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测方法探究.docx
2页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测方法探究〔a〕局部短接法〔b〕长短接法图3短接检测法〔2〕分段电阻测量法参照图2〔b〕,断开电源,按住SB2不放,用万用表分段测量1-2、2-3、3-4、4-5各点之间的电阻值,正常为0,5-0之间为KM1线圈电阻值当测量到某两点时,如果电阻值很大,那么说明这两点之间的触头或连接导线接触不良或断路例如测得5-0之间的电阻为∞,那么说明KM1线圈断线或连接导线接触不良或接线错误2.1.2短接检测法短接检测法有局部短接法和长短接法两种〔1〕局部短接法局部短接法是指通过短接被疑心的断路故障点来检查故障的方法参照图3〔a〕,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FU2两端,同时按住SB2不放,用一根导线分别短接1-2、2-3、3-4、4-5当短接到某两个点时,万用表指示出KM1线圈的直流电阻值,那么说明故障就在这两点之间例如短接到3-4时,线路导通,那么可以断定是SB2触头或连接导线接触不良或断路所致〔2〕长短接法长短接法是指一次短接两个或多个触头来检查断路故障的方法参照图3〔b〕,如果疑心断路故障发生在1-3之间,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FU2两端,同时按住SB2不放,首先短接1-3,如果此时万用表指示出KM1的直流电阻值,那么原先判断正确。
然后再用局部短接法逐段检查1-2、2-3,就可以找出故障点使用长短接法的好处就是可把故障点缩小到一个较小的范围由此可见在检查故障时把长短接法和局部短接法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2.2带电检测在检查电气线路故障时,经常需要通电进行故障现象的观察,并通过测量交流电压的方法来判断故障点有以下两种检测方法:〔a〕分阶电压测量法〔b〕分段电压测量法图4电压测量法2.2.1电压测量法电压测量法是利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测量线路中的电压进行故障排除的方法,可分为分阶测量法和分段测量法两种〔1〕分阶测量法参照图4〔a〕,在通电情况下,如果按下启动按钮SB2,接触器KM1的触头不吸合,那么说明线路存在断路故障检测时,首先测量0-1之间的电压,正常应为380V然后按住SB2不放,一支表笔接到0点上,另一支表笔依次接5、4、3、2、1标号,分阶测量0-5、0-4、0-3、0-2、0-1各阶之间的电压值正常情况下,各阶电压值均为380V当测量到某一标号时,如0-5之间无电压,说明5号点之前电路存在断路故障继续往上测量,当测量到某点〔如3点〕时电压正常,那么说明3点以前的线路正常,故障应该在3-4之间的触头或连接线依次类推就能够逐步把故障范围缩小,并最终查找到故障点。
〔2〕分段测量法参照图4〔b〕,如果线路存在断路故障,可用万用表交流电压500V档进行检测,首先测量0-1之间的电压,正常应为380V然后按住SB2不放,万用表两支表笔分段测量1-2、2-3、3-4、4-5、5-0之间的电压值正常情况下,除5-0之间的电压为380V之外,其余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均为0V当测量到某一段时,例如4-5之间的电压为380V,那么说明4-5之间的KM2常闭触头或连接导线接触不良或断路需要说明一点:如果测得5-0之间的电压为380V,那么属于正常,假设接触器KM1不吸合,可判定接触器本身有问题2.2.2短接检测法故障线路在带电的情况下也可用短接检测法进行检测,分局部短接法和长短接法两种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作介绍了,可参照前面不带电的短接检测法自行分析,只不过带电使用短接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初学者一般不提倡使用另外注意不能用导线直接短接线圈等负载性元件,否那么会造成人为短路事故!总之,查找电气线路故障原因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把几种检测方法加以灵活应用,而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用不带电的电阻测量法或短接法为好,这样做既平安又可靠,在掌握了不带电检测法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带电检测。
此外,在故障检测过程中,不能仅仅把查找出故障点作为寻找故障的终点,还必须进一步分析查明造成故障的根本原因;在维修时要防止造成新的故障;最后每次检修之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作好维修记录这样坚持下去,维修能力才会稳步提高3.总结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测虽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但是只要坚持“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把等电位点连接好之后再往下接线〞的原那么,检测时灵活应用电阻测量法、电压测量法和短接检测法,同时注意经验的总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参考文献【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1.【2】黄光良.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的原因与排除方法[J].实践与探索,2021〔5〕.【3】贾志.“三态检测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操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21〔5〕.。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