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doc
4页第一章 文献综述一、信念的内涵信念作为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被个体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观念,很难被准确而清晰的定义出来,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关于信念内涵的讨论也一直经久不衰Richardson 与 Placier(2001)提出了被社会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广泛接受的信念概念即信念是人们在其内心持有的观念,是个体对相信的不加修饰的理解、前提或者描述Rokeach (1968)认为,信念是一系列以“我相信”为开头的句子所表示的观念,“信念是可以从个体的言行中推测的一切简单命题,信念可以是有意识的表现,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隐含的心理表征在 Rokeach 的信念系统中,信念被分为描述性信念,评价性信念和规范性信念Pehkonen (1998)将信念界定为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包含了其内在情感因素的主观看法,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信念作为个体独立的、大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心理存在,可以指导个体的决定与选择Sigel (1985)将信念称作个体形成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这种态度是持久不变的它不仅与个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有关,而且会根据社会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台湾的研究者林进财将信念看做是人们相信某一事物客观存在的心理感受以及确定相信的观点。
并在剖析了各种关于信念的内涵后,指出信念的界定主要是以心理倾向和命题、认知要素、评价认定与原则或信以为真等几个方面为要素台湾学者王恭志(2000)综合各类研究者对信念内涵的看法,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信念,将信念看成是个体已经察觉到的或者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认为信念作为个人内心的观点,受到个体以往经验与现阶段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苏素慧(2002)、苏益生(2003)、陈火诚(2004)在对信念的内涵进行阐述时,都将“坚定不移”、“信以为真”作为关键点,认为信念是对某一命题或事物深信不疑的态度和看法,且作为内隐行为表现在心理状态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信念定义为个人所持有的对某一对象信以为真、不易改变的观点和态度,并认为个体信念与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个体经历、和群体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二、教师信念的内涵教师信念作为教师个人信念的其中一部分,与信念存在很多共同特性对于教师信念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教师信念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教学信念”、“教学观”、“教育信念”、“教育观点”、“教学观念”等一系列名词在某种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教师信念”的同义词关于教师信念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也通过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多元化的表述。
Pajares(1992)将教师信念定义为教师对于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事物所持有的观点这些事物包括:学生和学习过程、在社会中学校所处的地位、教师个体、以及课程内容和教科书Borg(2001)把教师信念界定为教师在教学中本身认定的可以确定为正确的观点俞国良(2000)指出,教师信念是教师本身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行为所引发的一些看法、观点乃至理论的判断,并作为教师心理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吕国光(2004)将教师信念称作以教学情境和经历为背景,教师对其自身角色、课程内容、学生与学习、日常工作等要素的确信不疑的观念教师信念构成了一个信念系统,受到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又对教师的思想活动与教学实践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综上可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教师信念赋予多角度的含义本文沿用多数研究者对教师信念共同特点的表述,将教师信念定义为教师所持有的对教学历程中遇到的事件或命题存在的信以为真的理念和观点,对于教师个体来说部分信念是外显的,部分则是内隐的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化的研究方式,对个案教师的信念系统进行研究,在探讨教师信念对教师教学是否构成影响的基础上,探寻其背后的影响机制。
