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抗旱造林提高造林成效.pdf
7页1 应用抗旱造林提高造林成效一、自然条件太白县位于秦岭西部,宝鸡市东南, 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名 全县 5 镇 3乡, 66个行政村,辖区面积 410.0722万亩境内海拔在740—3767 米之间,相对高差3027 米,各类地貌具备,山、川、河、谷兼有,平均坡度35—45 度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度性山地气候,受地形影响南北差异明显,各地小气候变化大,垂直变化显著自下而上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热带和寒带年平均气温7.7 ℃— 11.1 ℃,最冷月( 1 月份)为 -5 ℃,最热月( 7 月)平均为19.1 ℃,极端最低气温 -25.5 ℃,极端最高气温32.8 ℃,年日照时数2133小时,无霜期133 天,年平均降水量782 ㎜,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灾、低温冻害、冰雹和大风,土壤属棕壤土地带 植被具有由南向北过度性特点,类型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垂直分布明显,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及高山灌丛,乔木树种主要有冷杉、云杉、华山松、油松、红桦、白桦、椴树、栎类、漆树、侧柏等,郁闭度一股在0.4 —0.9 之间交通比较方便,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道路沙石、水泥化,我县紧紧围绕“绿色宝鸡〃太白”创建总体思路, 紧密联系太白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社会效2 益,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并重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重点突出,方针明确,以突出乡土树种、常绿树为主,采取的造林主要形式是县级领导包乡(镇) 办绿化点, 林业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并派出技术人员现场技术指导,乡(镇)政府组织群众实施。
二、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一)蓄水保墒配套技术措施这几年, 气候逐渐变暖, 特别在春季植树造林季节干旱少雨为了构建绿色生态体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构建和谐太白为目标,在造林前一年, 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充沛的时机,采用反坡梯田或鱼鳞坑整地两种整地方法因地制宜, 反坡梯田整地在坡度小于25°的山坡上利用,其要求是沿等高线开挖带宽1m ,反坡度10°,外实内虚鱼鳞坑整地通常在坡度大于25°的坡面上采用按造林行距,挖成半月形的坑穴,排成“品”字形,挖坑时先把表土堆在坑的上方, 把生土堆在坑的下方,挖好后把熟土垫入坑内,再在外缘用生土围成环状,高20—30 ㎝的土埂,并在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蓄更多的雨水坑的规格为:长径60—80 ㎝,短径 40—60 ㎝,深 30—50 ㎝整地结束后,用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覆盖,起到秋冬两季蓄水保墒的作用二)树种选择3 树种选择是人工造林成败的关键之一,也是影响人工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效益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做到既“适地适树”又满足培育目的一般来说,选择树种的主要原则是: 对于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 生长迅速,耐旱、耐脊薄,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于“绿色创建”造林树种的选择, 应首先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其次是突出地域特色,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 优先选择名优乡土树种。
在土壤、环境、经济条件都具备时应尽量选择价值较高的树种水分是影响造林成活率高低的关键限制因素,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特别的重视,一般要尽量选择深根性、根系发达、 蒸腾量小,耐旱性强的树种 特别是在一些水分条件极差的地方,例如陡坡,山脊,干旱阳坡等,开始绿化时多选用耐旱的灌木、待造林地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之后再引入乔木但是,在采取集水措施之后土壤水分得到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对水分需求相对较高的树种三)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林木个体生长发育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因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的水分营养空间尤为重要在该地区由于水分极为有限,造林密度一般就是成林密度,不经过中间间伐因此,一般的原则4 是宜稀不宜密,阔叶树以1650—3300 株/hm2,针叶树以3300株/ hm2为宜,为了能使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挥出来,要通过针阔混交或乔灌混交调节密度,水平和立体配置, 形成合理高效的空间结构,以达到提高林分抗性,改善环境的目的四)苗木保护与处理在确定了造林树种,密度和完成集水整地后,即可准备造林苗木,一般多选择植苗造林壮苗是植苗造林的物质基础,也是造林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当使用一级苗, 并尽量选择大规格的移植苗, 要坚决放弃不合格的苗木或弱苗,不要因为可惜不合格苗木而影响到林木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造成更大的浪费。
