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民族·想象——论翻译在民族建构过程中的作用.doc
10页翻译•民族•想象一一论翻译在民族建 构过程中的作用梁志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现代民族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民族建构过程本文从民 族主义视角,选取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的民族建构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辅以 世界其他现代民族的建构历史,讨论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的关联以及翻译在民 族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文章指出,翻译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意识,为“想象”民 族提供媒介;翻译可以促进民族语言、民族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 传承;翻译还可参与民族身份的建构,增强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关键词:魅民族建构;民族意识;民族文学;民族身份;相关研究大多属于针对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个案研究,如Gentzler (2008)、Woodsworth (1996)、Ramakrishna (1997)等论述了翻译在美洲国家、 苏格兰、印度的民族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著名翻译期刊《翻译者》(The Translator) 2009年第1期力专刊《中东的民族与翻译》(N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the Middle East),对翻译在埃及等中东国家的民族建构过程 中所发挥的功能进行了专题研宄。
然而,翻译参与民族建构的具体途径与策略是 什么?其作用或成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译者如何藉由翻译表 达他们建构民族的理想与诉求?这些问题学界尚无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论证本文 选取中华民族百年民族建构历程的几个关键时期,并结合徳国、苏格兰、印度、 美W等地民族建构的具体实践,分析论述翻译在民族建构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与 影响1. 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建构在讨论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的关联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厘清“民族” (nation)与“民族国家” (nation-state)这两个概念汉语中的“民族”一 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在有关中文著述中中文的“民族”常与“种 族” (ethnicity)概念混淆,种族以人体的体质形态上的某些共同遗传特征 (肤色、发色、眼色、骨胳等)为标志,属人类学和生物学范畴,如苗族、土家 族、壮族等(徐迅1999:18)我们通常所说的“汉民族”、“少数民族”、“中 W有56个民族”中的“民族”实质上为“种族”或族群(ethnic gro叩)本 文所说的“民族”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并非生物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 “民族”根据民族主义研宄的主流范式即现代主义流派的观点,民族与民族主义都是现 代现象,它们于18世纪晚期产生于欧洲,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成为近代以来 世界最强大的政治与社会力量之一 (Smith 1998:1)。
现代主义范式存在几种不 同形式,其中又以“建构主义”的观点为民族主义研宄的正统(Day&Thompson 2004:106)Benedict Anderson 与 Eric Hobsbawm 所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 民族是“被发明” (invented)、“被建构” (constructed)出来的“想象的 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y),是一种文化建构物Anderson尝试对“民 族”作如下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一一并H,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 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安德森2003:5)民族渴望自由,其目 标是建立主权国家即民族国家,民族的疆界应该与国家的疆界一致,民族与国 家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民族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民族建构过程所谓民族建构,指的是民族 共同体的一系列共享价值、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传递、发展与强化,以及民族身份 的确立与建构(Smith 1995:89)而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传播、民族语言和民族 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民族身份的确立则是民族建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直接关系到民族能否真正确立起来(同上:89-90)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民族主 义兴起于晚清民初,而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则标志着形式上的民族国家在中 国的建立,以及现代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刘禾1999:192)。
中国的 民族建构至今已历经百年晚清以来人就一直在试图回答“何为人?何 为中国?”这一百年历史命题,中国人至今仍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求索(刘涛、徐 国琦2009:103)而晚清、五四、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20 世纪80年代则为中华民族建构的关键时期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民族的形成有赖于民族成员通过各种文化手段或 途径对它进行“想象”与建构(Anderson 1983)最初兴起于18世纪欧洲的两 种想象形式一一小说与报纸一一为“表述” (re-present)民族提供了技术手 段;民族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的(同上:30)18世纪印 刷资木主义的发展使小说与报纸成为大众消费品被广泛传播与阅读,从而使越 来越多人用这种深刻的新方式思考自身,并将他们与他人关联起来通过小说与 报纸联结而成的读者群,奠定Y民族意识的棊础,形成Y民族这一“想象的共 同体”的胚胎拉丁语的衰亡与民族语言的产生亦是决定民族兴起的重要因素之 一(同上:24-25)民族语印刷品(主要是小说和报纸)的广泛流传有效地传播 了民族意识,为“想象”民族提供了媒介,阅读这些印刷品的公众则构成了民 族的基础与原型。
