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docx
4页灌肠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一、 灌肠技术操作评估(一) 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二) 患者病情、临床诊断、灌肠的目的三) 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四) 评估肛周部位皮肤、粘膜情况二、 灌肠技术操作流程三、灌肠技术操作并发症处理并发症:1、 肠粘膜损伤发生原因:(1)患者紧张,配合不好,肛门括约肌痉挛,插入困难而致损伤2) 操作者操作技术不熟练、肛管润滑不够,即强行插管3) 选用的肛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较硬临床表现: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局部有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溢血或大便带血;局 部水肿严重者可致排便困难预防:(1)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2) 操作者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要轻,插管前充分润滑肛管前端并缓慢插入, 尽量避免反复插管3) 选择型号合适、质地优良的肛管,插入深度要合适,成人插人深度7-10cm,小儿插入 深度4-7cm处理流程:安慰患者一►通知医生一遵医嘱用药一►观察大便性质—记录2、 肠穿孔发生原因:(1)灌肠时所选肛管质地粗硬,型号不合适,反复多次插管2) 插管时动作粗暴,用力过猛,穿破肠壁3) 患者一次灌入液量过多,灌肠压力过大4) 特殊患者灌肠未执行操作规程。
临床表现:灌肠过程中患者突发腹痛、腹胀,查体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预防:(1)选择型号适宜、质地优良的肛管插管时动作应轻缓,遇有阻力时应调整肛管位置或变换患者的体位,避免强行插管2) 严格控制灌肠液流入速度,灌肠袋内液面距患者肛门高度45 -60cm掌握灌肠浓度和 用量3) 伤寒患者灌肠液体量不超过500ml,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m处理流程:立即通知医生一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f记录—重点 交班1、虚脱发生原因:(1)灌肠者年老体弱、全身营养状况差或患有严重心肺疾患,灌肠液流入过快, 液量过多2)灌肠液温度过低引发肠道痉挛临床表现:灌肠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甚至晕厥预防:(1)灌肠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耐受力调整合适的流速2)灌肠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在39-41C,不可过高或过低(高热患者灌肠降温者除外) 处理流程:停止灌肠—立即取平卧位一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吸氧一建立静脉 通路一►心电监护一观察病情一记录4、大便失禁发生原因:(1)灌肠时插入肛管动作粗暴,损伤了肛门括约肌或其周围的血管或神经2) 灌肠时患者心情紧张造成排便反射控制障碍3) 灌入液体过多,速度过快。
临床表现:大便不受控制地由肛门排出预防:(1)插管时动作应轻缓,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及其周围组织2)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鼓励患者加强意识以控制排便3) 操作时嘱病人深呼吸放松,降低液面高度,灌入速度4) 帮助患者重建控制排便的能力,逐步恢复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鼓励患者尽量自己 排便5) 采取仰卧位,臀下放置便器处理流程: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衣物一训练病人定 时排便一►观察肛周皮肤一记录5、 肛周皮肤损伤发生原因:长期卧床或年老体弱患者灌肠后排便次数增多,肛周皮肤长期受潮湿刺激,抵 抗力降低临床表现:肛周皮肤红肿破溃预防:(1)患者排便后及时清洗肛周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正确应用大小便器,防止擦伤肛周皮肤处理流程: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一►遵医嘱对症处理一►观察肛周皮肤一►记录6、 肠道感染发生原因:(1)未使用一次性肛管,灌肠袋,造成交叉感染2) 输入的灌肠液受到污染3) 肠道抵抗力下降临床表现: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的颜色、性状发生改变预防:(1)尽量使用一次性灌肠用具,避免交叉感染2)避免多次,反复插管,减少肠道粘膜的损伤处理流程:评估 f 初步判断一►通知医生一►遵医嘱用药 f 采集大便送检—指 导饮食一►准确记录大便次数一观察一►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