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doc
21页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顿安徽,地处祖国东南部,有长江、淮河、浙江三大水系之利,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古代文化灿烂多姿建国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获得了明显成绩,通过文物普查,调查、发掘和研究古遗迹、遗迹等,不断有新发现和新成果一、 旧石器时代安徽旧石器时代考古曾经始终是个空白,80年代以来才有有关考古发现 注:1954年6月泗洪县(原属安徽省,1955年划入江苏省)下草湾发现一段股骨化石,也许属于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和县人”、“巢县人”,以及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和之后陆续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遗迹等,丰富了旧石器文化研究内容特别是繁昌人字洞化石和石器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繁昌人字洞 人字洞位于安徽省繁昌县西南约10公里的孙村镇西北2公里癞痢山东南坡上人字洞并非洞穴而是裂隙,出土大量动物化石、石器、骨器等通过动物群的分析,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初期,年代大概为距今200到240万年1998年发掘出土的石质品575件,分三大类: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重要是铁矿石石器多为刮削器,也有雕刻器等修理石器均用捶击法,修理粗糙同年发掘中还发现2件有加工痕迹的打制骨器繁昌人字洞发现的化石,时代早,个体多,并伴有石器和骨器共存,材料丰富,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初次,对寻找中国境内初期人类活动的线索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学术界对此地发现的石器和骨器与否为人工制品还存在争议,对于年代问题也尚无定论和县直立人 和县人化石出土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该洞发现于1973年,1980年7月在洞内堆积中发现一颗人牙化石,同年10~11月正式发掘中获得一种较完整的头盖骨、一块左下颌骨和3枚零星牙齿化石次年又发现5枚人牙化石、额骨上部残片及顶骨残片此外,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某些骨、角制品和烧骨碎片和县人的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化石等部分的形态,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性,较北京猿人进步,是一种进步类型的直立人通过共存的动物群性质判断,和县人所处的地质时代应属中更新世,铀系法结合对比分析,其年代距今约24~28万年巢县智人 巢县银山初期智人遗迹,1982年和1983年先后通过了两次发掘,获人类化石6件、动物化石20余种巢县人枕骨化石具有初期智人典型形态特性,与北京人、和县人有明显区别,应归属于初期智人,年代约相称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安徽省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重要分布在水阳江、巢湖、长江沿岸及皖河等流域或地区石器多余土于河流二、三级阶地,埋藏于网纹红土层中,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或偏晚。
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 安徽南部水阳江两岸二级阶地的红色网纹土中,发现12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地点,涉及宁国河沥溪镇、宣州市的陈山、向阳、敬亭、双河、孙家埠等地其中以宣州陈山旧石器地点最为典型,该遗迹1988年~1992年发掘,出土700余件石制品,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镐等地层堆积分两层,上层为下蜀黄土,属旧石器时代初期偏晚或中期,下层为网纹红土,属旧石器时代初期1997年,宁国毛竹山遗迹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露天生活遗迹,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初期,年代不小于40万年此类遗迹在国内尚属罕见,其也许是初期的露天营地或石器制造场,对研究初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巢湖和皖河流域出土的石制品,与水阳江流域的石器总体特性上接近,属于砾石工业类型,应归于中国南方主工业区1990年,庐江、枞阳两县发现了4处旧石器地点,采集19件石制品标本出自本地几条长江支流的第二级阶地上,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制品面貌与我省的水阳江、江西的潦河、湖南的沅水和澧水等处旧石器文化相似此外,怀宁腊树、潜山彭岭等地,发现小石器,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等,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此类石器组合的性质属石片工业类型,接近北方主工业区的特点。