八nderson还通过分析现代小说的结构与叙事技巧,对文学作品如何“表述”人 类对民族的“想象”进行丫探讨(同上:30-37),他的这一尝试直接影响丫 20 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于英美文学界的民族主义研宄风潮Homi K. Bhabha的《民 族与叙事》(Nation and Narration)便是这方面较早期的成果Bhabha (1990:1-2)认为,文学参与了民族的“想象”、书写了民族,“民族的形成是 一种文化指称(cultural signification)行为,是对社会生活而不是社会政 治制度的文化表述”换言之,民族建构过程包含了一个文化表述过程,民族成 员通过各种文化手段来“表述”、“想象”民族,文学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 手段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翻译文学在民族建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翻译是民族建构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接下来将从翻译促进民族意识的传播、民族 语言与文学的发展、民族身份的确立等方面,具体论述(文学)翻译在民族建构 过程中的作用2. 翻译与民族意识的传播民族意识的传播与确立对民族的形成极为重耍它是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 可以维护民族的稳定,推动民族发展与进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推动力和协调力。
首侣“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就主张将“民族意识”的发 现与确立作为民族成立的唯一要素: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 发现与确立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口本人;我,中国人 凡遇一他族而立记得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 一员也……与异系相接触,即对他而自觉为我此即民族意识之所由成立也 (梁启超 1989a: 1-2)梁启超从民族意识的确立这一角度来界定民族,认为民族意识的核心是“与异 系相接触,即对他而自觉为我”他主张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成立的唯一条件, 突出了 “民族意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合格的民族国家应该 培育一个涵盖全体国民的‘民族’,培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将经过选择和加工过 的思想、观念、语言、传统、风俗、习惯、历史、祌话、符号等内容灌输给国民, 并使之成为‘民族意识’,并借助‘民族意识’将民族清晰化、实体化,完成民 族构建”(张建军、李乐2010:85)而翻译往往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译者,精 心挑选并加工外族的思想与文化,将之转换为本族可以接受的形式输入本族, 借以传播民族意识、完成民族建构、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近代很多政治家都非常重视翻译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利用翻译传播他们的 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意识。
譬如,梁启超曾倡导小说革命,竭力主张译介外 国政治小说,把小说作为“新民”的工具,而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则是“新 民”最重要目标之一由于中国传统小说“佳制盖鲜”,“综其大较,不出诲盗 诲淫两端”(梁启超1989b:34),因此“新民”所必需的新小说应当来自西方 梁启超等人译印外国政治小说和其他小说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国民性,“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梁启超1997:59)梁启超不但在小 说翻译的主题上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其翻译策略也同祥如此例如其《十 五小豪杰》的翻译不仅文白参半,甚至有些欧化,时常夹杂俚语与外国语法,体 现了用“新民体”打破文言翻译独占主流的思想梁启超等人出于政治启蒙的目 的,翻译政治小说或只有民族主义思想感情的小说,体现了他们民族主义的功 利主义文学主张晚淸以降中华民族百年的民族建构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 它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与“五四”遥相呼应的新启蒙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重新建构中肀民族是这一时期的时代命题反传统、思想启蒙与全盘西化是当 时中岡思想界的主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中,翻译扮演了举足轻重 的角色,积极参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建构。
20世纪80年代堪称清末民初以来又一 个文字翻译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不仅数量庞大、规模空前,而且它在整 个社会的文化转变上,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罝(王晓明2005:172)这一时期翻 译运动的译介重点,是丙方20世纪哲学、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 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成果,即偏重西方现代理论的译介它也是中国人反思 社会现状,在西方的冲击下重新界定自我、重建民族自我的时期被译成中文 的那些主要是来自四方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包括文学作品,正构成了 中W人重新感觉和思考现实的基本参照系,成为启发和引导他们的感觉和思考 的重要因素”(同上:172)正是通过翻译作品作为“基木参照系”,中国才得 以在与西方“他者”比照和反差的基础上重塑民族自我形象、重建民族意识世界其他多个民族形成的历史亦表明翻译可以为民族意识的确立发挥积极功能 Jacquemond (2009:15)指出,自19世纪上半叶第一个现代国家在阿拉伯世界建 立以来,译入阿拉伯语的翻译一直是阿拉伯国家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Bi jay Kumar Das (2005:79)甚至认为,对印度这样的多元文化、多语国家而言,翻译 木身就是一种民族建构(translation as nation-building)。
对于殖民、后殖 民吋期的国家而言,翻译更是一种实现自我确认与民族建构、反抗殖民侵略与文 化压迫的行为19世纪印度的民族主义翻译活动,特别是科学翻译一度兴盛 当时的印度知识分子普遍认为,科学就是文化,要想使印度进步并摆脱殖民统 治,应该用印度民族语言向民众传授科学知识,这一时期印度的科学翻译具有 明显的反殖民主义政治立场因此,印度19世纪的科学翻译不仅是民族统一、 发展民族意识的力量,也是印度抵制帝国主义的一种行为” (Ramakrishna 1997:445)可见,翻译在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曾发 挥举足轻重的作用3. 翻译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学的发展语言对民族的凝聚作用极其强大,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代民族的 建构过程通常包括语言与文化的同化,其目的在于增进民族成员之间的内聚力, 建立他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现代国家缔造民族过程……需要整合疆域上的居 民的文化,创造一种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创造一种共 同的语言,通过共同语言的纽带把居民联系在一起,使之获得一种确定的身份 特征”(王建娥2010:25)所谓“共同的语言”,就是民族语言,即“国语”。
国语即现代民族国家共同语,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它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以及民族国家这一现代国家形式的出现紧密相联(袁红涛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