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先秦诸子选读.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36409538
  • 上传时间:2023-03-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汇总  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内容分析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     明确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  指明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鱼鳖不可胜食也 1、是亦走也 2、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  3、然而不王者  5、非我也,兵也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4、语人曰 解词   (一)   1、河内凶   2、或百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   4、数罟不入洿池  5、鱼鳖不可胜食也  6、树之以桑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非我也,岁也    (二)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2、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3、卒之东郭墦间  4、又顾而之他  5、与其妾讪其良人  (三)1、请轻之  2、以待来年然后已  3、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4、是非君子之道也   (四)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2、定于一   3、孰能与之    4、今夫天下之人牧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蚤起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施从良人之所之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卒然问曰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由水之就下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七、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以下重点语句   1、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2、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  【译文】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3、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4、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5、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从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使他们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而泣的,恐怕是很少的  6、原文: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八、思考问题  1、概括第一则的内容  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请同学们理清第一则内容的思路  这一则内容其实包含了三个问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3、第2则内容讽刺了什么?  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4、第2则内容虽然简短,但是故事情节非常完整请同学们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5、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想说明什么?  结合背景,可以知道,孟子不是在讽刺小偷,而是说明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  6、第4则短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譬喻的运用文中“禾苗雨露”一喻,生动形象,描写充分而“水之就下”的比喻,简洁明了,又生动贴切  九、问题探索  1、孟子文章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  提示:孟子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体会  2、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保民  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所接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作一点分析二、王何必曰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注音  宋牼将之楚( ) 然而不王者( ) 孳孳为善者( ) 蹠之徒也( ) 利与善之间也( )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二、解词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提示:1、2均意动用法)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五、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译文】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  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译文】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

      何必要说利呢?  六、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开头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中间孟子分析了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又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主旨更加鲜明在结尾处,又提“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的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七、拓展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万乘之国  (2)先生将何之  (3)则苗渤然兴之矣  (4)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6)而良人未之知也  (7)之祭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