维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保持苗木和生理机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功的关键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做必要的处理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环节中保护好苗木,防止苗木失水, 要特别保护好根系,防止风吹日晒造成根系失水过多而使苗木死亡或活性降低运输时,事先给根系多蘸一些保水剂,并对根系进行包装,运输途中要经常洒水;假植时要浇足水; 栽植前对苗木的处理要针对苗木的个体情况进行,一般要对根系进行修剪,剪去烂根和过长的根系;栽植时, 针叶树苗根系一定要进行浸水、蘸泥浆、使用其他保水物质,有条件的最好蘸一些营养物质和生5 长调节素,对蒸腾强度较大的一些苗木可以适当地摘中或截干以减小蒸腾量, 保持苗木体内的水分,或者在苗木的叶子上喷洒一些抗蒸腾剂以降低蒸腾强度据调查, 采取以上苗木处理技术,使苗木根系含水量达到50%以上,成活率可达到85%以上五)栽植技术栽植季节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之后或秋季土壤解冻之前,在栽植顺序的安排上,发芽早的树种、 阳坡、裸根苗应当先栽植,发芽迟的树种、阴坡、容器苗后栽植栽植时土壤含水量低于10%,应当浇适量的水或者暂时不要栽植,等下一场透雨后再栽植 我县在苗木栽植时,多采用截杆覆土栽植,穴底植苗等方法,截杆覆土栽植适宜于萌蘖力强的树种,如刺槐、柿子、 花椒等, 栽植时将苗木茎迹5 ㎝以上部分截去, 将根部栽植在坑中央, 不窝根, 根系与土壤密切结合,然后在上面埋一小土丘。
平均成活率90%,年平均高生长70 ㎜,而未采用截杆造林的平均成活率70%,年平均高生长45 ㎝穴底植苗多用于油松、 云杉、 侧柏等针叶树栽植穴底植苗的整地方式是在 1 米宽的反坡梯田上, 根据造林初植密度, 进行方穴整地,方穴在山坡上的布局同鱼鳞坑整地,形状似方斗形, 规格为上口 60 ㎝×60 ㎝,下底 40 ㎝×40 ㎝,深 50 ㎝,穴下部保持20 ㎝—30 ㎝厚的虚土层栽入树苗,上部留出10 ㎝—20 ㎝6 深不填土, 以备接纳雨水, 蓄水防风保墒; 穴底植苗一般采用2 年生苗栽植;栽植时,茎杆全部埋入土内,仅露出轮生枝叶在土外,栽后覆草遮盖以利保墒大苗栽植,最好带原土球,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处理六)幼林抚育管理“三分造林,七分管护” ,幼林的抚育和管护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 只造不管, 等于劳民伤财我县在造林结束后,即对新造林地实行封禁措施,落实管护责任,实行专人管护、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公路沿线绿化树木由绿化单位实行“一包3 年”制,树权随地走,占用耕地的纳入到退耕还林范围,做到“树定根,人定心”既保护了造林成果,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幼林管护阶段, 幼林抚育的主要措施有松土除草,维修植树带和集水面,幼树修枝除萌、林地种草、等项内容。
每年除草 2—3 次,加强管护,对幼林的树体要进行控制,促使其形成理想的树形, 在造林后的第2 年春季对造林成活率达不到标准的地块,用造林同批苗木进行补植三、小结我县位于秦岭西部, 属半干旱地区, 春旱和伏旱特别严重,加之冬季降水量很少,仅20 ㎜左右,占全年降水量5% ,对造林成活率及树木生长影响极大,这就显得推广综合抗旱造林技7 术措施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每年采取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的 “三集中” 方式,对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和重点林业大户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及时全面掌握抗旱造林措施,并在造林中加以综合应用在“长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杂果基地建设工程中重点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在今年春季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五里坡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8% 人工造林不是简单的栽树,而是一种系统的森林培育工程 “十年九旱”、抗旱造林势在必行,我们在造林的各个技术环节上采取综合抗旱的配套措施,在以上的六项抗旱造林措施中,种苗保护是基础, 栽植质量是关键, 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明显的造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