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顿:奥地利著名.ppt
9页海顿: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本曲的曲名《时钟》,为十九世纪初所命名,源于第二乐章有规则的伴奏节奏, 会令人联想起时钟的钟声事实上,本曲是海顿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内容充实、稳健,其中的任一乐章,都可以看出海顿成熟时期杰出的作曲手法 •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d小调,3/4拍子在海顿交响乐第一乐 章的序奏部中,往往开始以主大调起头,至后半部才转入主小调像 本曲这样,开头便以主小调呈示的序奏,反而较为罕见 •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2/4拍子,变奏曲形式主题以断奏形 式演奏, 一板一眼的节奏作为伴奏部,令人联想起时钟的钟声,故本 曲命名为“时钟” •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D大调雄伟堂皇的小步舞曲 在内容方面,也是最充实、最有力的一个乐章 • 第四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2拍子,二段式奏鸣曲 形式 这种二段式奏鸣曲形式,具有回旋曲的风格联络各主题部分 的经过部极为充实,主题材料亦极为单纯,本乐章堪称海顿“最圆满” 的终乐章 海顿,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 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
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海 顿一生创作了不下于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达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响曲多为生 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18世纪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就,具 有较深刻的内容和古典风格,往往既严肃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 》,1772),据说是为了暗示公爵让乐师们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顿不同寻常地在第4乐 章急板后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乐章,奏至中途,乐队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吹熄其谱架上的 蜡烛而退席,最后剩下两把小提琴把交响曲带到深深打动人心的终止80年代创作的“ 巴黎交响曲”(有人说是为宗教音乐会写的那几首,也有人说是为奥林匹克音乐会写的 6首,目前尚无定论),抒情性的曲调更为丰富、生动、风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 中《第八十三交响曲》(1785)第1乐章副题的音响如母鸡咯咯叫唤,被称为《母鸡》 交响曲《第八十三交响曲》(1786)末乐章的主题听起来象一首脚步沉重而笨拙的 风笛舞曲,故被称为《熊》交响曲《第八十五交响曲》(1785)因受到法国王后的 喜爱而得名《王后》交响曲海顿后期创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大多具有热烈洒脱 的主题旋律,充满活力的节奏,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和简洁精致的复调性 处理。
其中4首得了绰号:《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1791)、《第一00交响曲 》(《军队》,1793~1794)《第一0一交响曲》(《时钟》,1793~1794)《第一 0三交响曲》(《鼓声》,1795)这12首“伦敦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 他摈弃了古老复调中那种拘谨而神秘的性质,而代之以率真、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 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 活的各个方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 题形成强烈对比的引子,展开部获得显著发展,确立了以短小动机进行展开的发展原 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 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 交响乐队的基础 “惊叹世界的神童”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 ,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 、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 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 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 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 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 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 音乐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 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 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 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 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 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 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由于不满主教对他 的严厉管束,这段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终于在1781年结束,他毅然决定独立自 主,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 、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 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 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
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 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 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 •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 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 、《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 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 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 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 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 ,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 乐作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 ,出生在德国波恩他出生于德国波 恩,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 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 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 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 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 《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 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 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 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 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最 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 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 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 纳三杰”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 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 、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 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 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 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费加罗小屋和莫扎特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