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琴与筝的异同.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840961
  • 上传时间:2018-03-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琴与筝的异同 摘要:琴和筝都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古老乐器,各自有其鲜明特色,从古至今皆 传承不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不论弹琴、弹筝与否,作为对中国文化的 常识性了解,是应该明白琴、筝为何物的;如果是对音乐有造诣的学人,尤其是研究中国 古代文化的,更是应该知道琴、筝的特点然而时至今日“琴筝不分”已经是个普遍的现 象,多数人只知筝而不知琴,甚至弹琴如同弹筝虽然琴人和筝家以及其它音乐研究者不 乏论述,但是因为侧重点不同而各发数端,还没有把二者的异同之处进行系统地整理并加 以明确通过对琴和筝的源流出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的梳理,可以弄清楚琴与筝的 异同之处,不仅能够对此二种乐器获得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并发 扬中国传统音乐也有所指导 关键词:琴;筝;汉;魏晋 琴与筝自然有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历史悠久的弦乐器,而且都是横放在桌上弹奏,都 讲究意境的营造,以五声定阶,指法也有相近之处,如右手弹、左手按弦,有勾、剔、抹 等基本指法,与中国古典文学联系密切,流派众多、有地方色彩,并且皆有雅、郑之辩等 等但是造成“琴筝不分”的主要原因还是不知二者之不同之处,在舞台上常常可以看到 筝的演出而琴却极少在大庭广众中弹奏,在流传下来的传说如知音、广陵绝响,和多种乐 器的词缀如钢琴、胡琴中,仅留有琴的模糊印象,而看到的筝也往往是远观、一瞥而过, 便容易误以为琴筝一物或者只知有筝而不知有琴。

      琴、筝之别为二物,自古而然,它们的 历史如此悠久,既分别自成一家却又相互交错发展,其间各有起伏,它们的不同之处便在 这样复杂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一、源头不同 1、出处各异 琴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很早,可考的历史有三千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弦乐器如《尚 书》曰:“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 1 《诗经》中更多:“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2 ;“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3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4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5 等,可见 琴在先秦时期已经是普遍流行的乐器,上至宗庙礼仪,下至祭祀追悼、宾客飨宴,都可见 到 《定之方中》还说:“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6 ,指出了当时制作琴的材料,与今天无 大差别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 (前433年)出土乐器中,有一 件十弦琴,除弦数差别外,其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 与传到今天的唐琴、宋琴完全一样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也出土一件七弦琴,除弦 数外形制与曾侯乙墓琴相同而关于琴的创制历来传说很多,有伏羲(庖牺) 、神农氏、舜、 朱襄氏的臣子达、晏龙和炎帝,已有学者详加搜集 7 ,在后人的作品里也有反映如曹植 《神农赞》云:“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 8 另外蔡邕《琴操》中还说:“文王武王加 1《尚书》 2《关雎》 3《鸡鸣》 4《鹿鸣》 5《甫田》 6《定之方中》 7李美燕.《琴道于美学——琴道之思想基础与美学价值之研究(自先秦两汉迄魏晋南北朝) 》[M],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 57-60页 8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卷一 [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71页二弦,合君臣恩耶 9 杨雄《琴清英》则说:“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尧加二弦以合 君臣之恩也 ” 10 诸子百家的著作里有众多贤者弹琴的记述,如孔子本身就是个音乐家, 在《论语》和《庄子》两书中有多处他自己弹琴和遇到他人弹琴的记载,还是很有特色、 比较为人所熟知的虽然真正的创造者已经不可考了,但是这些被提名者不是圣主就是贤 臣,使用的场合也比较正式和庄重,可见琴的起点是比较高的,并且是与士大夫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 “琴瑟”一开始是并称的,但到了汉魏时人们就渐渐不知道瑟是什么样的了,现 代才有音乐家将瑟重新发掘出来但是琴始终是在传承着的,即使仅仅为很少一些人所知 而筝,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扣缶、弹筝、搏 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眞秦之声也。