具体的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1.课堂观察法其中研究者以听课者的身份坐在教室的后方,以便对课堂整体情况进行观察研究者在资料搜集阶段进行了两个月的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在观察期间个案教师与所教学生均适应了研究者的存在,因此研究者观察到的是常态的教学情况2.访谈法本研究的访谈主要以课后访谈为主,研究者根据个案教师在课堂上使研究者产生兴趣的教学行为进行追问,比如采取某种教学策略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对教学中发生的关键事件究其原因等访谈提纲只起到一般性的指引作用,具体的访谈问题会根据教师的回答进行相应的调整3.参与式观察本研究除了正式的课堂观察和访谈之外,还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者与个案教师共同工作、生活,建立密切的接触和友好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观察他们的言行因为观察的方式比较自然,可以观察到个案教师在完全常态的情境下的言论和行为,可以得到更加真实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深层信念二、研究对象(一)学校背景简介个案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具有75 年历史的名校,地处我国东北部的一个二线城市该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是所在城市最优秀的高级中学,被多所著名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一直以来该市的高考文理状元都在该校产生,该校也经常培养出所在省的省高考状元,并常有学生因获省级竞赛的各种奖项而被提前保送。
且由于城市规模较小,该市没有其他学校可以与之竞争该校的学生大多素质优异,但两极分化严重从该市周边偏远县、镇选拔的生源与当地生源质量具有一定差距,其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跟教育理念较当地学生也稍显落后这种生源构成方式为该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二)个案教师基本情况本研究选取6位个案教师这6 位教师具有不同的背景,包括性别、年龄、入职时间等,但6 位教师均任教于高一年级,并都毕业于不同高校的数学专业,拥有相似的学科知识背景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第三章 合作型教师的信念与教学 ………………10一、G 老师的信念系统与教学…………10二、W 老师的信念系统与教学…………………14第四章 权威型教师的信念与教学 …………22一、J 老师的信念系统与教学…………22第五章 探索型教师的信念与教学 ……………32一、H 老师的信念系统与教学………………32第五章 探索型教师的信念与教学H老师与 Z老师的教龄较浅,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他们都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敢于将这些理念和想法尝试性地在教学当中运用,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曲折两位教师都认同探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尝试采用,但是有时会无法收放自如,不能较好地驾驭课堂。
H老师和 Z老师都认为数学是奇妙而富有魅力的,但是高中数学在高考的压力下变得枯燥生涩,两人都尝试在高强度训练提高成绩和感受过程与魅力提升数学素养之间寻求平衡两位教师都拥有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数学教学的热情,都积极尝试寻求较好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由于经验或知识的限制,他们都遇到过困惑和阻力,并尝试找到好的方法进行解决因此,研究者根据 H老师与Z老师的上述特点,将他们命名为探索型教师一、 H 老师的信念系统与教学(一)H 老师的教师信念H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安排分组讨论的环节,比如求一个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他会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求其中一段的解析式在“简单幂函数”这一节中(北师大版教材此节的前半部分是幂函数的相关概念,后半部分介绍奇函数与偶函数),教材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动手实践书中给出了四个只画了一半的函数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函数的奇偶性质画出函数图像的另一半,并说明画法的依据H老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画其中的一个图像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一、结论研究者通过对个案教师的质化研究,根据六位教师的信念系统与教学特点,将他们归为三类,将 G 老师与 W 老师命名为合作型教师,J 老师与 B 老师为权威型教师,H老师与Z老师为探索型教师。
通过对三类教师的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者经过分析推断,从教学观、学习观和数学观三个维度得出个案教师的信念系统,从而分析个案教师的信念与教学是否具有一致性经过分析与对比,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信念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以看出,三类教师的信念系统具有较大的差异合作型教师与探索型教师都具有比较先进的理念,他们的教师信念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是与探索型教师相比,合作型教师在教师信念三个维度上的观点都更加的成熟完善,更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对学科的理解和方法的把握都更加的深入探索型教师由于教龄尚浅、经验不足,对教学和数学的认识都不如合作型教师成熟,在选择教学策略和处理教学内容的看法上也欠缺经验但是探索型教师勇于实践、积极尝试,有意愿接受新生理念并加以实施,在曲折和矛盾中探索前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渐摸索形成稳定的信念系统和教学风格相较合作型与探索型教师,权威型教师具有比较传统的教师信念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这类教师的信念并没有随之改变,他们仍保留了传统的信念系统权威型教师也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数学思维,他们在授课时思路清晰、善于总结方法传授技巧,对知识内容的处理也比较深入。
但是由于个人原因,这类教师并没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形成符合课改的信念系统,他们的信念仍呈现出课改前的特点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