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读者读后可不就像饮完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又恋恋不舍另外,因为是根据时序来结构全篇,所以每一段基本上都可以独立成文,又都与标题遥相呼应这一点,很有西方新闻报道的特色而主体部分的文字表现力,就要看它的表达方式了在这篇报道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生动清晰,历史与现实自然穿插,背景资料运用不动声色在细节的交代方面,这篇报道做得很出色,所有的细节都努力做到不蔓不枝,时时紧扣文章主题——历史的终结与开始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 这些描写不仅细致可感,交代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因果,同时也自然融入进不同的历史背景材料,使整篇报道显得丰满,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而这种背景穿插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广场告别仪式中,插入的“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了米字旗”,既不动声色的交代了背景,又制造出历史和现实的镜头,不断交错闪回,十分具有画面感。
另外,在全文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字眼,“在蒙蒙细雨中” ,“此时,雨越下越大”,“ 广场上灯火渐暗”以景衬情,其情更加浓重,更加动人细雨之中,离任港督告别港督庭院,一种气氛已经开始渲染雨势渐大,查尔斯王子宣读赠言,大英帝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结束广场灯光微暗,第二次降旗仪式开始庄重的,又带着点大英帝国的不甘,悻悻然或者失意的这样一种情绪,在环境的衬托之下,就渐渐清晰而在语言上,本文的特色是精确,凝练和庄重的精确性,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4时30分……4时40分……晚6时15分……”,“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 “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一个个数词和基数词的运用,使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生动深刻,也很形象真实凝练性,是指语言既简洁又概括且表现力强,“言简意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中的“凝重”二字,细致的描绘出彭定康在降旗那一刻内心复杂的感情,也许是失意,也许是不甘,也许是心悦诚服因为报道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报道的角度和风格上,都必须要斟酌考虑,做到既不能讽刺英方,又要表达出殖民统治结束的意义。
这个时候,文章的语言就要尽量做到庄重而庄重的语言风格,贯穿了整篇报道,在很多地方,实在叫人回味无穷最突出的,莫过于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十分的耐人寻味一语言罢,引人深思,又令人叹息还有如“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既是背景资料的穿插,又用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达出对于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总之,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另辟蹊径,用崭新的视角,独特的风格,为我们描述了一件历史大事——1997 年的香港回归,叫人回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 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的导语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4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以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最后看结语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二、精彩的细节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万分,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精警的语言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如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 总之,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