      ” 11 后世则称筝为秦筝 《风俗通义》:“筝,秦声 也或曰蒙恬所造 ” 12 曹丕诗云:“秦筝发新声,长笛吐清气 ” 13 王湾《观搊筝诗》: “虚室有秦筝,筝新月复清 ” 14 则筝在战国时代已出现其名一曰来自其声音效果, 《释 名》:“筝施弦髙,筝筝然 ” 15 一曰来自瑟,瑟的一半即为筝, 《集韵》就持“分瑟为筝” 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16 按此说主要是从弦数考 虑的 《说文》:“筝,五弦筑身乐也 ” 17 《风俗通义》:曰:“按《礼·乐记》:筝, 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改也 ” 18 则筝在战国时期,其形制与筑相似, 是从一种竹制五弦乐器衍变而来,汉时发展为与瑟形制基本相同的两件乐器,共十二弦 阮瑀《筝赋》:“筝长六尺,以应律数,弦有十二 ” 19但是瑟有二十五或二十六根弦, 筝、瑟由于弦数不同,它们的音位排列法亦不相同曹植《箜篌引》:“秦筝何慷慨,齐 瑟和且柔 ” 20 历史上瑟与琴并称,较多地用于宫廷雅乐活动;而筝则主要流传于民间,是 雅俗共赏的古老民间乐器至于筝的创制,亦不可考,只有两处文献提及,晋陶融妻陈氏 《筝赋》:“后夔创制,子野考成,列柱成阵,既和且平。

      ” 21 晋贾彬《筝赋》:“钟子授 筝,伯牙同节,唱《葛天》之高韵,赞《幽兰》与《白雪》 ” 22 筝是由传说中著名的音乐 家创造的,但可考的历史没有琴久远1979年江西贵溪出土的十三弦筝年代早于公元前7 世纪,有学者据此认为筝起源于南方,尔后才在战国时代传到秦、齐、赵等国 23 2、物理性质 首先,音色各异、躁静不同嵇康《声无哀乐论》:“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 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更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锺鼓骇心……琴瑟之体,闻辽 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 ” 24 琴的音量较低, 《风俗通义》曰:“琴者……以其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諠哗而流 9[清]孙兴衍辑(校补).《琴操》 ,光绪乙酉年(2885年)吴县朱氏槐庐家塾:平津馆丛书,卷上,第 1 页 10扬雄《琴清英》 11《史记·李斯谏逐客书》 12《风俗通义》筝,秦声也 13曹丕秦筝发新声,长笛吐清气 14王湾《观搊筝诗》虚室有秦筝 15 《释名》:筝施弦髙 16《集韵》:“秦俗薄恶, 17《说文》:“筝,五 18《风俗通义》:曰:“按《礼·乐记》 19阮瑀《筝赋》 20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卷五[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 页 21晋陶融妻陈氏《筝赋》 22晋贾彬《筝赋》 23宁小静《古筝:承载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J], 《黄钟》2006年增刊:161-164 24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卷五·声无哀乐论 [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6-232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 25 琴的音色极为清静淡远,非常古朴。

      而筝的音量较高,阮 瑀《筝赋》:“苞羣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 ” 19 筝的声音非常清亮而节奏鲜明,极有华 彩现代随着丝弦制作技术的衰微,琴弦和筝弦都不用丝弦而改用尼龙包钢丝弦,使得二 者出音更加脆亮刚直,与古代的琴、筝又有些不同 其次,形制不同琴和筝(从十二弦的算起)制作材料基本相同,而琴小弦少、筝大 弦多琴面上张七弦,用琴面上的轸和用以支撑的雁足固定,并通过轸调弦,弦下无品、 柱、码等支撑扁扁的共鸣箱近似于长方体,通常用梧桐木作成外弧内空的面板,用较硬 的梓木作成地板,面、底粘合为音箱后,髹上厚漆而成时代久远的琴因长期振动发声, 髹漆部分逐渐变化,在琴身上形成各种“断纹” 通长约120厘米,最宽处(肩)约20厘 米,尾端约12厘米,厚约6厘米有伏羲式、神农式、连珠式、蕉叶式、仲尼式、落霞式、 伶官式、凤舌式、绿猗式、百衲等二十多种筝比琴宽一倍多,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 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弦()=12)等部位组成,共鸣体由面板、底板 和两个筝边组成,内有音桥,呈拱形面板多用梧桐木来制作,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 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筝边即筝的侧帮,用木制成筝头用木、紫檀或其它较坚实的木料 制成,由穿弦孔来固定琴弦,侧面有一个出音孔,上有一个音窗。

