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藏戏面具种类和艺术特点.doc
6页浅谈藏戏面具种类和艺术特点【摘要】本文从色彩象征及崇拜的生成原理入手,以 西藏文化特别是面具艺术中的色彩象征为例,即对色彩自 然属性的归纳法及其将色彩象征进一步社会化和多义化的 演绎法来浅析其种类及特点关键词】藏戏;面具色彩;艺术特点西藏面具大致分为宗教面具、民间面具两大类宗教面 具占主要比例,可分为本尊、护法神及伴属神三类,民间面 具数量虽不如宗教面具,但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运用于藏 戏、歌舞、民间祭祀、说唱等”藏戏面具仅是藏族面具的 其中一种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 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一格的剧种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 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装及面具,还有乐 队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综合艺术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 术,她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八个,即《文成公主》、《朗萨唯蚌》、 《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 月顿珠》、《赤美滚丹》这些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藏戏当 然,还有其他一些剧目,不过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 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一、藏戏面具的种类藏戏,更有一别称“假面具戏”,可见面具在藏戏里的 重要。
藏戏面具大致可分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和包括红、 绿、黄、黑、土黄、阴阳(黑、白)、魔怪、动物等三类藏戏面具,最早出现的是用山羊皮制作的平面面具一白 面具,此外,便是源于民间祭祀和艺术表演的动物面具、诸 如耗牛、狮子等面具随着剧目的增多剧情的发展,藏戏面 具中的人物角色面具异军突起,成为藏戏面具中数量较多, 最具世俗性特色和个性十分鲜明的面具类型1•古老的白面具:“从原色白山羊皮毛制成,脸部呈平 面,眼睛、嘴巴按型雕空,画上或嵌上白眉毛和上唇八字形 白色胡子,鼻子则以侧面剪影突出一块,用山羊皮毛制成下 巴上的白胡子和满头的白发面具上满头白发表示老年人长 寿无恙,青壮年无过、广识、富足等白色象征纯洁、温和 善良、慈悲、吉祥和毫无害人之心额部涂(或镶嵌)日月 徽记,一方面以为美饰,另一方面是佛学上福泽、智慧二资 粮的象征白色长虬髯则象征男性之美仪”2.蓝色面具:是蓝面具藏戏剧种中的标志性面具,它是 在白面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面具‘用硬质布板或呢 料裱上蓝底花缎,又在上面镶金缀花,装饰精致、优美、绚 烂,形象古朴、夸张据藏戏老艺人讲,温巴是渔夫或猎人, 他整天在湖边或山上劳作,脸被太阳晒黑了,被湖水映蓝了。
蓝面具脸部以蓝花段作底色头顶上有个箭头状的装饰物, 画以财宝喷焰末尼图案,下接两边沿头行到两耳前,有 一半圆的装饰圈边,亦镶有金银花缎,圈边缎带左右两端吊 以红、蓝二色丝穗额头上有一金色的圆日和银色的月牙徽 饰,下巴和两块外沿装饰有白胡子白胡子、白眉毛和头顶 上的箭突装饰物,按汤东杰布形象造型另外,面具的蓝底 色,也与汤东杰布兼有善和怒两种面相,脸膛呈紫红、深棕 色近于蓝色有关” o也有蓝色面具的整个装饰是按“扎西大结”(八吉祥)象征图案而构成的说法如脸形象征宝瓶;嘴、眼、眉、唇、两颊和下额处合起来为八瓣妙莲;两耳戴 的是菱形孔格花纹的吉祥结巴扎,;头顶上日月徽饰具千 福金,也表日为福德、月为智慧的二资粮;鼻尖上戴的 螺贝流苏为右旋海螺;额头上分向两边的装饰金丝缎弧形冠 额,表示一对金鱼;喷焰末尼,图案下边向上的狗鼻子花 纹,表示右旋把白伞盖;头顶箭突上的宝贝堆成的冠髻及其 后边的彩缎宽披带,象征胜利宝幢” o3•红色面具:以一块皮革制成,脸部糊上红呢作底色,嘴、眼、鼻按程式制作,眉毛和上唇胡子按形嵌上,下巴和 两颊装饰黑色或灰黑色胡子,胡子比较稀疏额部有日月徽 记,象征威严和权利,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治理国家有方。
一般是国王、大臣或头人等人物使用,主要显示庄严、辉煌, 有时戴此面具的人物也可能既坏又蠢,只象征有权有势4.黄色面具:象征神圣而有智慧、尊严、威猛勇敢、神 通广大,一般为神佛、喇嘛、隐士和具有高德的长者等使用, 主要显示十分尊重、知识渊博、功德广大5•绿色面具:这种面具面部呈平面墨绿底色,嘴、眼、 鼻和额部均按程式制作面具较小,仅有巴掌那么大,戴在 演员额头上或一角,演员的眼睛和大半脸部仍露在外边,面 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征具有神性,各种功德圆满, 藏族神话传说中的"绿度母”(神仙)使用绿色面具,另外 像王后、母亲等老年女性主要人物也是用此色面具6•阴阳脸面具:这种面具是半边黑半边白,以黑绒布制 成,嘴巴很大,胡萝卜形的黑鼻子又粗又长,挂于额下两眼 间,可以任意晃动,鼻尖上还挂一个白色小海贝这种布制 软质面具,虽然仍是平板形态,但戴在脸上略有立体感,整 个造型较夸张变形,明显赋予喜剧色彩面具象征阴险、残 忍、奸诈,一般为小丑和巫女使用这种面具质地较软,可 附着在脸上,有立体感,一般在面具的眼睛和嘴巴部分按其 形状镂空开洞,演员戴着仍然可以看见,并能自由呼吸7•魔怪面具:这类面具一般是泥塑、或者泥塑料脱出纸 壳或漆布绘制而成,用于藏戏中的魔怪角色和神魔角色,如 魔妃哈江面具、怖畏金刚面具、地狱阎王面具、马头天王面 具等。
这类面具没有绝对的制作方式和严格的程式,在某种 程度上其自由性、放纵性占很大成分,完全以表演者、制作 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其形态、样式的差别很大8•动物面具:藏戏三大类面具中,动物面具可以在各个 领域出现这些动物都被罩上神灵的色彩,许多动物成为藏 族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如西藏原始本教所崇拜的神抵是羊 头、牛头、马头、虎头本教的最大护法是九头鸟玛却斯巴 杰毛(意为最好的母亲)藏传佛教的主尊护法神有一些是 动物和人身的结合物在这一文化环境下,也就出现了藏戏 中的动物角色,它们代表着各种神灵或具有神性或人性的生 命,适合各类动物特征的舞蹈动作又起着推动作用,为剧情 增添了清新明朗的活跃气氛二、藏戏面具的艺术特点藏戏面具与西藏各类面具相比较而言,在总体风格上保 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运用兽皮、牲畜皮和粗 毛线等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稚拙之美,还有运用布片、呢料、 棉絮等较为近现代的材料表现出的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纵 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 的状态,也许这就是西藏古老戏曲作为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 的生命力所在它在造型上又吸收了宗教面具的夸张变形、 荒诞怪异、浪漫奇幻、浓墨重彩、镶金嵌银、精致考究、蕴 意隐秘、深邃等传统手法和特点,使各种类型的藏戏面具获 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形成了它特定的艺术表现语言。
参考文献】[1] 罗布江村.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2] 张鹰•藏戏歌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张虎生.西藏文化中面具艺术的色彩象征[J]・云南 艺术学院学报,2007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