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比较.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89016169
  • 上传时间:2023-03-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比较与分析摘要:本文首先根据京津沪渝各个部门收入占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析比较了四大直辖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情况;为了保证可比性,又根据人均GDP划分相近经济发展阶段,在四大经济发展阶段内比较分析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关键词: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相近发展阶段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研究角度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企业、政府、住户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关系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角度同时进行分析,即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和国民收入使用分配格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从主体分配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即研究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各主体最终所得到的可支配收入份额国民收入各分配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它关系到国民收入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又支撑了国民收入的支出、消费和投资,并进入国民收入的新一轮循环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主要体现的效率原则兼顾公平;而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前提上,政府干预的结果,兼顾效率和公平为了更好的反映各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获得的原始收入,考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本文主要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研究分析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兼并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京津沪渝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才能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从收入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包含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其中劳动者报酬代表的是居民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代表的企业部门,生产税净额代表的是政府部门经济发展是追求“国富”和“民富”,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关键之一,可见平衡各个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至关重要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及意义2002年,十六大会议中首次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2007年,十七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热点之一: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

      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会带来消费需求的下降,使得消费对国民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其次,合理的国民收入格局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报酬增加能够影响就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价值,增加居民部门收入能够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次,合理的分配格局能够真正的体现社会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京津沪渝作为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其地理与体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京津沪在地理位置上明显比渝更有优势,其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1997年,重庆被划为直辖市,自此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分配格局的形成并不是朝夕之事,一旦形成改变也很难京津沪渝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的差异也不是一时形成的,分析和比较京津沪渝的差异,有利于各直辖市相互借鉴彼此的经验三、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1、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概况1997年,重庆市被划为直辖市,且其国民收入分配数据只能从投入产出表获得,为保持一致性,在分析国民收入宏观格局分配时采用1997年-2012年的现金流量表数据1997年—2012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77.1亿元到17879.4亿元,增加约8.61倍,人均GDP增加5.26倍。

      从图1可以看出,在北京市政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比重一直最小,且变化不大,稳定于10%—20%之间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在15年中变化较大,并存在明显的分界线1997年—2003年,居民部门与政府部门所占比重相近,近乎平分国民收入中剔除政府部门收入部分2003年以来居民部门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企业部门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此后居民部门所占比重一直高于政府部门总的来说,在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成为目前增长最快的收入主体,国民收入开始向居民部门倾斜图1 1997年—2012年北京市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占GDP总量的比重2、上海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概况通过图2可知,1997年—2012年上海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并不稳定,出现两次比较明显的拐点2002—2004年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上升较快,挤占了政府部门收入和居民部门收入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较大,说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增加是以减少居民部门收入为代价2004—2008年伴随着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上升,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略有下降2008—2011年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趋于一致2011年以来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出现上升趋势政府部门收入占比一直维持在20%左右,相对稳定。

      图2 1997年—2012年上海市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占GDP总量的比重3、天津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概况从下图可以看出天津市和上海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但天津市居民部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波动较大,1997年—2001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较大,2001年—2007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上升2007年—2012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出现小幅下降趋势整个时期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5%—20%之间图3 1997年—2012年天津市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占GDP总量的比重4、重庆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概况由于重庆市国民收入在居民、政府和企业之间收入分配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所以1997年—2012年,只有部分数据,但是也足够体现出重庆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重庆于1997年被划为直辖市,由图4可以看出,在1997年—2000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当时重庆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相对合理,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发酵期2000年—2005年居民部门占比大幅度下降,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度上升,说明重庆市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

      整个时期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在10%—20%波动,变化不大,从2005年开始出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图4 1997年—2012年重庆市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占GDP总量的比重四、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比较1、京津沪渝相同发展阶段的确定京津沪渝的经济发展受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受本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比较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应在相近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比四大直辖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特征为此,首先,选定一个变量衡量各直辖市经济发展情况,由于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有力标尺,本文以此作为划为京津沪渝京津发展阶段的变量;其次,以重庆市1997年人均GDP为起点,北京市2012年人均GDP为终点;最后以北京市为基础,每五年一个阶段确定人均GDP的取值阶段,倒推上海、天津和重庆所对应的发展阶段表1 京津沪渝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人均GDP区间(元)城市5253-1662116621-3073030730-6009660096-93173北京1997年之前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上海1995年之前1995—2000年2000-2006年2006-2012年天津1999年之前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重庆1997—2007年2007-2010年2010年—2、京津沪渝相近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分析(1)第一、第二经济发展阶段收入结构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经济发展是四大直辖市中最缓慢的,但是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被直辖前后是相对合理的。

      1997年重庆市直辖后很长一段时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从政策方面看,由于直辖市享有更多的中央政策优惠,大力发展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迅速,企业效益增长较快,短期内改革的红利没有很快惠及居民部门政府在第一阶段中期即2005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回升,重庆市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三大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迎头而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就业态势,使得居民部门收入增加,企业部门效益反哺居民部门同时2005年政府部门收入占比略有上升,政府作为职能部门,要为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型财政提供支持而形成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在分配过程中政府相应的增加了本部门的收入占比总体来说,直辖红利较快地惠及居民部门,劳动力报酬显著回升北京市与上海市经济发展阶段,两直辖市此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相似,根据图1可知,1997—2002年北京市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一直维持在40%—45%之间,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维持在45%左右,政府部门收入占比维持在15%左右,均无明显变化相比于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在各个阶段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最快在第二阶段即1995—2000年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过高,显现出“大政府”状态,且向居民部门倾斜的势头较弱。

      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企业利润畸高,且出现调整的趋势不大2)其他经济发展阶段收入结构结合图1可以看出自2003年起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上升,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开始下降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首次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对体制政策的嗅觉灵敏,使得2002年以后国民收入开始慢慢地向居民部门倾斜,此后国民收入分配调整进入发酵期,该阶段各部门占比变化不甚明显在第四阶段即2007—2012年,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上升幅度大,说明劳动者报酬增加,凸显社会公平这与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有很大的关系,十七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此后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调整进入发展期,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明显下降,相让于居民部门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过程与我国政治方向高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治指引的强大性同时,北京市第三产业囊括信息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较好,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到2012年已升至76.46%。

      产业结构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数的75.6%,上升了21.2%2004年上海市企业部门收入占比达到峰值48.40%,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仅有35.82%由于上海市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早2002年上海市工业企业利润为544.63亿元,2004年达到10003.76亿元,增长了84.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有1986.08亿元上升到3947.78亿元,增加了98.77%在经济转型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就业结构,导致结构性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者报酬上海市针对结构性失业开展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万人就业项目”和“技能振兴计划”等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到2012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