      筝头与共鸣体相通,扩 大共鸣的范围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筝柱直接放在弦下,可以灵活移动来转掉、调 音样式有平头式、S型式、蝶形式等 第三,装饰风格不同琴上除了髹漆自然形成的纹理以及各自的样式外,没有其它装 饰,古朴无华,历代如此,但是有专门的琴桌,亦是木制,与琴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筝 则装饰华美, 《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 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与其音色相得益彰,有以 美玉为饰的玉筝、瑶筝,以金银为饰的银筝、钿筝,以鸾凤为花纹的鸾筝,现在的筝则装 饰更丰富琴也有金徽玉轸、比较华丽的,但不是主流,而且木材之间更能搭配和谐、使 音色更出彩 第四,指法不同琴和筝都是右手弹、左手按,音域宽广但是琴用肉指弹奏,一弦 多音,有“散” 、 “按” 、 “泛”三种不同的基本取音方式,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 徽位用泛、散、按等不同方法奏出,还可以用双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琴的左 右手技巧共有70多种,能奏出上千种不同音高与音色的变化形态,尤其因为古琴通体平滑, 一弦多音,所以多用滑音,产生“绰” 、 “注”等技法;加上琴有效弦长较长,弦中段没有 筝、瑟、琵琶、扬琴等弦乐器的品、柱、码,所以振动尾音缭绕绵长,在弹弦后的余音上 可以通过左手滑动使尾音产生音高变化,甚至可以上下滑动达七八个音位以上,还有“吟” 、 “猱”等。

      筝以义甲弹奏,其右手指法与琴大致相同,但弦下有柱,左手手法开始主要是 指摇,后来从琴和其它弦乐器借鉴了不少指法,名目众多,只是明朝时筝谱散失很多,到 现当代又得以极大拓展,出现了双手弹筝、轮指、左手戴义甲、走位三指摇以及各种新指 摇,还能够有较短的滑音 此外,弹琴时讲究全身放松端坐,把精神集中到手指上;而弹 筝时则身体要配合乐曲的旋律起伏,整体姿势要求自然优美 二、发展的阶段不同 1、琴的发展历史 琴的形制完善得较早舜弹的还是五弦琴,但后世琴的尺寸与弦数说法不同,著名文 学家和音乐家蔡邕所著《琴操》则说:“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三百六十五日也;广六 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滨池,水也,言其平;滨,宾也,言其服前广后狭, 25《风俗通义》曰:“琴者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 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耶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 事,羽为物 9 则汉时七弦琴已经成为定制,考古学上也有物证但是最古老的五弦琴并 没有立即消失,嵇康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26 在宋徽宗(公元1101-1025)短暂的统 治时期,五弦琴是唯一的在官方音乐会上弹奏的琴,但是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其配乐的 乐器有很大限制。

      而九弦琴只是在宋朝早期太宗皇帝时流行了很短一段时间, 《苑洛志乐》 记《陈氏乐书》曰:“……则雅琴之制,自汉始也宋朝太宗皇帝因太乐雅琴更加二弦, 召钱尧卿按谱,以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九弦按曲转入太乐……” 27以后和其它诸如一弦 琴、两仪琴、三弦琴、十二弦琴等只是作为礼器,金元延用,但明清就不再用 《宋史》: “两仪琴者,施两弦;十二弦琴者,如常琴之制而増其弦,皆以象律吕之数又敕更造七 弦、九弦琴,皆令圆其首者,以祀天方,其首者以祀地 ” 28 又:“昔奉常所用乃以白石为 之,其声沉下,制作简质,理宜改造焉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 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其说以谓汉津,诵其师之说,曰古者圣人作五等之琴,琴主阳, 一三五七九生成之数也师延拊一弦之琴,昔人作三弦琴,盖阳之数,成于三伏羲作琴 有五弦,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