二、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迹在安徽各地均有发现,分布较广,其中江淮地辨别布较为密集据有关资料记录,安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有300余处,已经发掘的有30多处,比较典型的有潜山薛家岗和天宁寨、宿松黄鳝嘴、望江汪洋庙、太湖王家墩、怀宁黄龙、安庆夫子城、含山大城墩及凌家滩、肥西古埂、六安王大岗、霍邱红墩寺、蚌埠双墩、定远侯家寨、怀远双古堆、宿县芦城子、肖县花甲寺、亳县富庄、临泉陈冢、蒙城尉迟寺、歙县新州遗迹等出土了大量的石、骨、陶、玉等器这批遗迹的发掘,初步揭示了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安徽地区原始文化的谱系及其关系奠定了基本薛家岗文化 薛家岗文化分布于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以北地区,皖河流域是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经发掘的遗迹有潜山薛家岗,尚有潜山天宁寨,望江汪洋庙、黄家堰,太湖王家墩,怀宁黄龙,安庆夫子城,岳西祠堂岗等薛家岗遗迹,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的河镇乡永岗1978年发现,先后通过5次发掘发掘出房基、灰坑和墓葬100余座,出土新石器时期早、中、晚文化层,殷商文化层和唐宋文化层的各类文物30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分4期,第一期和第四期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较少,二、三期文化遗存比较丰富,为该文化主体。
第一期文化遗存只在薛家岗遗迹下层发现,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陶较少,泥条盘筑,胎厚,质松,火候低,吸水性较强重要器形有罐形鼎、侈口束颈圜底釜、腰沿釜、甑、尖底器和圈足器二期文化遗存涉及薛家岗二期、天宁寨初期、望江黄家堰初期和汪洋庙下文化层等石器有穿孔石铲、石锛、石凿、石球;玉器有玉璜和挂饰;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夹砂红褐陶和泥质黑陶次之,有少量黑皮陶手制,慢轮修整,素面为主,纹饰有凹弦纹、刻画纹、网纹和戳印圆点纹等常用器形有鼎、豆、壶、罐、碗等,其中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三足带把罐、壶等最具特性性第三期文化遗存涉及薛家岗三期、天宁寨上层黄家堰晚期和汪洋庙上层等石器大多通体精磨,刃部锋利,穿孔技术较进步,有两面对钻和单面钻两种器形有石铲、石钺、石刀、石锛、石凿、石簇等陶器以夹砂灰黑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另一方面是泥质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均手制,轮修普遍多素面,纹饰有刻画纹、弦纹、波浪纹、组合三角压印纹、交叉压印纹、圆形镂孔和三角镂孔等重要有鼎、罐、甑、豆、壶、盆、碗、器盖等,其中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复合式甑、三足带把罐、敛口盘形豆、高颈圈足壶等为代表性器物此外,空心陶球也是颇具特性的器物第四期文化遗存只发现于薛家岗遗迹,出土器物很少,只有几件残破的夹砂陶鼎、鬶形器、泥质黑陶高柄杯等。
薛家岗文化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其文化内涵,既受到来自东部的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来自东北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和来自西部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固然,薛家岗文化同步也影响了领近的诸文化,这是一种互相影响的过程古埂文化 古埂文化遗迹重要分布于巢湖以西、大别山以北的淮河以南地区,已发掘的遗迹有安徽肥西县古埂、六安王大岗等初期文化遗存,陶器以红陶为主,另一方面是灰陶和黑陶以夹砂粗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均手制,器表经磨光多素面,其他有戳印纹、刻画纹、弦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器型重要有鼎、豆、壶、罐、尊、甑、杯等陶质生产工具有陶网坠和弹丸石器较少,仅发现少量石斧和砾石古埂遗迹还发现残房基2座,且有铺垫红烧土现象晚期文化遗存,陶器仍以红陶为主,黑灰陶次之,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纹饰以篮纹为多,另一方面为弦纹、方格纹、绳纹、划纹和附加堆纹手制,部分器底有轮旋痕迹重要器型有鼎、豆、鬶、罐、甑、钵、盆、盉、碗等陶质工具有纺轮、弹丸等石器磨制精细,刃部锋利,器型有石铲、石刀、石簇等古埂文化早、晚期遗存之间也许有缺环凌家滩文化遗存 凌家滩遗迹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村,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巢湖流域。
遗迹发现于1985年,后通过多次发掘整个遗迹涉及居住区、坟场和祭坛等部分凌家滩文化遗存可分为第一期文化(下层文化)和第二期文化(上层文化)第一期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胎质疏松,火候较低多素面,常用弦纹和镂孔器形以三足器和圜底器为主,重要有鼎、豆、壶、罐等,以长扁足的盆形鼎、粗柄大长方形镂空豆、高颈折腹壶、短颈圈足簋等颇具特性石器磨制精致,以斧、钺、铲、锛、凿等最具特性玉器多为墓葬随葬品,数量多,品种丰富,造型奇特,玉质精美,纹饰神秘大多为礼器和装饰品,重要有钺、斧、戈、璧、玦、璜、环、镯、管、龙、鹰等第二期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胎质坚硬以刻画菱格纹和镂孔为主,素面和弦纹减少圈足器数量增多常用鼎、豆、盘和器盖等,以侈口浅盘高足鼎、敛口粗矮圈足豆、敛口浅盘竹节纹喇叭圈足豆、敛口深腹高圈足豆等最具特性玉石器制作水平与第一期差别不大,常用有玉钺、玉玦、玉璜、玉人、玛瑙斧、石斧、石钺、石锛、石璧等凌家滩祭祀遗存涉及祭坛、祭祀坑、积石圈和红烧土遗迹祭坛呈不规则圆角方形,面积为600多平方米,位于凌家滩坟场中心最高处,祭坛分三层,也许为两次筑成第一层表面有3处祭祀坑和4处积石圈祭祀坑均为长方形,积石圈近似圆形或长方形。
红烧土遗迹位于祭坛东南角外,现存面积约40平方米,也许是祭祀或埋葬时的用火痕迹凌家滩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墓葬基本排列有序,大墓基本分布在祭坛南侧,坟场的南部边沿,呈东西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大墓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多属礼器;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在祭坛西部,以随葬石器为主,玉器、陶器次之从整个坟场墓葬排列和随葬品数量与性质来看,墓主身份、地位已有明显差别侯家寨文化 侯家寨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江淮中部地区,其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迹除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侯家寨外,尚有蚌埠市北郊吴郢乡双墩该文化分两期,属于第一期的重要有定远侯家寨3、4层和蚌埠双墩遗迹晚期文化遗存陶器皆夹砂,陶色重要为红陶,均手制,器壁厚重粗糙,以素面为主,少数饰附加堆纹、指甲纹和乳丁纹等流行平底器、矮圈足器,器型有釜、支架、圈足钵、带把鼎、豆、盂形器、纺轮、弹丸、器盖等,此外尚有某些陶塑有些陶器上发既有刻画符号,刻画部位重要在陶器的口沿和底部玉石器出土数量很少,石器重要有锛、臼、弹丸等,玉器仅玉璜1件骨角器较多,器形有骨锥、骨针,鹿角勾形器、尖状器加工后磨光,制作精致骨样品14C测定经树轮校正,距今年代超过70侯家寨二期文化遗存以侯家寨遗迹第二文化层为代表。
发现残房基3处,居住面遭破坏,整体布局不清晰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制陶较少红褐陶为主,灰黑陶较少皆手制,多素面,纹饰有弦纹、指甲纹、刻画纹、附加堆纹、镂孔和彩绘彩绘陶均为泥制,制作精细三足器、平底器和圈足器都较多,盛行鋬手和器耳常用器形有鼎、甑、钵、豆、壶、罐、盂形器、勺、纺轮等玉石器数量较少,且器形较小,制作粗糙,磨制不精石器重要是锛,玉器仅玉璜一种蚌埠禹墟遗迹 禹墟遗迹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涡河、淮河交汇处涂山脚下的禹会村,为传说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发生地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对蚌埠禹墟展开挖掘工作目前考古挖掘工作已进入核心期,已发现的夯土层和龙山文化时期陶片证明禹墟为初期龙山文化遗迹,并初步勘探出整个遗迹区规模约有50万平方米三、 夏商周相称于夏代的文化遗存,在安徽发现的还不多,重要有寿县斗鸡台、青莲寺,含山大城墩,肥东吴大墩,霍邱红墩寺及潜山薛家岗H25等其中斗鸡台遗迹内涵比较丰富,可作为本区的典型遗迹 寿县斗鸡台遗迹 1982年试掘,内涵丰富,可作为安徽江淮地区夏文化遗存代表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卜骨等,未发现青铜器陶器数量最多,特性明显,多夹砂黑灰陶和夹砂褐陶,素面为主,绳纹较多,有少量方格纹、篮纹、箍状附加堆纹等。
重要器类有鼎、豆、盆、瓮、缸、罐等,器型有锥足盆形鼎、侧扁足罐形鼎、单把鼎、花边罐、平沿罐、鸡冠耳盆、细柄浅盘豆等,侧扁足鼎较多,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